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在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经济生活中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接轨的产物。其主要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原则的使用、在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无形资产、固定资产折旧、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借款费用、金融工具、合并会计报表等。自06年新准则出台,就立即引起了学界和实务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对新准则普遍高度赞同,认为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成熟化的同时,也有不少研究者认为新准则有加大企业盈余管理弹性和空间的可能。那么,实际情况怎么样呢?本文将采用频率分布等实证研究方法,以我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为分析对象,以新准则实施前一年的相关情况作为参照,研究新准则实施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新准则是否加剧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检验新会计准则的实际效果。一、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1、 盈余管理概念盈余管理是近20年来世界会计理论界长盛不衰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盈余管理的概念并未形成共识,主要纷争在于:盈余管理是否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否包括了非会计方法。本文将盈余管理的定义限制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之内,但是不考虑盈余管理方法本身的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有关盈余管理的相关界定大致可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采取的欺诈行为,是在对外信息披露时,有目的地控制财务报告的过程。(Shipper,1989;Healy & Whalen,1999)这一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公司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关系人的决策或者影响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行为及后果。第二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一系列会计政策中选择时,会选择那些使自身效用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从而使关于盈余的报告反映管理层期望的盈余水平而非真实的业绩表现。这一观点认为盈余管理是介于真实报告和欺诈性报告之间的行为。(scott, 2000;goel & thakor 2003;marin 2002;孙铮、王跃堂,1999;秦荣生,2001)第三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一种管理层无约束或者有限度地使用个人的一些判断或观点,策略性地调整会计数据。(Watts & Zimmerman)由于会计准则赋予了企业一定的事项判断权利,因此从这一界定无法判定盈余管理是否为欺诈。这些观点分别从动机、行为和后果来定义了盈余管理,基本上都将盈余管理限定在对外报告活动中,并且认为它与现代对外财务报告的核心思想——中立性原则相违背,盈余管理实际上是管理层通过在公认的会计原则范围内的选择会计方法或特别运用这些方法来控制对外发出的盈利信息,使得盈余的报表信息与真实信息之间存在差异。(魏明海,2000)按照对报告损益的影响不同,盈余管理而向利益相关者发出的报表信息偏差主要有:高估当期支出;低估当期收益;高估当期收益;平滑各期收益。2、 盈余管理动机管理层的动机是分析盈余管理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企业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契约动机、资本市场动机和规避监管动机。契约动机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管理层的报酬常会受到企业盈利情况的影响,因而管理层通常会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和方法以影响报告信息,从而实现管理层报酬最大化的目标。其二是债务契约动机,即债权人与企业签订债务契约以限制管理层利用债权人的资产为企业获利的同时损害债权人利益的行为,往往会要求企业的各项财务指标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企业如违约,将付出高昂的违约成本。企业通过盈余管理可以减少违约风险。存在代理人竞争、高层变更、高管任期届满、管理者收购等情形时,往往有较高盈余管理的可能。公司盈余信息是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公司股票股价的基础。因而,管理层往往希望通过盈余管理来对公司股票的短期或长期价格报酬实施影响,这就是资本市场动机。管理层通常会在股票发行前后、融资收购前后、退市收购前后、以及迎合未来盈利预期等情况下,实施盈余管理,也会通过平稳化盈余来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支撑公司股票价格。避税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管理层可以通过调节企业当期盈余的高低来影响当期应纳税额数量,或实现延缓支付税款的目的,以节约公司当期的盈利水平,改善财务状况。3、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会计准则将有力地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行为,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使得企业利润更加真实、可靠。