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73 4
2007-06-27
<FONT size=3>
<DIV align=center><FONT style="" color=#000000><FONT size=2>香港大学“重奖”北京高考状元引发思考……</FONT> </FONT></DIV></FONT>
<P>       阿基米德的豪言:“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将撬动地球。”似乎已成事实。香港大学这根小小的杠杆,正在撬动多年高枕无忧的内地高等教育市场。越来越多的内地考生钟情于香港大学,而香港大学的绣球也越抛越高,记者从香港大学获悉,该校已确定给北京市理科第一名林茜颁发全额奖学金,目前已与林茜进行接洽,等待她的最终决定。同时,考虑到部分高分考生需求,今年香港大学将增加一次补报名机会(京华时报6月26日报道)。<BR><BR>  每年14万元港币的奖学金,不可谓不高,也令人羡慕。而对金字塔尖人才的争夺,香港与内地高校之间的“硝烟味”也日益浓烈。对于内地高校来说,如果高考状元们一个个都转投香港高校,那是多么“不体面”的事情呀!<BR><BR>  然而,每年14万元港币的奖学金夺人眼球之外,我们更应看到,吸引内地考生的,更多在于港校物质奖励之外的精神激励。相对于内地高校,港校能够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更加多元丰富的教学理念、更加成熟平等的治校策略。上述优势,恐怕才是港校最大的核心竞争力。<BR><BR>  当内地高校还戴着准计划经济的帽子跳舞,港校则全然一副深谙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面貌。与香港是全球闻名的“自由港”相辅相成,港校则秉承了“零门槛”的人才引进模式,无论是对教授专家人才的全球纳贤,还是对优质生源的海纳百川,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BR><BR>  值得一提的是,对教书育人的学术导师引进,港校没有浓厚的门户之见、利益之争。比如一向以敢言闻名的郎咸平,在港校宽容开放的研究教学环境中如鱼得水。相衬之下,内地陈丹青、张鸣等诸多思想敏锐之士,或因与所在学校环境格格不入,主动请辞;或因与上级“领导”发生冲突,而难展手脚。教授学者一向是象牙塔中的精神传播者,他们的才能发挥充分与否,受制于整个管理体系的程度有多少,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保证,更会令莘莘学子们心有所悟。相信许多选择港校的内地考生,正是基于对导师教学水准的认可,更是对学校“学术至上”管理导向的认同。<BR><BR>  港校另一大独特优势,来自于其传统的“ZF出资、专家治校”。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香港的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大学,大学办学的资金也主要来自于ZF的投入。根据香港大学官方网站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度有64%的办学资金来自于ZF支持,14.9%为学费,还有7.9%是社会的捐助。虽然8所大学均属于公立性质,但ZF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学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学术、教学上的工作,都是由教务委员会来处理。教务委员会全部是由教授和学生代表组成,其中教授占多数。只要是在教务方面的决策,校董会都会尊重教务会的有关决定。因此,香港人把其称作“教授治校”。<BR><BR>  “专家治校”或“教授治校”,在包括学术研究、教育模式革新、培育学生向上精神、营造校园管理人文氛围等层面,有一种承担时代使命的道德自觉,无论是从事教学一线的教授博导,还是负责学校日常运作的管理者,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而且在知识传授中,将更多独立清醒的价值认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并与之分享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见。这就是大学之“大”,高等教育之“高”。<BR><BR>  高校对于个人人生受教育经历的重要性,不在于其几年学习过程中,获得多少有效知识信息,而在于开启了更广阔的人生视界,掌握了对知识的多种学习路径,并且获得完善饱满的人格。在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竞争中,前者提供了后者所无法具有的“比较优势”,令诸多内地学子向往前行,这恐怕才是更值得内地高校警醒与奋起的。(毕舸 )<BR></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27 15:43:00
以下是引用liyulintu在2007-6-27 14:28:00的发言:

  当内地高校还戴着准计划经济的帽子跳舞,港校则全然一副深谙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面貌。与香港是全球闻名的“自由港”相辅相成,港校则秉承了“零门槛”的人才引进模式,无论是对教授专家人才的全球纳贤,还是对优质生源的海纳百川,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专家治校”或“教授治校”,在包括学术研究、教育模式革新、培育学生向上精神、营造校园管理人文氛围等层面,有一种承担时代使命的道德自觉,无论是从事教学一线的教授博导,还是负责学校日常运作的管理者,都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而且在知识传授中,将更多独立清醒的价值认知,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并与之分享对世事变迁的深刻洞见。这就是大学之“大”,高等教育之“高”。

  高校对于个人人生受教育经历的重要性,不在于其几年学习过程中,获得多少有效知识信息,而在于开启了更广阔的人生视界,掌握了对知识的多种学习路径,并且获得完善饱满的人格。在香港高校与内地高校的竞争中,前者提供了后者所无法具有的“比较优势”,令诸多内地学子向往前行,这恐怕才是更值得内地高校警醒与奋起的。(毕舸 )

“面子”是需要“骨架与肌肉”支撑的,倘若没有后者,“面子”要来也没有。

但愿我们内地高校能警醒与奋起,当然,需要教育主管部门认识到了才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7 16:12:00

中国内地这两年高校发生很多事情,让人对中国内地大学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产生怀疑,中国内地大学的领导除了追求建筑物的“高大”和“豪华”之外,对于促进学术和科研没有可以让人认可的。加上中国内地大学内部派别之争、利益之争、学术腐败等等,让人对内地大学有点失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8 00:07:00

其实这也是国家内部,不同学校之间对优秀学生的争夺,想必肯定几年后,国内高校也会为了优秀生不惜代价。

另一方面,许多人也是怀着对香港的好奇,和对香港教学体制的认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6 11:53:44
的却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