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义平
走出萧条的经济学证明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李义平
中国经济新闻网讯:每当面对经济萧条,制定走出萧条的经济政策时,人们总能想起凯恩斯。当年针对亚洲各国如何走出1997年金融危机,2008年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必须高擎凯恩斯的旗帜。面对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经济学界几乎一致地认为需要回到凯恩斯的时代。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凯恩斯的理论有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理解我国政府适时地推出的一整套旨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经济政策。
一、凯恩斯经济思想的主旨:走出萧条
面对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古典经济学中“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理论无法解释、也不能给出走出萧条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经济学必须对萧条做出全新的说明,必须给出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1936年,凯恩斯在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提出了有效需求的理论体系和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减少失业、治理萧条的政策主张。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以前实施了新政。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积极推行政府干预,实行了一系列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直接投资,注重提振人们信心,由此使经济开始复苏。此后,如果没有凯恩斯在经济学上的创造,扩张性财政政策就可能只是一种偶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选择。
首先,凯恩斯经济理论有两个革命性前提。经济学上的凯恩斯革命首先是从思维方式的革命开始的,这种思维革命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认为消费、甚至包括奢侈性的消费十分重要,是第一位的。古典经济学认为生产是第一位的,生产出来的东西会自动地卖出去,不会发生生产过剩的危机,然而萧条中的现实却是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凯恩斯认为,当社会崇尚消费、甚至是奢侈性消费的时候,并努力通过创新使这种消费实现的时候,这个社会欣欣向荣;一旦当人们追求节俭、压抑消费,这个社会的经济反倒萧条了、衰落了。二是认为对私人来说是正确的道理,对国家就不一定正确;对国家来说正确的道理,对私人也不一定正确。例如在私人家庭里,处处节俭细算,多多储蓄,的确是致富之道。然而如果把私人致富的道理应用在国家行为上,处处量入为出,失业和经济萧条就会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
其次,“有效需求不足”是凯恩斯对经济萧条的全新说明。基于上述理论前提的变革,凯恩斯认为经济萧条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即货币购买能力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下述三个基本规律决定的:
第一个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凯恩斯认为,在人们收入增加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增加,但消费增加的比例不如收入增加的比例大。在收入减少的时候,消费也随之减少,但也不如收入减少得那么厉害。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通常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这是因为富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消费层次,其收入主要是用来投资的;边际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的性质。消费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着眼于长期收入前景来选择他们的消费水平。如果收入的变动是暂时的,那么收入增加的相当部分就会被储藏起来。收入不稳定的个人通常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对边际消费倾向影响甚大,预期挣不到钱就不敢花钱。
第二个是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所谓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是指人们预期从最末一个单位的投资中获得利润(即预期利润率)会趋于下降。在凯恩斯看来,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是导致萧条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边际消费倾向和灵活偏好。在萧条期间,人们预期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并因此不敢投资。
第三个是灵活偏好规律,即在萧条期间人们愿意持有更多的可以灵活使用的货币。灵活偏好是对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反映,是由交易或购买的动机、谨慎动机、投机动机决定的。这三种动机,尤其是谨慎动机,说明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通常不敢轻易消费,不敢使用自己的存款。
再其次,凯恩斯认为,需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振奋信心,带动投资和消费。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凯恩斯一反传统的自由放任的思想,主张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他认为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信心相当重要,信心之崩溃,对现代经济生活打击甚大,治理经济萧条最主要的是要振奋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于是,凯恩斯提出了大致如下的政策建议:
一是应当更多地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萧条期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信心不足,因而利率政策通常收效甚微。二是可以举债,特别是可以发放国债,可以多发货币。只要发行的货币能够把闲置的生产要素带动起来,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供给大于需求,就不用担心发生通货膨胀。三是发挥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即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可以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业岗位可以连带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四是鉴于收入低的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凯恩斯主张通过重新分配收入,提升消费倾向,具体可以采取税收和转移支付制度等。五是政府应制定强有力的鼓舞人心的措施,与公众保持密切联系,全方位振奋人们的信心。
凯恩斯的上述观点和政策主张,曾经被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接受,并带来了战后相当长时期的经济的持续发展,被誉为通向繁荣的经济学。
二、凯恩斯经济学的现实启迪
对于目前的经济萧条,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面对经济萧条,政府必须毫不犹豫地进行干预,千万不能错失良机。保罗·克鲁格曼在《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谈到:如果胡佛总统在经济衰退时不试图平衡预算,如果联邦储备银行不以牺牲国内经济为代价去捍卫金本位制,如果政府能够及时向受威胁的银行体系注入资金,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就可能是一次较短的倒退。遗憾的是这些假设一个都没有发生,于是大萧条发生了。针对最近发生的经济萧条,克鲁格曼再一次强调,官员不能谨小慎微,不能过分担心赤字,过分谨慎就是冒险,因为这种优柔寡断会错失挽救经济的最好时机。
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来讲,应把市场自发调节和政府积极干预紧密地结合起来。面对经济萧条,“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振奋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
其次,把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如下特点使其极易受国际经济形势波动的影响:一是我国出口产品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低端,技术含量不高,自主知识品牌缺乏。当年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表面看来亚洲各国经济增长中真正属于自己的技术、品牌不多,自主创新不够,不仅受制于人,而且挣的只是微薄的加工层面的钱。就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还由于这些产业进入门槛不高,极易形成低层次的生产能力过剩。
二是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初期通常缺少资本,因而选择这样的模式是有其合理性的,然而当资本已有一定积累时,就要适时地调整。因为从战略的层面讲,大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于小国。亚当·斯密说过,中国不同于欧洲,欧洲各国必须重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中国不仅应当重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还要重视省与省之间的贸易,即国内贸易。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大量实证分析得出了与亚当·斯密几乎相同的结论:大国发展形式的主要特征是较低的国际贸易水平,那些在大国中导致有限贸易和平衡增长的因素在小国中产生了相反的影响。以上的分析说明,我国当前的启动内需,绝不是简单地重复既有的产品生产和既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必须与淘汰落后产能、调整经济增长模式结合起来。
三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推动而不是靠消费拉动。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都是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是最终需求,其背后的力量是市场和消费者,这样的经济增长是有质量的。投资是引致性需求,不是最终需求。在我国特定背景下,投资背后的推动力量是政府,容易产生亮点工程和形象工程。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长远地看,我们必须从主要靠投资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于是,我们必须把启动内需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医疗制度以及建立合理的教育收费制度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在制度保证之下敢于消费。
还需要强调的是,在某些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某些领域追加投资会使边际效用递减,选择新的投资领域可以从总体上提高投资效率。据此,选择向“三农”投资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改善民生。
最后,创造平等竞争环境,提升政府直接投资的乘数效应。在凯恩斯看来,政府的投资虽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应当带动更多的民间投资,一个就业岗位应当带动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创造。要提升投资的乘数效应,一是要注重产业的关联度,即一个投资项目可以带动更多的产业发展;二是要给民间资本的进入以足够的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创造平等进入和平等竞争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既吸引民间资本,又能在竞争中提高投资的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