对于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进行了严密的限制,较多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公众利益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一般观点认为,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的存货发出计价方法,阻断了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的利润操纵方法;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跌价准备、在建工程跌价准备以及无形资产跌价准备不能冲回,使得过去一些公司管用的运用资产减值准备操纵利润成为不可能,并且这一改变将可能使得过去利用减值准备隐藏利润的公司在2006年集中冲回;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要求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可以避免通过合并重组一夜暴富;报表合并范围注重实际控制,所有者权益为负的持续经营的公司也要纳入合并范围,使得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空间缩小,避免了利用分离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而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报表中剔除的粉饰集团整体业绩。新会计准则在减小企业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一些新规定也让企业盈余管理空间有加大的可能。新会计准则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一般企业在金融工具和非货币性交易中运用公允价值都会带来利润的增加。其中,关于股份支付的规定,无论是权益支付还是现金支付都要求在授予后将股份的公允价值计入相关成本或费用,从而有减少利润的可能。因而企业有可能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利用公允价值实施盈余管理。新会计准则在应收账款、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和委托收款的减值准备项目未作减值冲回限制,上市公司仍然可能以此作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此外,在资产减值准则中,提出了资产组、资产未来现金流现值的概念,而资产组划分、间接费用在资产组中的分摊,未来现金流预测、折现率水平的确定都可能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新会计准则中规定每年至少复核一次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方法和净残值,与原估计有差异时应该调整,这使得上市公司有可能寻找固定资产预期寿命与原折旧年限不一致的证据而实施盈余管理。无形资产摊销期限的不再固定也具有相似的效果。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开发支出可以资本化,进入无形资产分期摊销的规定,大大降低了研发活动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从而增大了科技创新类企业的利润调节空间。同时,新将企业研发划分成两个阶段:研究和开发。但在实践中,由于无形资产开发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很难明确地划分研究和开发这两个阶段。因此,研发支出的费用化与资本化很难明确化。这也给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见,新会计准则即在一些方面缩减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又在另一些方面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些便利。新准则实际实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效果如何,有待实证检验。二、研究方法1、 盈余管理识别方法从盈余管理的三类常见概念来看,企业是否实施盈余管理,很难直接度量和计量,一般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计算确认。主要有两大类实证研究方法:应计项目分析法和盈余分布分析法。应计项目分析法是通过研究企业应计项目来分析盈余管理状况的分析方法。P. M. Healy将企业盈利划分为经营现金流、随意应计和非随意应计三个部分。并经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层一般通过随意应计来实施盈余管理。这类分析方法又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形成了总体应计模型和特定应计模型。总体应计模型包括了Healy模型、Deangelo模型、Jones模型、修正Jones模型和产业模型五种。修正Jones模型被广泛运用。特定应计模型是通过一个或一组特定的应计项目来构建模型检验是否存在盈余管理的方法,McNicholes & wilson首先运用了坏帐准备这一项目来检测盈余管理。后来众多学者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了特定行业的盈余管理问题。但是应计项目分析法存在一些先天的缺陷,主要包括:没有人能够肯定应计项目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两者的联系更多的是在信息不完全情况下的猜测或假定;随意应计包含了太多不可确定影响因素,如何正确评估随意应计是一个操作中的难题;随意应计与非随意应计之间并不一定时正交的,交互影响难以剔除;应计项目只是盈余管理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等。盈余分布分析法是研究企业的盈余分布密度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应与管理行为的方法。其判断的依据是来自数理统计学的大数定理和中心极限定理,前者揭示了大量独立随机事件发生的平均结果将稳定于某一特定水平。后者揭示了一切关于随机变量序列规范和的极限分布是标准正态分布。结果即在样本数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所有分布的的极限分布是正态分布。因而,该类分析方法假定:未管理的盈余企业大致呈正态分布,管理后的盈余将明显不符合这样的分布特征。通常用直方图和统计检验来判断盈余是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特征。Burgstahler和Dichev最早运用频率分步法来检验盈余管理,他们用直方图和描述行统计证实了公司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利润减少和亏损。后来,Degorge, Patel和Zeckhause也通过直方图和构造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报告正的利润、维持近期业绩和迎合分析师预期等目标。