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949 9
2012-11-03

货币从就是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进入20世纪,金银慢慢地退出货币舞台,不兑现纸币和银行支票成为各国主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续。

关于货币的本质,在西方货币学说史上曾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货币金属论,二是货币名目论。

  货币金属论者从货币的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出发,认为货币与贵金属等同,货币必须具有金属内容和实质价值,货币的价值取决于贵金属的价值。

货币名目论者从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等职能出发,否定货币的实质价值,认为货币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名目上的存在。

货币金属论是货币金、银本位制的产物,随着20世纪初金本位制度的崩溃,其影响力正日益减弱。货币目前在西方货币学说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货币名目论,这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对货币的定义中可见一斑。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马克思则认为货币是历史的产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上述定义都有其合理的部分,但只是货币表层含义职能的表述,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缺乏深刻的抽象概括,未能达及本质。

金属论与名目论之争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是不是财富?要刻画货币的定义就必须回答上面的问题。

新宏观主义认为货币是社会公认的权利。如果是金属货币,这种权利为物权;如果是纸币,则是债权。

这里的债权是相对于纸币发行人的,也即纸币发行人对其有兑付或保值的义务。而金属货币则在转让时已经将其内在的权利一并交付,因此,其原始发行人也就没有了兑付义务。

社会公认指的是被普遍认可接受,从而能够进行价值计量,这也就是为什么个体信用需要社会机构评估的原因。

这种权利可以分割、转让、储蓄、变动、不记名。

货币是不是财富?这要从个体与整体、静态以动态来分析。

在静态上,也就是货币总量与实物劳务总量都不变的状态下,微观个体持有的货币越多,意味着他所能主张的权利份额越大,从而也就越富有。

而宏观整体是所有货币的加总,分子与分母都等于1,货币总量的多少不影响实体财富的增减,因此,货币不是财富。

在动态上,也就是实体劳务总量可以发生变动,而这种变动往往是和货币量的多少密切相关的,货币过多,会引发人们囤积居奇,投机炒作,反而会抑制产出;反之,货币过少,会使生产的利润空间变小,引发通货紧缩,同样会使产出减少。这就是弗里德曼所要求的合理的货币供应量。但难题在于这个合理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度量,人类却从没实现过,其瓶颈在于货币的发行方式。

现行的货币发行方式是以市场个体间的债务债权为基础的,债务人成为货币的发行人,下级企业的利润与工资的提供者,由于消费需求是总投资的一部分却担当最终需求,这必然导致需求不足,从而引发利润与储蓄货币的过剩,为此不得不增发货币补充消费,结果是一方面货币过剩,另一方面货币不足;而这些过剩货币是极其不稳定的,随时可能潜入实体,抬高社会生产成本,形成滞涨,也就是说传统的货币发行方式是粗放低效的。

储备需求指的是央行对过剩资本购买公共品提供货币补偿,比如基础设施民营,央行支付通行费等,使得社会免费使用公共品,从而既充分利用了过剩货币,又增加了社会财富产出与积累,提升了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整体福利水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1-3 14:39:48
膜拜领袖:弗里德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3 16:34:56
呵呵  果然不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3 19:10:04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3 22:02:37
<上市公司债务冰山>叶檀
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 ... amp;articleId=42219

不要说上市公司债务堆积如山,更大的恐怕还在后面——ZF债务,美国、日本、欧盟,至于希腊主权债务危机只是小菜一碟;消费者债务危机更是家常便饭,房奴车奴卡奴满街奴隶,至于次贷危机则是集中展示而已。铁道部的债务已达2.6万亿,下一个即将成熟的是地产债务,因为经济越发展,债务必然越大,这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而是货币发行问题,事实上,当今的经济是依靠债务拉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4 12:45:16
林毅夫:经济学将东移
2012-11-02 08:07 作者:林毅夫来源:《中国企业家》

从斯密到1930年,经济学在英国,1930年至今,经济学在美国,今后经济学将向中国转移,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

文/林毅夫(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世行首席经济学家被看作经济学家在国际上的最高位置,这一位置传统上都由发达国家的大师级经济学家占领。我是第九任,之前八任,包括钱纳里、斯蒂格利茨、萨默斯、斯坦利·费希尔,都是美国顶级大学教授。我能到世行当首席经济学家,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快速,才会有这样的机会。

在ZF和市场关系问题上,过犹不及,不及犹过。比如,结构主义对ZF的强调就过了,造成资源错误配置,发展不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造成企业没有自生能力,因此乞求ZF的各种保护补贴,导致种种扭曲和寻租,这就是过犹不及。但是另一方面,新自由主义和“华盛顿共识”是不及犹过。如果只强调市场竞争,ZF不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降低交易费用、补偿外部性,就会导致产业和技术升级非常困难。智利从1970年代开始按“华盛顿共识”进行改革,没有形成新的产业,一直走不出“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例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