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366 2
2007-07-05
审计风暴”还能激起多少“涟漪”?
作者:刘克军

  在27日的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作了200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指出,烟草局、教育部等19个部门预算不细化、不完整和批复不及时,涉及金额190.03亿元;审计出发改委、文化部等25个部门所属的92个单位挪用财政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27.54亿元等多项问题。

  一次性曝光如此多的部委、抖出如此多的资金黑洞,这份审计报告不能不让人触目惊心!但是,较之于1999年以来的数次“审计风暴”,我们却明显地感觉到,这次“审计风暴”所带来的“心灵风暴”已经明显不如往年。坦白地讲,我在看到这份审计报告后的第一反应是:哦?今年的审计风暴又开始了!呀!涉及这么多部委和资金啊?唉,这样的审计风暴一次次吹又能怎样?刮到违规部门的时候已经成为习习微风了。

  直到今天,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经历“审计风暴”的兴奋和震撼:那是2004年6月23日,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呈送了一份沉甸甸的审计“清单”。在那份“清单”上,只有七个中央部委被曝光,抖出的资金黑洞也不过几十亿元。但是,当时的这份审计报告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心灵震撼却是无可比拟的,人们在亢奋和期待中给这份心灵冲击波冠之以“审计风暴”的名义。因为公众渴望,这份审计报告能像现实中的“风暴”一样,在违规挪用资金的权力部门中间掀起一场空前绝后的“问责风暴”,把一切违规的、腐败的、丑陋的行为都“吹”出来,在阳光下晒晒,让大家都看看。

  但遗憾的是,在“风暴”停息之后,在亢奋平息之后,公众没有看到谁因此被问责,谁因此引咎辞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份纸上的报告、几个部委无关痛痒的解释,以及公众的一声叹息。不得不承认,在多次“审计风暴”都没能引出人们说期待的“问责风暴”之后,人们对“审计风暴”的心理预期已经明显减弱,在经过数次这样的“风暴”之后,它已经无法在我等心目中荡起多少“涟漪”了。

  我有时候甚至会情绪过激地愠怒于这份一年一度的审计报告:一块石头投入水中,他还会“扑通”一声,然后荡起数圈涟漪,而我们的“审计风暴”为什么就不能产生点大的波澜呢?让公众眼睁睁地看着权力部委违规,而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逃脱责罚,这不是对我们的一种心灵摧残和折磨吗?更可怕的是,屡次被审计报告而又屡次违规的那些部委,似乎已经摸清了“审计报告”的软肋。他们面对“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审计力量,似乎已经不把它放在眼里了。

  君不见,教育部等部委年年被审计出资金黑洞,而一如既往地继续违规吗?当一年一度的“审计风暴”已不足以震慑权力部门违规的时候,恐怕我们就应该想点有效果的新办法了。诚如不少网友所质疑的那样:审计报告中,为什么不公布批准违规挪用资金的“一枝笔”是谁?他们应该承担什么责任?我们问责的具体对象是谁?他们凭什么这么做?毕竟,公众所渴望看到的,不仅仅是某个部委及下属单位的整体违规情况,还应该包括每一个必须承担责任的大活人。如果做不到这些,“审计风暴”就难免会成为违规部门眼中的习习凉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5 17:11:00
不可否认,审计署这几年的审计确实成效显著,为维护财经纪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实际上审计署的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做法有时候也十分的无理!一部分人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借审计之手随意的下结论,小题大做也有。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审计体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4-12 20:53:04
顶起来。。。。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