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81.从改变核外电子到改变核内质子
2012.10.23
核外电子是可以改变的,因为核外电子是电荷团聚体,我们可以通过温度的改变暂时驱散,使其成为离子态,也可以通过电解、粉碎、溶解、混合等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影响其结构,改变其连接和共轭形态。
那么,核内质子是否可以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人类已经从事过这方面的实践,大自然也有现成的例子。
高温、高压和低温、高压、低压,都可以导致某些物质的相变,大自然中的核裂变、地心中发生的核聚变、快中子反应堆中发生的核裂变、核聚变、地球大气边缘太阳风引发的核聚变、高能粒子加速器中发生的核裂变、核聚变,都说明核内质子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正物质来看:核外负电子的存在说明有相应核内正电荷的存在,而核内正电荷与中子的存在可能是原子形成的重要原因。影响核内正电荷,可能瓦解原子结构,产生核裂变,或发生核内质子、中子的相互转化,通过转化和吸收核外质子、中子,实现核聚变、核改变。
中子和质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质子体内增加一个电子单位的负电荷,就有可能转化为中子;而中子释放一个电子单位的负电荷,就有可能转化为质子。大自然中一般找不到中子的身影,可能因为其存在的时间很短,离开了原子很快就转化为质子,吸收一个核外电子,成为氢粒子。快中子反应堆中铀粒子到钚粒子的聚变只有两种可能:铀裂变过程中释放的高能氦粒子被临近的铀粒子吸收,转化为钚粒子;部分中子进入铀粒子转化为质子。
当然,如果我们对正物质原子内存在与核外电子相同单位的正电荷的认识有误,就要另当别论。但只要存在电荷,就可能通过电荷影响其结构。
化学法可以影响核外电子的存在形态,实现物质的化合与分解已经毋庸置疑,能否影响核内质子、中子的存在形态,甚至发生转化呢?没有深入研究,任何可能都不能排除。而生物核聚变、核裂变的可能,还无人涉足,因为无效劳动的可能性极大。
从对核外电子的关注延伸到对核内质子的关注是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而核裂变、核聚变的存在说明所谓元素也非铁板一块,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更为经济的改变方式,将是对人类的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