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越来越有意思了,也在逻辑玩笑的意义上吹上两句:
第一部分
1、一头牛的价格终其一生,当然与它能干多少活儿有关,但是买牛的人如果是杀了吃,那么就不会再以牛能干多少活为定价原则了;即使买牛的人,是要将牛用于耕种,牛的价值也不完全取决于他耕种中的作用,因为购买者还得考虑养活牛的过程中,它也得吃草甚至可能生病。
2、那么买牛的人到底是用来耕地还是用来杀了吃呢,那肯定是哪种用途合算,哪种用途出价就更高;由是在耕牛普遍使用的年代,小牛和壮年的牛往往是按耕牛定价。老牛则可能被按肉牛定价。
3、在耕牛制普遍存在的年代,人们是否会明确做好耕牛和肉牛的定价和选择问题呢,可能不太好做,因为对未来完全预期的前提往往不能成立。中国古代,从伦理明确谴责杀牛是有效维护耕牛制的重要条件。顺便加句,这一伦理观念与耕牛制的普遍存在一样普遍,影响深远,在民间神话中,《西游记》中的各类动物妖魔中,除了与人类比较近的猴子,中国人还赋予了“牛魔王”以“正是孙大圣敌手”的能耐和地位。
4、在耕牛制渐渐消失的今天,牛主要以肉牛归宿了。相应的,“牛魔王”在新的诸神话故事中的地位,也大不如前了。
第二部分
上述定价思想都不是马克思理论的观点(至少我没有从马克思的理论中直接找到支持上述观点的文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太赞同用需求来定价,因为使用是未来的事儿,能带来多少收益不一定,以此作为定价原则,也是模糊不清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念是从供给和竞争的角度来看:养牛,简单劳动,谁都能干,如果你养牛付出的劳动可以得到更高的报酬,即牛卖得价高,大家都去养牛了,所以牛的价格不能高于养牛的劳动力耗费;同样的道理也不会低于这个水平。
养出来的牛做为整只卖出去,它的价格取决于养牛的劳动力耗费;如果做为分开的各部分来卖,那耗费的就不再只是养牛的那些简单劳动力了,需要其他劳动(其中某些是复杂劳动了)来判断,怎样分割这个牛,把牛分割好,保存好甚至是进一步的加工。那耗费的劳动力的价值就高得多了。
所以,一般来说,分散的牛的各部分的价格比整只的牛的价格要贵。
哈哈,逻辑游戏而已,仅博诸位一笑--只是论证了一下楼上几位的观点--当然废话太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2:14:4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