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可以通过财政上的转移支付和国家专项投资来实现货币的发行。
投资发行货币要根据通货膨胀的规律进行。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投资发行货币,
带动社会发展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最通常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不能为财政赤字融资,这在银行法当中是已经明确规定的。
国民党末期的用货币发行赚取铸币税和通货膨胀税的后果是什么?
恶性通货膨胀。
希特勒为什么能成为德国的独裁者。
因为魏玛政府为了还清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欠债,拼命的发行货币来还债。
造成了货币的购买力基本不存在。
中央银行为财政赤字融资的后果是什么。
恶性通货膨胀,进而导致社会制度崩溃。
这可是列宁和凯恩斯都曾经提出来过的。
现在没有哪个明智的国家会采取这种政策了。
美国不会,中国也不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7 14:38:33编辑过]
财政政策与货币发行本来是两个范畴,怎么成了货币发行的内容了?
在理论上说,如果政府不增加流通货币量的供给,单纯通过无限降低准备金率的信贷政策也可能导致货币发行的无限供给。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财政部与央行的借款不同于一般的借款,两者都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央行的收支要接受财政部的管理,央行的赢利上缴财政,亏损也由财政弥补。两个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从形式上看,由于央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货币发行收入归中央银行一家拥有。但是,如果财政不归还央行的借款,也就是财政赤字货币化,那么财政部将获得‘铸币税’。所以说这里的‘信贷’并不是完全的信贷。
如果央行通过购买政府债券发行基础货币可以平衡收支(应该不属于借贷范畴),但最终还是全国人民来偿还。
这是个伪问题。
基础货币投放显示于中央银行的资产行为。对于经济运行,它是“base”,类似“根目录树”...
信贷是商业银行行为,只有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才是“基础货币”,商业银行行为只是用派生存款创造行为来放大基础货币。一家商业银行在放贷款,并不必然带来货币的派生创造,它还必须以非现金支付为条件。
判断的标准只有一个:中央银行投放。因此公开市场操作投放能够形成、向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也能形成。
购买政府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