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的传统产业惨不忍睹,钢铁、铁路、远洋首当其冲。
2012年三季报,钢企中的“巨亏户”在上市公司亏损榜前十中占了六席。其中,鞍钢股份以31.7亿元的亏损额位居亏损榜第三,马钢股份以31.4亿紧随其后,其后四家依次为华菱钢铁(亏损25.5亿)、安阳钢铁(亏损24.6亿)、山东钢铁(亏损19.57亿)、韶钢松山(亏损15亿)。从业绩“变脸”的迅猛程度来看,韶钢松山位居行业内下滑幅度榜首。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韶钢松山亏损15亿元,去年同期则盈利2084.31万元。全钢铁行业中,共有三家公司实现净利增长。其中,宝钢股份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07.91亿元,同比上升70%,全行业增幅最大。不过,这是出售不锈钢和特钢资产获利91亿元后的成果。另外两家净利增长的公司均为钢管类公司,分别为金洲管道与久立特材。
铁道部近日披露的三季报显示,截至2012年三季度铁道部资产为43044亿元,负债为2660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1.81%,税后利润则为-85.41亿元。
中国远洋交出的2011年成绩单,让它登上已公布年报的A股公司亏损冠军:净利润亏损104.5亿元,同比降254%。每股收益为-1.02元。对于2011年业绩,中国远洋及控股股东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下称中远集团)董事长魏家福表示,2011年是航运企业失望之年。供需失衡,运价低迷,成本高企,经营效益严重下滑,是所有航运企业面临的问题。但是,中国远洋2011年前三季度亏损额仅为47.8亿元,这意味着其四季度亏损高达56.7亿元,超过前三季度之和。而三四季度一般是航运市场“冬储”时节,第三季度亏损额仅为20.7亿元,四季度亏损竟扩大到惊人地步。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政府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为今后的主要出路,要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然而,新兴产业的前途似乎并不光明。
欧洲展开双反调查,要对来自中国的光伏电池征收高额关税,光伏行业一片哀鸿。包括赛维LDK、尚德电力在内的行业巨头都被媒体曝光可能面临破产。在这一时刻,和讯网连线了河北的光伏企业光为绿色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裁魏强。对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在江浙一带,有知情人士告知和讯网,已经有大量中小型光伏企业或是破产,或是老板跑路了,“大量的光伏生产设备在等待出卖,有些都是整条生产线以极低价格出让。许多老板都是净身出户,不要求收到任何回报,只要求有人能够接手仍然在不断亏损和需要输血的企业就非常满意了。”对此次欧洲双反的前景,魏强对和讯网表示很不乐观,“就目前的趋势看,有非常大的可能反倾销政策会最终成立,而这对目前已经极其困难的国内光伏行业,打击可能将会是致命的。”
中国要以牙还牙,实施贸易报复吗?结果能摆脱困境吗?
答案是不能。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懂经济危机的实质什么,它不是技术问题,不是实体产出问题,而是价值约束问题。
举一个浅显的例子,地主雇佣农民生产一万斤粮食,发给农民8000斤做报酬,余下的的2000斤就是自己的利润;
相反,如果一个农场主生产一万斤粮食,向银行借了8000元,发给农民做工资,他要实现自己的预期利润,就必须要回收8000元以上,但这是不可能的,不管他卖光剩余的2000斤,还是风调雨顺丰产,更抑或提高技术增加产出。
两者的重大区别在于引入了货币,且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重大约束,但如果幻想消灭货币,那么除去交易不便宜,而且如何计量不同的贡献?
在这里,具有宏观经济视野的人把这种困境扩展到全国、全世界,那么,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也就不难理解了。
因此,提高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提高产出,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增强个体的竞争力,但却不能解决整体性的价值约束,从而无助于摆脱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中国的竞争力增强当然是好事,但势必会进一步加大本已严重不平衡的贸易顺差,对于一个小的经济体,比如香港、新加坡、瑞士等,无伤大雅,但对于一个世界第二的经济体来讲,恐怕不但麻烦巨大,而且不可能实现,除非别人都欠你的债,且这些债务永远不需要偿还,也就是老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