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科学吗?
谢永侠
(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山东鄄城,274600)
摘 要:从学科知识的特性、研究范围、研究方式来否定经济学的科学性都是不严格的,我们只有明确科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才能够明确经济学是不是科学,其实,从学科意义上界定科学,科学就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在此科学意义上,经济学就是一门社会科学。
关键词:科学;经济学
一:经济学为什么不是科学?
经济学是科学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米达尔认为经济学不是科学,诺贝尔经济学奖都遭受了他的批评,甚至“对自己曾经受奖表示遗憾”;[1]我国学者姚洋也认为“经济学在本质上就不是科学”;[2]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为此还组织了一些经济学家编写了《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科学》一书。经济学为什么不是科学,理由归纳起来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1.最常见的是根据经济学学科理论知识的特性——不具有可检验性,可重复性,从而认为经济学不是科学。其实,这里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部分是对可检验、可重复的误读,而另一部分则是混淆了可检验、可重复与难检验、难重复的概念。
其实,任何科学的检验、重复都是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的存在、发生发展规律的检验与重复,即对一般原理的检验与重复,并不是对具体事件的检验与重复。自然、社会无时不在变化,赫拉克利特曾有过一句名言:“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我们所检验、重复到的只不过是蕴藏在具体事件中的一般规律而已。作为一般性原理应当具有可检验、可重复性,否则则不能够称之为一般原理。经济学的具体事件虽然不易检验、重复,但一般理论还是可检验、可重复的:供不应求,物价必会上涨;任何生产性企业和个人无不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从而做投入产出分析;采用紧缩货币的政策能够遏止持续的通货膨胀;政府的财政投资能够拉动经济等等。
同时,任何存在都是有条件的存在,因此其重复也不是无条件的重复,重力加速度g可检验可重复,但它只有在地球上可检验可重复,人们虽然没有强调过这个能够重复的前提,但它只不过是被人们省略了;黎曼几何学可重复,但在欧氏几何的条件下就无法重复。同时前提条件的存在状态决定着检验的难易,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被认为是机械的,简单的,很容易给出其重复的条件;而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则不然,他所面对的是社会,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群,具体事件的参数错综复杂,不容易把握人们的行为方向与力量。但不容易把握并不等于无法把握,经济学无法作出控制下的实验并不等于不可重复、检验,不容易检验重复与不能够检验重复并不是同一语。
2.有人认为经济学非科学的原因是经济学的研究缺乏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数学、实验等方法。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数学化是促进经济学科学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并且,相当部分经济学家正在努力地向这方面靠近,正在促进经济学的“科学化”。特别是美国主流经济学:对经济学学位论文的通过,学术论文的发表,学术会议论文的评价等都偏重于数学模型。国内一家最权威的经济学刊在多年前就表明了必须使经济学科学化(数学化)的立场。实验一直也被认为是“科学”的标志,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也表明了这一点。这其实就是哈耶克所谓的“对科学的方法和语言的奴性十足的模仿”,因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方法,尤如做工的工具一样,即使同是木工,不同的工作不能一概用锯子一样,他同样也需要用刨、规等等,数学与物理、生物学所采用的方法就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以用什么方法来确定是否科学显然是狭隘的;其实,实验只不过是检验结论正确与否的一种方式,而并不能够认为只有实验室得出的结果才是科学。实验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一种实验室的实践而已,是一种简化的实践,易于把握。而作为社会科学的事件无法放进实验室,我们不能够因此就否定社会学的科学性。我并不是说经济学不需要用数学或实验,如果需要和可能,那么就有必要应用。
3.部分人认为经济学中含有太多的价值判断,不具有确定性。
著名的“休谟铡刀”认为:人们“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对“应该是”的认识就是人们所说的价值判断。有人认为由于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人的价值判断不具有确定性。其实,这是对价值问题没有准确把握的原因,价值问题同样也存在着确定性。虽然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千姿百态,但对真善美的存在还是认同的;虽然人们的心理是千变万化的,但人们的心理变化还是有规律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领域,什么时候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是”当作“应该是”,确实“从‘是’中推不出‘应该是’”,但“应该”本身就事实存在着,“应该”本身就是一种“是”,不然的话,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社会公理。所谓的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的分野只不过是经济学中的不同研究领域而已,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分野是个伪问题,科学本身都是实证的,规范分析只不过是对价值问题的实证分析。当然,由于价值判断受个人的价值观所影响,做出一个所有人都一致的观点是很难的,但不能够说价值观“真善美”就没有确定性,没有事实存在。人们的价值观不完全统—,人们的自然观是否就完全统一呢?但任何科学都会随着人们研究的发展最终走向统一。
