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就其主流来看,李鸿章是国贼当无疑义,可居然有那么多的人要为他评功摆好,要不遗余力的为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历史上那些汉奸国贼平反昭雪,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可以肯定地说,这股逆流的出现一定有着某些必然的原因。但不管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图谋,有一个事实就摆在那里——谁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谁玷污神圣的民族情感,历史终会将他唾弃。
近年来,“李鸿章”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名字。一些人通过出书、发文、讲座等各种方式在大张旗鼓的诠释甚至讴歌这位晚清重臣,使得这个死去了一百多年的幽灵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又神奇的复活了。综合来看,当下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外乎三种:恨之者骂他为汉奸国贼;爱之者敬之为不世出的英雄;还有一种人貌似中庸,说他有功有过,被人骂为汉奸的那些事乃不得已而为之,是在替腐朽的清廷背黑锅。李鸿章做了些什么,到底该如何评价,现在为什么会出现李鸿章热,和他同时代地位相当而政见、人格、情操迥异的左宗棠比较有什么不同,笔者不揣鄙陋,说说自己的见解,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综其一生,李鸿章主要做了以下的一些大事:追随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创建淮军,在平定捻军中发挥主要作用,力倡洋务运动,力阻收复新疆,创建北洋水师,最“辉煌”的当然是代表清ZF和外国列强签订了30多个不平等条约。从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来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平定捻军,自然是“功莫大焉”,受时代的局限,这两条我们就不去过多指责他了;办洋务,虽然他个人捞了不少,平心而论还是有功于社稷,如果讲功绩的话,我以为这方面可以算是他的勋业;在一些条约的签订中,李氏也曾付出过艰辛的努力,屈辱条约的签订不能完全归咎于他,毕竟是在大厦将倾的时候办外交;创办北洋水师,客观上对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李鸿章对国家是有贡献的。但我们就能据此说李鸿章是英雄吗?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呢?
尽管李鸿章做过有益于国家的事情,但从大节来看,从主流判断,李鸿章仍然是汉奸国贼!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当新疆在阿古伯建立政权、伊犁被沙俄强占之后,大清ZF实际失去对新疆的控制达十年之久。民族英雄左宗棠等人坚决主张收回新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朝重臣李鸿章却一再上书主张放弃新疆。“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这是李鸿章写给慈禧太后奏章里的原话,这份奏章还保存在国家博物馆,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事实。所幸慈禧最终并未赞成李鸿章的主张,而是接受了左宗棠的建议。新疆有没有用,能不能收复,在今天看来,已经是不用讨论的话题了。但从李鸿章的思想分析,至少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这是典型的汉奸国贼的思维,六分之一的国土说不要就可以不要,汪精卫投降日本都还要羞羞答答地说自己是“曲线救国”,还不敢像李鸿章这么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其二,李鸿章并非像讴歌他的人说的那样具有“远见卓识”,他认为新疆不可收复,而左宗棠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自筹军费,统率的也不过六万湖湘子弟,居然只用了一年时间就逼迫阿古伯自杀、赶走沙俄和英国侵略势力、收复新疆全境,从此新疆再没有从中国的版图消失,历史无情的证明了李鸿章的短视;第三,有人说李鸿章不过是奉慈禧太后之命行事,但从是否收复新疆的问题看,李鸿章并非每时每刻都和慈禧的观点保持高度一致,他提出了反对收复新疆的意见,慈禧也并未因此收拾他,这说明以他当时的地位和影响,是可以不必事事按照慈禧的旨意去行事的,而实际情况也正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