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849 26
2004-10-10

我这可不是故意和传统理论唱反调,以求哗众取宠,我是有你无法辩驳的理由的。

一个社会是否富裕,就是看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在吃、穿、住、用等方面能否得到满足,如果能得到满足。例如,有一个人,当他饿的时候,米饭、馒头、鸡鱼肉蛋任他挑;冷的时候,厚的、薄的、棉毛皮缎任他选;住得宽敞明亮,生活用品一应俱全,这不叫富裕叫什么?如果他天天忍饥受冻,各方面都是死努硬凑乎,或者顾此失彼,不叫贫穷又叫什么?

然而,要使每个人都得到上面那样的满足,社会必须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生产出来足够的消费品。例如,全社会共有1亿人,平均每个人每天需要5个馒头,那么全社会内每天就必须能生产出来5亿个馒头,否则就必定有人挨饿;再例如,如果每个人每2年需要1辆自行车,那么全社会在每2年内必须能生产出来1亿辆自行车,否则就有人没有。

(没有人对上面两段推理有异议吧,好,我们接着再推)

如果社会要生产出来足够的消费品,就必须有足够的原材料。例如,要每天生产5亿个馒头,每个馒头重2两,那么每天就必须有1亿斤小麦供应;要每2年生产出来1亿辆自行车,每辆自行车需消耗钢铁40斤,那么全社会每2年就必须能生产出来40亿斤钢铁。

(没有人对上面一段推理有异议吧,好,我们接着再推)

在每一定的时间内(例如1年),全社会生产出来的原材料的总量就叫这个社会的总收入;在这段时间内全社会消耗的原材料的总量就叫全社会的总支出。例如,今年全社会共生产小麦2亿斤,那么这2亿斤小麦就是全社会的收入;如果今年共消耗掉1.8亿斤,那么这1.8斤就是全社会的支出,今年还节余2000万斤。再例如,今年共生产钢铁1亿吨,这1亿吨就是今年的收入,如果造汽车、造机器等共消耗0.8亿吨,那么这0.8亿吨就是今年的支出,今年还节余0.2亿吨。(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10 13:25:00

(接上)如果原材料的生产速度大于消耗速度,那么这个社会内的财富就会越积越多,人也就会越来越富裕;如果原材料的生产速度小于消耗速度,那么这个社会内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少,人也就会越来越穷。比方说,往一个池子里灌水,如果灌水的速度大于池子漏水的速度,那么池子里的水会越积越多,反之则越来越少。

所以在原材料的生产力一定而且是比较小的情况下,应该控制人民的消费速度(即控制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速度),把节余的原材料用于发展原材料的生产力上(例如开矿、建造重工业),这样原材料的生产力才会增大,而且财富才会越来越多,社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富裕起来。改革前,中国就是这么做的,所以那20多年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20多年,从大地一片空白20年就发展到厂矿林立。

(没有人对上面几段推理有异议吧,好,我们接着再推)

然而,要控制消费品的生产速度,要把节余下来的原材料用于发展原材料的生产力上,必须在公有制下,即在计划经济下才能做到,市场经济做不到。

市场经济讲究的是赚钱,为了赚钱,多卖货,商人就设法刺激人民消费,这样就会使物质财富大量消耗,使社会贫穷,最终使消费品的产量达不到开头说的全体人民的需求量,就使一部分人的生活无法满足,就出现了贫富。这就好比,每当池子里的水积聚到一定量时,商人就受不了了,他就要设法把池子底下的窟窿捣大。

可笑的是,市场经济的经济学理论是支持刺激消费的,这样的经济学错得离谱,可以抛弃了。它认为货币的收入和支出是社会的收入和支出,它不能证明地震、火灾、战争等是有害的,如果在这些灾害中死人的话,它只能从人道上说这些灾害有害,而从经济上,由它则能得出灾害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怪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0 14:43:00
哈哈,很有意思的逻辑。

(接上)如果原材料的生产速度大于消耗速度,那么这个社会内的财富就会越积越多,人也就会越来越富裕;如果原材料的生产速度小于消耗速度,那么这个社会内的财富就会越来越少,人也就会越来越穷。比方说,往一个池子里灌水,如果灌水的速度大于池子漏水的速度,那么池子里的水会越积越多,反之则越来越少。

我虽然是小学毕业,也不是学经济的,但楼主的供大于求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穷的观点很明显就不对,而是将供需绝对化,首先忽约了价格在供需双方间的杠杆作用,价格将供需的绝对不平衡变为了相对平衡, 其次将消费的概念弄错了,比如生产了2亿斤的小麦,消费了1。8亿斤,但是我们在消费掉1.8亿小麦的时候除了生产2亿的小麦的时候我们还会去生产2亿的稻谷和1亿的棉花,还有就是如果我们将消费品分为瞬间消费和长久消费,小麦经过人的过滤后很快就没有了,但是如汽车,房屋这些耐用品就不对了,而是在很长时间内存在,而在这段时间我们又生产了价值大于它们N倍的产品,消费在绝大多数情况是会带来大于1的正反馈,而不是小于1如地震那样的负反馈。

其他的观点我也不和你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0 19:25:00

有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0 22:04:00

比如生产了2亿斤的小麦,消费了1。8亿斤,但是我们在消费掉1.8亿小麦的时候除了生产2亿的小麦的时候我们还会去生产2亿的稻谷和1亿的棉花,

你的需求怎么与价格体系无关?是不是没有钱也有消费,另忘了消费者也是另一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成为从业人员才有收入。

而且现在的需求模式中有意识的忽略了两个隐含条件,不说出这两个隐含条件的目的是为了攻击计划经济,同时也是为了瓦解中国的上游工业。

1、生产的传导时间,想生产就能生产么?传导时间有多长,古人想有飞机工具的需求,可能生产么?

而且忽略了传导时间,那么现在引进外资、外国技术做嘛?消费带动经济,如果是在手工业、农业,传导时间会让大量的人饿死。

所谓消费带动经济是有前提的隐含条件的,那就是产能过剩。

2、消费者也是另一行业的从业人员,没有钱做梦吧,别想来消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10 22:22:00
前两个例子感觉是绝对平均主义,市场经济是效率优先的制度,缺胳膊的人和健全的人创造的产值是不一样的,就有了货币价值量高低的距离。所以贫富是常态。再者财富可以通过政府有形之手调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