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我的生日,过了昨天,我就三十岁了。
今天,也就是我三十岁的第一天,想利用一点时间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这三十年来所走过的路!
一、困 惑
中国人把人的一生分成了很多阶段,并且给每一个阶段树立了一个阶段性使命:三十岁的人应该而立,也就是说三十岁的人应该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应该自立。国外也有一句意思差不多的话,原话记不太清楚,大意是说:如果你三十岁不够强壮,那你就永远不能强壮;如果你四十岁不够富有,那你就永远不能富有;如果你五十岁不够智慧,那你就永远不能智慧。
断章取义,这两段话都说当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应该自立、有力量。但对我来说,却倍感悲哀,因为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力量,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变得有力量,更不能够体会说以上话的人的感受。他们如何得来三十岁应该有力量的体验的呢?三十岁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困惑!
力量来自潜意识吗?佛罗伊德把人们行为的动机归根于性冲动和渴望伟大,他和荣格都强调这种潜意识,认为人们在这两种动机之下行事。现在发现,佛罗伊德的这两种动机是不完整,也是不对的。首先,在性冲动和渴望伟大之外还有一种行为动机,那就是快感,和前面的性冲动和渴望伟大都属于欲望范畴;其次,在由性冲动和渴望伟大动机行为遭受挫折之后,人们往往会选择理性,也就是要压抑性冲动和其他欲望,寻求另外的做事意识,这也是一种动机,卢卡斯的理性预期理论说明了这点。因此,力量并不来自佛罗伊德的潜意识或者这些欲望。
无为能产生力量吗?老子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自然则而然,人可以无为而治。但如果刻意追求无为,那也就不再是无为,本身就变成了一种有为。冯友兰说:“无为之无为”才是真正的无为,这是对的,但如果刻意去做到“无为之无为”,又变成了有为,那是不是还要继续下去,变成“无为之无为之无为”,再继续下去,变成“无为之无为之无为之无为”……,无为而治让我们陷入了欲望和冲动的循环逻辑陷阱。
力量来自理想吗?有学者想用理想代替欲望,希望以此来解决以上的逻辑陷阱,但是,理想和欲望之间的界限能被彻底地分清吗?不能。有一篇文章,名字叫做《理想,陷阱还是力量?》,解释了理想也会让人心浮气躁,在这个程度上,理想是一种陷阱,而不是力量。其实,我本人过去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但现在发现,的确,理想让我目空一切和心浮气躁。
力量来自诗意吗?王国维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时常追求那种无我之境的快感,不想因此,他的无我也就变成了有我,或许他真正的痛苦和死因还在于此——没能摆脱这种自己所没有意识到的有我之境,所以才会痛苦,以至于去跳湖。因此,无我之境的诗人也没有找到力量的源泉。
追求“空”能带来力量吗?佛家的“空”教化人杀佛、摆脱欲望,但是出家的高人中也有败类,比如神秀,为了抢夺衣钵,不惜大开杀戒。什么原因呢?原因在于一味追求“空”,最后就成了不空,不空的出家人也就不再是出家人,做出不是出家人的事那就无可厚非。神秀因此只能开创性宗,距离佛家的正宗——禅越来越远。
禁欲更不能获得力量。梭罗在凡尔登湖边自给自足,以为这样的遁世可以超脱,显得太过自私和软弱,也枉费了他几年的哈佛生涯;南北朝的开国皇帝讲究禁欲和简朴,以为可以改掉当时人的陋习,实现超越,但是拓跋宏还是杀了他妈妈的情人;《达•芬奇密码》中描述的禁欲主义者和峋山隐修会的人是一些奇怪的人,禁欲不成,倒是激发了另外的欲望,这说明耶稣也是人,他也结过婚,他也有欲望。
把持欲望和试图抛弃欲望都是欲望,有了这两个东西,三十岁不会有力量,六十岁也不会有力量,结果就只能是出局,要么遁世,要么消亡!那么,三十岁所存在的力量到底在哪里?我深感困惑!
二、回 归
佛罗伊德想揭示人的欲望和冲动的动机是对的,道家、佛家、诗人、学者讲究超脱也是对的,只可惜都不能冲破“无为之无为之……”然后变成有为或另外形式的欲望从而痛苦的逻辑循环陷阱,简单一句话,因为他们的“自我”依然存在。
因此,欲望是有的,不能克服和回避,因此浮躁也是存在的,刻意地克服就回到了欲望的路上。这个逻辑循环陷阱没有解决的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抛弃它,从另外的角度来改变——不把自我的生命寄托在我之上,而是把自我的生命建立在我之外,不去考虑欲望和如何摆脱欲望,也许这才是通往智慧、从容和超脱的唯一方法,因为非我即彼。
华尔街的那句话——不能战胜它就去适应它——是对的;爱默生把周围的人都当成自己的老师是对的;庄子的齐物思想也是这样的观点,而把这个思想用得最好的莫过于冯道。冯长乐能够五朝事六君,要不是他出生在五代,或许早就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声名最显赫的功臣,不为别的,单就他能够辅佐五朝皇帝,这一点就可以比过历史上的很多贤臣。抛弃自我,回归社会,适应社会这才是超脱。
更有极端者说:监狱是最好的创作地,虽然辛苦,但衣食无忧,不用为钱和权发愁,文王在牢中演绎出六十四卦,司马迁在狱中开始创造《史记》,就近的来说,十年牢狱生活让李敖写了几百万字的书。不是人人都需要通过坐牢来实现成功,言下之意,要适应当下环境,投入做事,就能成功。
我们出生在家庭中,注定是这个家庭的嫡系;我们如果住进孤儿院,注定是孤儿院的孩子;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道上,注定属于这个社会。既然我们属于这个社会,就应该去回归社会,然后取道社会,而不是反抗或者逃避。王国维如果明白这样一句话,他也就不会再痛苦,也就不会再跳湖,还能继续为这个社会奉献。
三、力 量
盖洛普曾经做过一个试验,结果发现越是成功的CEO,他的高尔夫球水平也越高。是什么原因把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的呢?是注意力的集中度。高尔夫球打得越好的人,他的注意力越集中,他的成就越多、成功越多,力量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投入到你所在的环境,你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力量才会更大。
戴尔•卡内基说,善于沟通和表达的人才能成功。他教人成功的方法就是让人去适应环境,然后表现自己,和别人沟通,这是对的。一直以来,作为一个做事比较低调的人,一直以来我都自以为自己很有力量,凡事自己都能搞定,于是选择自负和沉默,在自负中保持沉默,在沉默中保持自负,对什么都不屑一顾,但是,那种自以为有的力量却从来没有痛快地出现过。
现在,度过了二十岁时候的自我浮躁期,三十岁了,换一个活法,尝试放弃自我、选择适应和投入身边的社会环境,愿意去为这个社会做事,而不再是目空一切、不屑一顾,突然间变得坦然、简单和精力充沛,自我自然已不存在,久违的力量似乎油然而生,也许这就是三十岁的力量。有了这样的力量,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档子事儿也就像烹小鲜一样,变得自然而然。
说到这里,写一副不成器的对联慰勉三十岁的生日,上联是达尔文的那句话:适者才能生存,下联是这些年来的体会:适应就是力量,横批: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