Myers、 Skinner和Beatty,Beaver等成功地运用管理后盈余分布法识别了美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蒋义宏、魏刚,孙铮、王跃堂,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陆宇建等也采用了类似于管理后盈余分布法的方法,提供了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当局有将净资产收益率(ROE)维持在配股及格线之上的证据。由于频率分步法避免了应计项目分析法的不足,近年来成为国际国内研究盈余管理的最主要方法。本文也采用盈余分布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情况是否有所减少。但是这一方法只适合于揭示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但对于盈余管理实现手段的揭示无能为力。2、 研究假设根据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的分析,在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空间的同时也存在导致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能性增强的可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并不会因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而消除,可以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盈余管理现象;上市公司在季度报告中盈余管理的动机将主要是债务契约动机和资本市场动机。两者都有要求企业的盈余水平为正,对应的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零。因此,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零点以上的较小区间内的公司数量有异常增加,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在零点以下的较小区间内的公司数量有异常减少。杨旭东等(2006)在研究中称此为微利现象和微亏现象。本文认为,在季度报告中也存在此现象。故假设:假设二:上市公司为了资本市场价格稳定等因素,有动机保持净资产收益率为正;鉴于绝大多数学者分析认为新会计准则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缩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空间,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三: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实施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降低;3、 样本数据来源与参照系选择鉴于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首次公开财务信息,本文以沪深两市2007年5月23日前公告了2007年第一季度财务报告的全部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数据来自中国上市公司信息网)为分析对象,以2006年第一季度公布了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数据来自色诺芬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作为参照系,研究假设一到假设三;以2006年第四季度公告了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数据来自色诺芬一板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为基础,以2006年第四季度公告了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数据来自色诺芬一般上市公司财务数据库)为参照系研究假设四。4、 分析方法根据数理统计原理,本文首先假设:在没有应与管理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布将基本呈正态分布特征;如果存在盈余管理,正态分布特征将被破坏,而出现异常状态。本文通过对收集到的相关净资产收益率数据进行直方图观察和正态分布检验,以判定上市公司是否存在盈余管理,以及盈余管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各观测数据均值与标准差为基础数据,计算出在正态分布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密度函数,一般地,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表达式为:
再以零点为出发点,向左向右各将净资产收益率划分为步长相等的多个区间,每个区间跨度为3%,根据实际频数与以概率密度计算出来的频数相对比,以确定在该区间实施盈余管理的公司数量,将所有区间实施盈余管理的公司数量加总起来得到该会计报告期内实施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总数目,并以此确定该报告期内实施盈余管理上市公司的比重。通过与对照期实施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比重相比较,确定盈余管理的程度是否有所加深。通过比照参照系的均值水平,以确定是否存在06年底突击冲回减值而产生的显著利润增加。本文所有统计分析用spss15.0处理。三、实证分析1、 盈余管理存在性的判断分析对于是否存在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本文首先通过直方图做初步判定,然后在作正态分布检验确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1) 直方图分析本文通过中国证券信息网收集到截至2007年5月15日,我国A股市场上已经发布的2007年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分析对象,一共有1451家公司中有58家数据缺失,缺失数据占全部数据的4%,有效数据为全部数据的96%。在不剔除特异得数据情况下,以2%为步长,作净资产收益率直方图,截取主要直方部份,显然不具备正态分布特征。频数如下图所示:
可以明显看出,2007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在区间[0,1%) 上的上市公司数目有明显偏多,在区间(-1%,0]上,上市公司的数目明显偏少;且净资产收益率大于0的公司数目远大于净资产收益率小于0的数目。这一分布特征说明,微亏上市公司有实施盈余管理,增大收益,以满足资本市场动机的情况存在。2007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值为49.33%,最小值为-35.91%,均值为1.8043%,中位数为1.4%,方差为19.959%,峰度为36.584>0,呈现尖顶峰特征,偏度为1.14>0,呈现右偏特征,有长右尾。从偏度和峰度值观察,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应该不服从正态分布。描述性统计特征如下表1:
