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政策通常作为总量政策出现,但利率调整对这轮宏观调控中出现的结构问题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利率水平难于变动,很大程度是因为信贷管制束缚了手脚。在汇率体制改革方面,开放资本项目和放开汇率浮动区间是一对互动环节,但目前放开浮动区间已经大大落后于开放资本项目,出现金融风险的可能性逐步加大。在上述背景之下,利率而不是汇率仍然应当作为货币政策的常规操作工具。利率上调不会显著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必要时准备金率上调则可起到化解公开市场操作压力的作用。 利率对结构问题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1.利率对宏观调控中的结构问题也能发挥调节作用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结构性问题。特别是2004年上半年,这一问题更加突出。以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为代表,在高利润驱动之下,一些行业投资增长明显过快,导致货币信贷投放猛增,经济开始出现通货膨胀压力。由于结构性矛盾表现突出,这轮宏观调控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就会是一种必然选择。 众所周知,在世界各国通行的两大宏观经济政策中,货币政策通常被看作是一种总量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利率政策不但具有对所有行业都“一视同仁”的一般性特征,而且与准备金率这种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在治理宏观经济时以温和著称。特别是针对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利润行业出现的投资过快增长问题,利率向上微调的作用很容易被社会各界所忽略。 但是,如果把利率的作用置于当前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之下进行考虑时,我们就可以发现利率对这轮增长中的结构性问题也能发挥作用。我们知道,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当前这轮经济增长的两大核心驱动力量。由于农民进城,城市化带来了全国各地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由于消费结构升级,工业化使汽车开始逐步走入家庭。显而易见,房地产和汽车业的快速成长需要大量钢铁、水泥和电解铝,而钢铁、水泥、电解铝投资猛增又会导致上游产业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上述事实启发我们,如果这一轮经济增长中下游产业住房和汽车能够保持适度平稳增长态势,那么上游产业投资的过猛增长态势就可能被有效控制。 作为大宗消费品,住房和汽车的购买经常是分期付款的。以房地产市场为例,目前我国住房信贷期限最长可达30年。一旦利率向上调整,贷款买房的消费者因为需要承担额外的附加成本,很可能会选择放弃住房购买。另一方面,房地产开发商在买地和开发建设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这些资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利率提升必然导致开发商成本上升。有鉴于此,利率调整不但可以从供给侧抑制房地产开发商的供给泡沫,而且能够从需求侧抑制消费者的非理性需求,这意味着房地产业有着很强的利率敏感性。与之相类似,汽车消费也有类似特性,利率水平的提高完全可能导致贷款买车者推迟消费。 基于上述逻辑,利率提高首先将导致下游产业房地产和汽车业需求下降,进而导致上游产业钢铁、水泥、电解铝的投资下降,而煤、电、油、运等行业出现的瓶颈现象也会随之缓解。换句话说,我们不但应当看到中央银行利率变动对高利润、高增长行业成本的直接影响,更应当看到它的传递放大效应。 2004年10月29日,中央银行9年以来首次向上微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但利率仍然维持在历史较低水平。2005年3月17日中央宣布上调住房贷款利率以后,5年期以上自营性个人贷款利率不过大约维持在5.51%到6.12%的水平,而5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也只有4.41%,低于同期普通贷款利率水平。因此,未来中央银行将有很大的政策空间,必要时可以选择继续上调住房贷款利率或者普通贷款利率。即使上调幅度有限,相信也会对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一些结构问题起到意想不到的调控作用。 2.放松信贷管制有利于利率工具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