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楼市调控政策不出现大转折,买房吧
如果房地产市场还按目前的方法调控下去,大家还是及早买房吧
在短期内楼市在调控之下越调越高固然是一个原因,更关键的因素以庸医之术救治楼市,导致房地产市场出现明显的调控后遗症。悲观论者谢国忠在股市如其所愿地大幅深挫后继续悲观,这次的目标是楼市。他预测,由于股市调整、存款利率低、通胀到年底将达到4%等综合因素,房价的反弹也许至少会延续到今年年底。
谢国忠说了一半正确的话,中国的房价会继续上涨,不过中国房价从来就没真正降过,其原因并不在于股市泡沫崩溃财产转移等,资产价格上涨对股市楼市均有利,美国1929年大股灾之前几年,楼市作为预演节节攀升。中国楼市的畸形市场化以及楼市调控综合症,才是中国房价节节攀升的真正动力。
我们的所有调控政策都是旨在抑制房价,但当调控政策出台的效果屡屡与房价背道而驰,而政策还在依循老路不断出台时,那么,调控者的真正目标也就值得怀疑,到最后,连楼市上涨的真正动因也不甚了然起来,还得劳烦建设部、国土资源部、财政部等八部委兴师动众到5月房价涨幅较快的城市走一圈。这真是一个尖锐的讽刺。
楼市调控综合症重要表现是市场集中度提高,大批可以调节市场供给的中小房地产商如同韭菜齐刷刷被割,冯仑称之为房地产“集中营”。
企业规模快速集中,去年年初万科的市值约300亿元,到年底超过800亿,位居末席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市值也在600亿元以上,前年万科刚超过100亿元的销售额,去年达到212亿元,今年如果不出意外,万科会有400亿元的销售,市值会到1400亿元。去年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营业额是115亿美元,如果对比人民币3%~5%的升值幅度,万科在3~5年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住宅公司。
企业的性质和构成成份的集中,A股市场的房地产企业越来越向国有企业集中。三年前A股上市公司的前十位60%是民营,还有一部分混合经济,少数一两家是国营,去年A股前十位上市公司,60%是国营大企业,两三家混合经济,只有一家民营企业。
房地产资源开始向政府集中,特别在低收入和经济适用房方面的资源,行业游戏规则将发生非常大的变化。
不言而喻,房地产离市场更远,由商人之间竞争形成的均衡价将遥不可及,一个城市的房地产开发由几个特权企业瓜分,垄断价格近在眼前。虽然在今年下半年开始,政府的低价房应该陆续推向市场,从理论上可以降低房价,但降的是总体的平均价格,低价房的价格仍然有所上升,高档房更会大涨。
所谓以政府制约负外部性,从来都是个倒果为因的说法,正因为从一开始就混淆了市场监管与市场主体的边界,所以房价越来越高,负外部性无法遏制。广州房价在2003年土地政策转向集约型的招拍挂之后节节窜升就是一例,寻租空间大增,导致开发商纷纷囤地以求增值,同时开发高档房以求利润最大化。从2003年到2006年,广州房地产价格涨幅超过50%。6月21日,上海新江湾城D1地块被绿城集团夺得,挂牌起始价5.16亿元,折合亩价为580万元/亩,楼面价5123元/平方米,竞买方还需要另外支付290元/平方米的大配套费用。地块土地面积5.9253万平方米,容积率1.7,按照夺标价,楼板地价高达12509元/平方米。绿城宋卫平表示,如果造精装修房,公司初步估算的成本价格就将达到19000-20000元/平方米。比较一下前年及去年由合生及华润争得的新江湾城前两幅地,面积分别达18万平方米和14万平方米,楼面地价分别为5617元/平方米和6676元/平方米,一年间价格上涨近一倍。
同时,有助于打破土地高价恶性链条的严禁小产权房、不支持个人合作建房等政策,说明土地政策不可能松动——不要奢望房价下降。价格会高到整体经济无法承受,地价才会下降,这是潜规则的核心,要认清这一点。
资产价格一高,为民请命的人就热烈建议政府加税,似乎房价上升就是因为以往的重重税费不够重。中国房地产税费少吗?这种掠夺民财的馊主意从来都很有市场,近期某些城市悄没声地取消了一些优惠税率。加税表面上也许是抑制投资,在供需矛盾激烈的情况下,实际上是抑制交易转嫁成本。如果那么痛恨房地产投资,人大立法规定购买第二套住宅为违法行为,同时取消任何形式的高档公务员住房,岂不简单得多?增税政策已经严重地摧毁了中国股市的信心,使之成为一个追逐认沽权政的投机场所,人们对于价值论已经不屑一顾。现在有人希望再次借助税收,使楼市一蹶不振。事实上,不清理税收环境征税的结果,必然是所有的税收都压到那些收入透明的、只能靠工薪为生的人头上。
征税论者在论述不动产保有税的国际惯例时,总是忘记提一句,在人口高峰时解决住房问题,“国际惯例”是两手准备:一是政府保障供给,二是由政府鼓励拓宽融资与供给渠道,从来没有听说土地与信贷双紧缩之下房价下降之事,如果此举可行,经济规律应该重写。
房地产金融直接决定了银行贷款的质量,如果中国各大城市像香港一样让几十万供楼一族成为负翁,建言者是不是准备给中国刚刚走出破产边缘、在股市圈了点钱、核心资本充足率上升的银行填窟窿?虽然安永为2006年初中国的银行共有9000亿不良贷款的数据为中国政府道歉,但其中提示包括关注类贷款的地产类不良贷款达5250元,占比近六成,具有参考价值。即使这一数据不可靠,上海银监局去年一至九月上海房贷不良贷款增加四成的数字,虽然不良贷款绝对值不高,也应该让金融主管者惊出一身冷汗。如果房价急降,政府得准备再次为银行剥离不良贷款,或者发动股民献爱心买银行股。
最后,地方政府经营城市的动机仍然强烈,有同事去东北一中等城市,感慨就事论事讨论房地产的荒唐,因此当地政府为拉动经济进行旧城改造,把房地产当作惟一的武器,房地产开发商几十亿元的投入就能换来上百亩的地,以及贵宾级的礼遇。在没有为当地经济找到发展之路以前,土地经济仍是主要的甚至惟一的办法,在书房撒豆成兵者提出的种种降价设想纯属画饼。最新的例子是,重庆在公布成为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前的九天,主城区房价上涨7.6%。
房价越高,政府越有理由调控;越调控,房价越高——这说明,核心调控政策已经破产,某些政策甚至南辕北辙。
为高房价所苦的人希望保障自己的住房权益十分正常,但有必要了解中国经济与房地产市场的基本面,才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不然,就会被某些漂亮的言辞所惑,上个大当。如果政策在屡次调研之后,仍对房地产实行目前的调控政策,赶紧买房才是上策。除非你有耐心等到中国经济急挫,不过,那时候工资存款财富下降,能买得起房的人也就不多了。不然,香港人为什么不趁房价低靡时入市,道理无他,买不起就是了。
本文转自http://blog.phoenixtv.com/html/04/948904-91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