表1 2007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描述统计特征
|
| Statistic | Std. Error |
净资产收益率 | Mean | 1.8043 | .12013 |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Mean | Lower Bound | 1.5686 |
|
Upper Bound | 2.0399 |
|
5% Trimmed Mean | 1.7638 |
|
Median | 1.4000 |
|
Variance | 19.959 |
|
Std. Deviation | 4.46750 |
|
Minimum | -35.91 |
|
Maximum | 49.33 |
|
Range | 85.24 |
|
Interquartile Range | 2.64 |
|
Skewness | 1.140 | .066 |
Kurtosis | 36.584 | .131 |
(2) 正态分布检验为了进一步确认
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服从正态分布,作正态分布检验,结果如表
2:
表2 正态分布检验
| Kolmogorov-Smirnov(a) | Shapiro-Wilk |
Statistic | df | Sig. | Statistic | df | Sig. |
净资产收益率 | .209 | 1383 | .000 | .668 | 1383 | .000 |
a Lilliefors Significance Correction无论是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还是Shapiro-Wilk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为0,在95%置信度下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可见,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至此,假设一得证,说明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仍然存在盈余管理现象。2、 盈余管理资本市场动机检验上市公司为了资本市场价格稳定等因素,有动机保持净资产收益率为正。为了验证这样假设,分别统计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小于0、0~1.8043(平均值)、1.8043~3.6086、大于3.6086四个区间的上市公司数目。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不同区间内上市公司的数量分布
| 净资产收益率在(-∞,0]的上市公司数 | 净资产收益率在[0,1.8043)的上市公司数 | 净资产收益率在[1.8043,3.6086)的上市公司数 | 净资产收益率在[3.6086,∞)的上市公司数 |
数量(家) | 186 | 604 | 318 | 275 |
百分比(%) | 13.40 | 43.67 | 22.99 | 19.1 |
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在区间[0,1.8043)、[1.8043,3.6086)上的数目分别为
604家,占有效数据的
43.67%,和
318家,占有效数据的
22.99%。如果没有盈余管理行为,根据正态分布的对称性特征,在均值左右相等距离的范围内,上市公司出现的频次大致相等。然而在区间[0,1.8043)内的上市公司数目较区间[1.8043,3.6086)上的多了286家,为后一区间数量的89.94%,显然,在区间[0,1.8043)内的上市公司数目异常增长。与此同时,在对称区间(-∞,0]和[3.6086,∞)上的上市公司数目分别为186家和275家,前者较后者少了89家,占前者的47.85%。这些数据显示,在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的区间内上市公司数目严重少于正常数目,而在[0,1.8043)区间内的上市公司数目严重多于正常数目。由此可见,说明微亏上市公司为了资本市场利益,通过盈余管理,调增了利润水平,使得净资产收益率达到了大于零的水平。然而,在区间(-∞,0]减少的的数目远少于区间[0,1.8043)内增多的数目。这似乎暗示了有部分净资产收益率在区间[1.8043,3.6086)通过盈余管理,减少盈余水平。这一现象是否成立有待在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3、 盈余管理严重程度分析以上部分主要是揭示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的存在性与微利现象的延续的粗略定性分析。以下本文将以
2006年第一季度
A股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分布特征为参照系来讨论新会计准则实施后,盈余管理程度是否有降低。首先通过对
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服从正态分布判定是否存在盈余管理。对来自色诺芬数据库的
2006年第一季度中国
A股市场
1411家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下表
4、表
5:
表4 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正态性检验
| Kolmogorov-Smirnov | Shapiro-Wilk |
Statistic | df | Sig. | Statistic | df | Sig. |
净资产收益率 | .430 | 1411 | .000 | .077 | 1411 | .000 |
无论是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还是Shapiro-Wilk检验,显著性水平均为0,在95%置信度下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可见,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不服从正态分布。说明在2006年第一季度存在盈余管理现象。偏度为541.011,峰度为8.65,显示数据分布呈现明显的尖顶峰和右长尾特征。
表5 2006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描述性统计
|
| Statistic | Std. Error |
净资产收益率 | Mean | .0719 | .07359 |
