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日发布的经济指标看,经济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通货紧缩引发的经济收缩在向纵深发展。笔者在前文已经指出:通货紧缩是因泡沫收缩引起的货币失衡,进而使经济全面收缩、萧条甚至危机的现象。
纵观国内外泡沫经济引发的危机史,沉痛教训不能不汲取。
1929年,美国股市崩溃引发的经济大危机,用了25年才得以恢复。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引发通货紧缩性大萧条,至今22年已过还没有完全摆脱。
2008年,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1929年大危机,美国经济则不待言,全球经济都深陷其中,至今复苏乏力。从各国应对经济经济危机的对策看,基本上都是奉行凯恩斯政策,扩大财政支出,通过各种渠道增加货币,为经济注资输血。其结果,非但没能较快摆脱经济危机,反而使ZF债台高筑,面临财政危机。
1、日本的教训
20世纪80年代日本发生的泡沫经济堪称世界之最(股市泡沫规模是GDP的1.5倍)。1990年,日本泡沫经济崩溃,随之发生通货紧缩,经济出现大幅下滑,还持续多年负增长。至今已经22年,日本股市尚未恢复到泡沫前的水平,经济也没能完全摆脱通货紧缩。
那么,日本为摆脱通货紧缩都采取了那些对策呢?主要采取扩大财政和缓和金融的所谓“战后最大的凯恩斯政策”,[1]通过各种渠道注资输血,以刺激经济。
(1)财政扩大政策
1992-95年,财政方面的经及其对策注资60万亿日元;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发生后,日本进一步加强经济刺激。1998年1年,小渊内阁通过财政和金融政策注资高达123万亿日元(是GDP25%),为日本史上最大规模的“综合经济对策。尽管如此,当年企业破产仍创历史之最。之后,日本ZF受财力制约,刺激力度大为削减,并采取大幅减税政策。
日本通过财政扩大刺激经济的结果,使ZF债务不断增加。1999年,日本国债总额达到600万亿日元(GDP的1.2倍),成为世界第一国债大国,而如今国债超过1000万亿日元(GDP的2倍),ZF已濒临破产边缘。
(2)金融超缓和政策
所谓金融超缓和,是指日本银行实行“零利率政策”以及货币超发行。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发生通货紧缩后,日本银行从1993年持续多年货币超发行(超过经济增长数倍),1999年现钞发行95426亿日元,大大超过GDP(负增长),钞票发得实在太多了,当时媒体多有报道,笔者的切身实感至今仍记忆犹新:几乎在哪里看到的钞票都是新发的,个人钱包里的钞票更是不言而喻)。
1999年2月,日本银行明确表态可以容忍“零利率”,银行隔夜拆借利率已下降至0.02%,曾使英国等多国金融界为之震惊。“零利率”作为货币严重过剩的反映,在国内外金融史上都是罕见的。2000年8月,日本银行宣布解除“零利率”。但由于市场没有资金需求,又不得不恢复了“零利率”,并持续多年。
日本实行上述政策的结果,不仅没能摆脱通货紧缩,反而会造成严重后遗症。ZF债台高筑濒临破产边缘;日本银行实行“零利率”,通过无限购买国债增加货币供给,造成货币严重过剩。通过财政和金融渠道为经济过度输血,对于并不缺血的经济是不会有效的。
2、我国上次通货紧缩的教训
我国1993-95年的泡沫经济收缩后,1996年实现“经济软着陆”,实际是通货紧缩的开始,但ZF和学界是在1997年秋才意识到发生了通货紧缩。我国采取的政策也主要是扩大财政支出,央行多次降息增加货币,为经济输血。1999年,我国货币发行量(3005亿元)竟然超过GDP增长额(2501亿元),是改革开放20多年未曾有的。尽管如此,也没能较快摆脱通货紧缩。
3、过多输血无效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通货紧缩发生后,ZF和央行为经济输血无效呢?
这是因为经济并不贫血,因为在通货紧缩发生前的泡沫经济膨胀过程,货币已经过剩。西方经济学中马歇尔的K(=广义货币/GDP)是反映货币过剩的重要指标。马歇尔的K大于1,即广义货币量超过GDP(笔者称之为“货币越位”现象[2])表明货币投入已超过经济产出,这对于经济发展是不必要的,也是危险的。日本在泡沫经济膨胀的1986年,广义货币超过GDP,即出现“货币越位”。我国也是在泡沫经济膨胀的1993年,广义货币超过GDP,发生“货币越位” ,此后货币过剩状态有增无减,现在马歇尔的K已高达1.8,成为世界最高的国家(日本是1.4)。
银行超存(存款超过贷款)也是货币过剩的反映。自从1994年,我国银行出现超存并持续至今。1996年我国泡沫经济收缩,实现所谓“经济软着陆”(即通货紧缩的开始)。此后,货币过剩状态持续,经济增长一直乏力。后来,过剩的货币在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找到了出路,从而使股市和房市泡沫此起彼伏。泡沫经济的发生都是因为有过剩货币存在,没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泡沫是膨胀不起来的。但是,泡沫商品过剩则没有任何出路,只有崩溃或收缩。
鉴于以往的教训以及通货紧缩现状(经济收缩并非贫血),我们的ZF和央行决不能盲目地为经济输血。因为通货紧缩是泡沫收缩引起的经济的全面收缩,泡沫收缩是泡沫商品价格向价值回归,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通货紧缩的过程是通过收缩泡沫商品的价格与数量,进而收缩货币量,恢复货币均衡与经济均衡的过程,这是市场经济进行的自我调整。所以
不是一味地增资输血、降息、减税就能摆脱的。这些刺激政策只会延缓经济的自身调整,延缓经济复苏过程。[3]
2008年ZF4万亿投资,延缓了经济收缩,但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从而增加了摆脱通货紧缩的难度。要想尽快摆脱通货紧缩,必须正确认识通货紧缩,准确诊断通货紧缩,对症下药,不能动辄就是万亿、数万亿,代价太大了,ZF决策者要有政策成本意识,谨防对经济输血过多。
我们如何摆脱通货紧缩,将在后面继续探讨。
注释:
[1] 参见斋藤精一郎《十年通货紧缩》(1998年)第二章。
[2] 马歇尔的K是西方经济学中的概念,日本等国家统计刊物中有这项统计。
“货币越位”是笔者在《货币均衡新说》第七章提出的概念,意即货币量超过经济产出,这是不必要的,也是违反经济规则的。
[3] 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终身名誉主席利奥?梅拉梅德语: “QE3海南主推黄金走多远,黄金价格还会涨吗”。 参见中国纸金网2012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