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04 1
2012-11-06
附属案例1:削足适履的“黄金回购法币”
崇信“贵金属本位制”的人,可以看看国民政府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是如何彻底失败的。
1946年,当时的国民政府,不去恢复和发展生产、疗治抗日战争的创伤,而是急于发动内战,军费扶摇直上,国统区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货币太多、商品太少”,解决通货膨胀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增加市场供给、减少货币投放。
当时,南京政府拥有黄金600万盎司,美元9亿元,接收的敌伪产业折合法币10万亿元, 相当于当时法币发行额5569亿元的20倍。这些都为政府整顿税收,平衡财政收支,抑制通货膨胀提供了极好的机会。但是,国民党政府高层的决策失误却丧失了这种机会。
作为行政院长的宋子文,采取的措施是向市场抛售黄金,希望用黄金来回收法币,以此稳定币值,控制通货膨胀。
1946年3月8日,宋令中央银行将库存黄金按市价在上海市场大量配售。至1947年2月,共抛售黄金353万两,占库存黄金的60%,回笼法币9989亿元。但在同一时间,法币增发了32483亿元,黄金抛售所回笼的法币仅占其中的1/3。可见,黄金抛售未达到控制法币膨胀的预期目的。
按照西方经济学,“黄金回购货币”是压抑通胀的最好办法,因为黄金是货币之王嘛。可惜在实际执行中完全无效。为什么呢?因为黄金、白银、美元,不能吃,不能穿,老百姓不可能都来“炒金子”,把自己手里有限的一点钱都去换成黄金,老百姓要做的是赶紧把钱换成商品存在家里。而那些有钱的大户们(富人和机构),手里大量多余的法币不用白不用,就大肆买进黄金、抛售法币。
在老百姓和大户们的联合作用下,商品越来越紧俏、黄金越来越紧俏,大家像商量好的一样,一致抛售法币,导致法币兑黄金的“汇率”一落千丈。握有大量游资的达官贵人看到购买黄金比囤积货物更有利可图,于是进一步大做黄金投机生意,黄金抢购浪潮日甚一日。
当各类货物都被老百姓和商户储存起来之后,市面上就只存在法币与黄金之间的买卖游戏。以有限的黄金储备,来应对全国的存量法币,谁胜谁败,不是一目了然吗。
最后,政府的黄金储备越来越少,被迫停止出售黄金。宋子文承认“政策运用”不当,辞去行政院长之职,中央银行总裁贝祖贻则被撤掉职务。国民政府的财经政策宣告彻底失败。经济的崩盘,对民心士气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对政府的威信产生什么影响呢?后面发生的事情,就是最好的答案。
宋子文等人始终没搞明白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光有黄金白银、美元外汇作为法币的发行抵押,但同时没有相匹配数量的生活物资、生产资料、工业品、农产品作为对应,货币依然只是一张印了数字符号的纸而已,不具备任何意义。百姓过日子需要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不是黄金白银,不是美元外汇。如果政府发行的货币不能换取到柴米油盐酱醋茶、耕牛、火柴,那纸币的信用自然会破产,政府有再多的黄金也没用。当时宋子文如果用黄金从国外进口大量物资投放市场,对控制通货膨胀的效果,都远远高于“用黄金回购法币”这种做法。脱离实体经济、脱离商品供应量,一味在法币和黄金之间搞金融平衡游戏,最终只能是游戏一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