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摊中的经济学
邱慧芳(武汉)
一 为什么西瓜摊的数量最多?
我们学校在城市的东南角,面积约400公顷,包括住校学生、教职员工及其家属在内,有常住人口4万多人,家庭5000多户。因为学校距离市中心商业区较远,所以教职员工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消费品几乎全在校园里购买。
在这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的市场内,不同商品(包括服务,下同)的提供者的数量是不相同的。例如澡堂有3个,分别分布在教工生活区的中心和东、西区学生宿舍区的中心;中小型日用品超市和商店有近20家,相对分散地分布在教工生活区和学生宿舍区;菜场只有1个,位于教工生活区的中心;珠宝销售店则1家也没有。
哪种商品的提供者的数量最多?笔者经仔细观察,发现夏天西瓜摊的数量相对最多。入夏以来,在教工生活区的重要路口,西瓜摊几乎每隔几十米、一百来米就有1个。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可以这样来分析:假定偌大的校园里只有一个西瓜销售摊,那么居住在销售摊附近的居民购买西瓜较方便,而其他地方的居民则会觉得很不方便。因此,只要不受到人为限制(例如,有力量对这一销售摊的垄断地位进行保护,或出于校容校貌保护需要而限制摊点数量),居民区的其它地方必然会出现西瓜摊以满足需求,直到供需达到均衡。
西瓜有两个典型的消费特征:1.它廉价而笨重且不易保存,人们不愿意为购买它而行程很远;2.在我们这个被称作“火炉”的城市的盛夏里,人们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它。
之所以西瓜摊的数量相对最多,是因为在我们一般所常见的日常消费品中,西瓜最价廉而笨重,对空间距离的克服能力最低。显然,人们愿意为购买价值较高的珠宝首饰行程很远,或在多家商店间进行多次比较和选择,但不肯为购买西瓜而行程很远;而且,西瓜几乎是人人离不开的廉价商品,在一个较少量的人群中,就有西瓜的大量需求,而珠宝则远远不是人们的必需品,只有在较大量的人群中,才会有珠宝的需求。所以,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西瓜摊的数量一定比珠宝首饰店的数量多得多。
可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商品销售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特征:商品越是笨重而廉价、对空间距离的克服能力越低、人们越是频繁地需要它,这种商品供应点的数量就会越多;相反,商品越是价格高而体积小、重量轻、对空间距离的克服能力越强、人们生活中越少需要,这种商品提供者的数量就越少。
但是又有疑问:人们一般也不愿意为每天要买(频繁需要)的蔬菜副食行程很远,它们对空间距离的克服能力也有限,为什么学校只有一个菜场呢?
可能的解释是:西瓜的种类较少,而蔬菜副食的种类太多,二者的消费特征有区别。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为购买西瓜特意地去挑选品种,且由于西瓜品种相对有限,单个的西瓜摊主也有能力增加品种类别(如无籽瓜、有籽瓜等);但人们对副食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单个菜摊主根本无法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的所有蔬菜、肉类、禽蛋的种类。因此,为了有足够的机会挑选并购买到合意的蔬菜、肉类、禽蛋,人们即使是每天要行程好几百米到一个地方去购买它们,也会认为是划算的。这样,校园里会出现许多分散的西瓜摊,但只需一个由大量摊主集中的菜场。
可同样是西瓜,为什么夏天的西瓜摊数量比冬天的要多得多呢?原来,此西瓜非彼西瓜也!夏天的西瓜价廉而笨重,大量居民非常频繁地需要它;而冬天的西瓜价格较高,属于一定意义上的“奢侈品”,只有少量居民有限度地购买它。因此,夏天巨大的西瓜市场可以支持众多的西瓜摊的存在,而冬天相对小得多的市场只可能支持少量的西瓜摊的存在。这样,冬夏两季西瓜摊的数量自然就相差悬殊了。
二 空间距离与经济活动
用经典的宏微观经济学怎样解释以上现象呢?似乎无法解释。因为这一现象正体现了经典经济学长期忽视的问题: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有深刻的影响。
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有哪些影响呢?其影响最突出的表现是商品和要素在空间移动时,必然产生运费。在本文的西瓜案例中,人们不愿意为购买西瓜而行程很远,实际上就是不愿意为购买西瓜支付太高的运费。只是在这里,运费不以货币形式向摊主支付,而是表现为消费者为购买西瓜必须支付时间和体力。
运输费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到底大不大呢?对廉价而笨重的产品来说,显然是大的。例如,除了在边境地区以外,水泥很少进入国际贸易的领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极高的重量/价格比率。但即使对于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来说,运输费用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例如,设在广东惠州的韩国LG音响的许多元件需要从专业厂家购买,其供应商的数目以本地区(惠州)最多,且供应商数目随运输距离增加而降低。该音响的塑料制品(价格低廉、体积较大)部分的供应商全部在惠州地区,而机芯(体积较小、重量较轻、但价值较高)的供应商则在稍远的东莞和深圳。这不仅说明不同性质的产品对空间距离的克服能力不同,还说明,即使在当今科技条件日益发达、交通运输日益方便、许多产品越来越小巧的情况下,运输费用也是不能完全忽略的。
从广义来看,运输费用还应包括产品在空间上移动时所耗的时间成本。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近,则企业间联系更方便,产品在空间移动时所耗的时间越少。例如宝马公司有三层供货系统:按天供货、按小时供货和按生产过程供货。第一层供货厂家遍布德国、第二层供货厂商位于装配厂50公里的范围内、第三层供货厂家的运输距离不超过30公里。上海大众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入及时供货系统,这促使大众公司原有的在贵州、湖南等地的远距离供货厂商开始在上海附近建立工厂。1997年,上海以外地区供应商所占比例下降到36%(1990年前为46%),且外地供货商中有一半位于江苏、浙江邻近省份。
空间距离及其产生的运费问题是经济活动的基本问题,但遗憾的是:正统经济学是没有空间概念的,即使谈到空间,也是虚拟的。
在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中,尤其在新古典主义方法的典范阿罗-德布鲁体系中,空间因子被忽略掉了。正统的经济学认为(或假定),经济活动在一个“点”上进行,生产要素可以不需要费用在瞬间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例如,科斯认为“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成本很高的”。科斯将这些成本定义为交易成本。显然,科斯所指的交易成本并没有包含运输成本。但是,运输成本应该是企业为完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为什么不应包含在交易成本中呢?
真正重视经济活动的空间性以及运输费用对经济活动影响问题的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但这二者长期游离在正统经济学之外。9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开始“发现”了经济地理学以及经济活动的空间性,这其中以迈克尔·波特和保罗·克鲁格曼为代表。
波特认为,经济地理学应该成为经济学的核心学科;克鲁格曼也认为,经济学在分析现代经济问题时具有局限性,而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具有互补性和交叉性,经济地理学将成为经济学的新前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空间距离对企业活动的影响在关于集群经济的相关研究中已经受到了重视,新经济地理学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应该说与这两位大家有密切关系。
原 作 者: 邱慧芳(武汉)
文章来源: 《经济学消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