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272 3
2007-07-24

《资本论》谬误的原因是混淆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概念

作者:云谷子(在强国社区经济论坛上贴,发表时间: 2006-08-06 17:45:41

(连接: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578008&bid=11

马克思的《资本论》堪称巨著,但不管《资本论》怎样庞大其都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之上的。劳动价值论的理论部分都是在《资本论》的第一章《商品》中阐述的。劳动价值论如果是正确的话,那么,整个《资本论》有可能是正确的。劳动价值如果是谬论的话,那么整个《资本论》理论大厦就会轰然倒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是按照价值相等进行等价交换的。商品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不断围绕价值而上下波动。

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正确区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界线,没有正确区分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混淆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概念。从而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或者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而不是交换过程中的商品。证据就是《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都是由生产过程的劳动因素决定的。例如,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等等。

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劳动产品是先于商品而存在的。那时候劳动产品是供个人或经济单位(庄园、氏族、部落)自己使用的不进行交换。所以,那时候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在交换出现以后才有商品的,这时候的自然资源、劳动产品和服务产品通过交换都可以转化为商品。所以,商品是交换的产物。是不是商品的关键不是劳动过程而是交换过程,决定商品的价值也不是劳动因素而是交换因素。通过交换过程的就是商品,没有通过交换过程的就不是商品。只有通过交换过程的劳动产品(商品)才能转换到他人手里变为社会的有用物品,从而才具有社会性。没有通过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能转换到他人手里使用,从而也不具有社会性。所以,交换属性才是商品的基本属性和社会属性。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是把商品拿到生产领域中来研究的。商品脱离了供求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章 商品 )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资本论》所分析的商品与需求无关。再加上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生产领域里劳动因素决定的事实,这些就充分证明了《资本论》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或者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而不是交换过程中的商品。

很明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把劳动属性当成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把劳动因素当成了决定商品价值的因素。这是错误的。这就好比在张三身上找到了李四的东西,结果正是张冠李戴。把劳动产品的劳动属性在了商品的上,成了商品的基本属性;把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产品在没有通过交换的情况下说成是商品;把劳动产品的劳动性(抽象劳动)硬规定为商品的价值。最终使劳动价值论走向了谬误。所以,《资本论》谬误的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概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24 20:55:00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是把商品拿到生产领域中来研究的。商品脱离了供求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章 商品 )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资本论》所分析的商品与需求无关。

从这一段来论证马克思说商品与需求无关是缺乏说服力的,马克思严格区分了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把商品和资本都划分成生产、流通等阶段来严格考察。再者,马克思明确指出,商品是一个历史范围,并对两者的区别作了一定的分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4 22:12:00
以下是引用云谷川在2007-7-24 20:43:00的发言:

通过研究发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正确区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界线,没有正确区分物质生产领域与商品交换领域的界线,混淆了劳动产品与商品的概念。从而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或者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而不是交换过程中的商品。证据就是《资本论》中的商品价值都是由生产过程的劳动因素决定的。例如,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等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它们的感觉上的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分离的。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那时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因而物的价值性质还在生产时就被注意到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迟早是要拿去交换的,在仓库里存几天人们就会认为它们不是商品?

你在这里不是在讨论问题,而是在抬杠。

我发现了一个中国的不等式:读过《资本论》的人数-读而不批《资本论》的人数-批《资本论》的人数〈0。

有的人太无知了,他们总是把劳动价值论当作马克思的理论去批判。其实,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马克思也是批判劳动价值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5:19:5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4 22:22:00
以下是引用云谷川在2007-7-24 20:43:00的发言:

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是把商品拿到生产领域中来研究的。商品脱离了供求关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就说: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马克思:《资本论》第一章 商品 )这段话已经清楚地说明了《资本论》所分析的商品与需求无关。再加上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都是由生产领域里劳动因素决定的事实,这些就充分证明了《资本论》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产品当成了商品,或者说,《资本论》中的商品是生产过程中的商品而不是交换过程中的商品。

马克思这段话是用来论述使用价值的,而单纯的使用价值本来就不是商品,在这段话中马克思当然不会谈到交换问题。请你读完《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全部论述,看看这部分文字是不是明显地分为论述使用价值的和论述价值的两个部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5 10:29:5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