95% Confidence Interval for Mean | Lower Bound | -.0724 |
|
Upper Bound | .2163 |
|
5% Trimmed Mean | .0683 |
|
Median | .0632 |
|
Variance | 7.641 |
|
Std. Deviation | 2.76422 |
|
Minimum | -57.64 |
|
Maximum | 75.69 |
|
Range | 133.32 |
|
Interquartile Range | .10 |
|
Skewness | 8.679 | .065 |
Kurtosis | 541.011 | .130 |
根据2007年和2006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的均值和标准差,代入正态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公式,得到2006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概率密度函数为:
2006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概率密度函数为:
根据2006年和2007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为零的点为基点,分别向左右以2%为步长,划分为多个区间,统计各区间内实际频数的同时,用以上公式经变量代换后,计算出在各区间内的期望频数并取整,比较实际频数和期望频数的差异,分别汇总各年的差值,以此确定各年盈余管理的公司数目,最终比较2007年与2006年相比是否有明显的降低,见表6。
表6 2006年第一季度与2007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各区间期望频数与实际频数
| 2006年第一季度 | 2007年第一季度 |
区间 | 期望频数 | 实际 | 差额 | 期望频数 | 实际 | 差额 |
(-∞,-8] | 2 | 3 | 1 | 16 | 20 | 4 |
(-8,-6] | 17 | 2 | 15 | 31 | 7 | 24 |
(-6,-4] | 80 | 1 | 79 | 67 | 19 | 48 |
(-4,-2] | 224 | 9 | 215 | 126 | 28 | 98 |
(-2,0] | 364 | 138 | 226 | 192 | 112 | 80 |
[0,2) | 381 | 1244 | 863 | 238 | 651 | 413 |
[2,4) | 231 | 8 | 223 | 237 | 318 | 81 |
[4,6) | 87 | 1 | 86 | 203 | 126 | 77 |
[6,8) | 20 | 1 | 19 | 140 | 48 | 92 |
[8,10) | 5 | 1 | 4 | 77 | 25 | 52 |
[10,12) | 0 | 1 | 1 | 37 | 12 | 25 |
[12,∞) | 0 | 2 | 2 | 19 | 17 | 2 |
合计 | 1411 | 1411 | 1734 | 1383 | 1383 | 996 |
从上表可以看出,2006年第一季度净资产收益率按照正态分布预期频数与实际频数的差异为1734家,为同期上市公司总数的122.89%,而2007年第一季度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按照正态分布预期频数与实际频数的差异为996家,为同期上市公司总数的72.02%。可见,在新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个季度中,实施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比重在降低,说明新会计准则在2007年第一季度中表现出来在总体上有减少盈余管理的功用。四、结论与不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在新会计准则生效后,上市公司仍然有盈余管理现象;在季度报告时,上市公司有出于资本市场目的而调增利润,保持盈利的动机,上市公司微利微亏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观;从整体上看,新会计准则生效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比重在逐渐降低。本文研究中存在以下问题有待在进一步研究中改进。单次季度财务报告数据的分析并不能够完全充分地证明新会计准则生效与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本文根据市场真实数据来构建相关正态分布模型时,本身就只是对实际未管理盈余分布数的一个大致模拟,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解释力,但是这毕竟不是一种精确的分析方法。此外,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实际影响,在经历一个完整会计年度以后,将更加能够真实地予以表现,在季度报告中表现出来的结果,受到了更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参考文献:DeAngelo, H., Linda DeAngelo, and DouglasJ. Skinner, 1996, /Reversal of Fortune: Dividend Signaling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Sustained Earnings Growth.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49,341)371.Dechow, P. M., Richard G. Sloan, and Amy P. Sweeney, 1995, /Dteecting Earnings Management. The Accounting Review , April, 193)225.Han J.C., and Shiing wuWang, 1998, /Political Costsand Earnings Management of Oil Companies Duringthe 1990 Persian GulfCrisis. The Accounting Review, January,103)117.蒋义宏等,ROE是否已被操纵……关于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实证研究,中国证券报,1998阎五达等,我国上市公司发行新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1杨旭东等,新配股政策出台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象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0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30 15:08: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