二:什么是学科意义上的科学
1.科学是研究“是”的学问。必须参考《经济学的哲学》
2.科学并不是范式的演变
以上这些争论都不足以说明经济学是否科学。“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样的问题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答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科学’一词的理解”。[3]但我们也确实不得不承认,科学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含义。“科学具有多重含义”,[4]“科学既是一种生产知识的活动,又是由这些活动结果所形成的系统知识,以及对这种知识的继续探求、修正和发展;同时还是各门具体的学科……”。[5]科学的意义虽然不同,但我们必须在同一平台上讨论这个问题。由于不可能给出一个统一的科学定义,那么,我们只能够退一步而求其次,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是科学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要明确的是学科意义上的科学是什么。
得出前述观点原因就在于他们采取的方法或参照物不同:有的人从某些具体学科如自然科学来界定科学,“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出现了—种新的态度。‘科学’一词日益局限于指自然科学和生物学科”。卢瑟福有一句名言:“科学研究,除了物理就是集邮。”虽然我们可以以自然科学作参照物来考察科学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不能够认为只有自然科学是科学,而其它学科就不是科学。自然科学就是自然科学,如果科学仅指自然科学,那么自然科学或科学其中一个就是多余的概念,自然科学只是科学的属科学;有的人从知识的结果来确定是否科学,证伪主义认为只有能够被证伪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而证实主义者则认为只要能够被证实的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等等?这种以结论定属性的方法显然是不妥的,该学科是不是科学,我们总不能够说如果被证伪或被证实了就是科学,否则就不是科学,一门学科的理论在未被证伪或证实之前,你怎么能够知道该理论最终能够被证伪或证实。不同的方法得出不同的结果,因此,回答什么是科学尚存在一个方法论问题。其实,任何科学的概念既不来源于人们的主观臆断,也不来源于对人们作用的重要不重要,它们均是对于现实存在的一般的、抽象的描述。那么,科学的现实存在是什么样的呢?
任何人的存在都是自然和社会的存在,他们必须每时每刻地与自然、社会打交道,饿了,我们要食自然之食、饮自然之水,但有些食物具有营养可食,有些食物有毒不可食,那么,我们如何发现食物有无毒性,且对该毒性物品的合理利用又能够对人有好处——如药物;为达目的,我们要行自然之路,到达目的的路有远有近,甚至可能是歧路,永远不可能达到目的地,但如何知道某路可走,某路是歧路呢?更进一步说我们如何根据自然的原理去改造自然使其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利用,我们可以对不能够服用的药物经过加工炮制从而服从我们的需要,我们可以用柏油铺设成宽敞的大路直通北京。无论我们是要改造世界,还是利用世界,但我们首先必须认识世界。
世界赋予人们感官,某种食物有刺激性,某种食物可食,比较平和,人们直接凭感觉就可以认识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感性认识。但单凭感觉只能掌握食物的色香味,而不能够知道其有否毒性,但世界同样赋予人们以智能,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一些经验,哪些食物能食,哪些食物不能食有毒,但能够治病,他们把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这些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知识,这些知识人们称之为理性认识。可见,自然、社会给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平台,供我们消受、享用,但同时也给人们设置了障碍,单靠个人经验,人类永远也走不出原始状态。但人类的智慧告诉人类,人们可以把总结出来的经验总结出来,同时也可以把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子孙,也可以把经验记录下来供后世享用。历史上的一些伟人给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仅给我们贡献了知识,同时也给我们总结出了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他们把这些知识根据范畴、特点、认识方法分门别类,系统归纳,总结出了人们称之为科学的不同学科,科学就成了人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学科。
(待续)
| 古英语中,科学(science)的意思是知识。如果科学指有知识,那么,经济学是科学。不过,经济永远成不了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自然科学的命题是可以客观事实证伪的。但是,经济学的基本公理是先验的,是人的心智固有的,无需且拒绝验证。比如,正确陈述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及其表现形式需求规律就逻辑上的必然,且实现中无法验证。认真研究你会发现,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体系是一个演绎体系,其基本公理是:消费中的效用递减原理、生产中的边际产量递减原理和分工提高生产力。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