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
南怀瑾
三言四语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
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
教授。”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
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
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
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说他们要开会讨
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
来看看!”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
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
是什么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
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
多理由。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
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
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
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
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
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
“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
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
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
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
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
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
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
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
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
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
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
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
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
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
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
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
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
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几个钟点
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
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
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
义出来,问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
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八股。党八股你懂
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
历的故事。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讲到四书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讲推行复兴文化运动,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
教育——国民义务教育施行以后,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
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
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
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
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过,当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
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所以后
来“五四运动”,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
点愤慨。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变,看到了这么许多,
自己要找症结了。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
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他们
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
语》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
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我就反对,不赞成改编,
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
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
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
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
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
改编。
被忽视的道家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自“五四运
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
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
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
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
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
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
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
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
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
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
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
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
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
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
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
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
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
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
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
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大法系,
所谓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我们
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
法律系统。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
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
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
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讲坏的一方面,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
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
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
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
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
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现在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因为现在中年以下
的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
的宝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再论《论语》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
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
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
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
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
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
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
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
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
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
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
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
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
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
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
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
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
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
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
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
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
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
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
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
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
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
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
做不到。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
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
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
没错。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
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
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
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
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
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