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即将召开,此次会议的高层领导权利交接无疑引人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国内经济在持续的高速增长后经历了最为痛苦的下滑,各界人士都对会议期间出台的经济振兴政策抱有巨大期待。不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在热炒十八大题材,但是我们真的能够相信这一会议将挽狂澜于既倒吗?会后的经济运行趋势能否出现逆转?究竟有哪些宏观政策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对钢铁行业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针对大家心中的一连串问号,让我们结合此前的来作相关分析。
基本面:三驾马车均显乏力,经济或底部僵持运行
从纯经济因素的角度看,中国经济运行形势的判断是较为简单和明确。总理去年将中国经济2012年度的增速预期调低至7.5%,不可否认,早就有了降增长调结构的愿望,但是现实的经济减速对于市场的打击或许的确超过了高层的想象,从8%到7.5%仅仅0.5个百分点的差距几乎拖垮了实体经济,若不是在二季度开始接连推出的一系列稳增长政策,三季度的经济数据可能会跌破 领导的心理底线。
好在凯恩斯主义再次发挥了他的效果,短期的经济形势得到稳定,市场各方对于完成增长目标重拾信心,相对乐观人士认为经济4季度可望触底并呈现明显反转上升态势,即维持数季度的增速递增。但是笔者认为,国内的经济形势可能不会如此乐观,极有可能呈现出L型的底部僵持形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发展方式已明显难以支撑经济增长,而在寻找新的增长模式道路上我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具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所依赖的三驾马车(贸易、消费、投资)目前都遭遇了巨大的困境。对外贸易巨幅萎缩虽说主要与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导致的欧美主要市场疲软相关,但经济危机引发的全球衰退可能会延续多年,外需长期疲弱意味着贸易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国内的消费市场虽说潜力巨大,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足是硬伤,考虑到年轻人的买房压力和中老年人医疗开支,在没有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下,消费市场的可挖掘空间其实是有限的,将消费潜力转化为实际消费能力任重道远;至于重点关注的投资领域,虽然可以不断加以政策引导,但需要面对的严峻问题就是过多公共投资导致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和对私人投资的挤压,一方面,收益状况欠佳和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决定了不可能无限制的进行公共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根据IMF报告,我国目前的产能利用率只有60%,产能过剩状况可谓严重,此外,由于垄断等隐形成本的影响,私人部门--尤其是民营企业--投资被不断压缩,微观主体缺乏活力恐怕很难拉动经济再度强势上扬。
中国经济目前可能正处于企业部门衰退逐步向家庭部门扩散阶段,十八大后的经济运行状况仍需要进一步观察,但是我们可以基本明确的是:的干预只能缓和经济收缩幅度,付出的代价可能是延长经济呆在底部的时间,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改变市场的运行趋势,不过这却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条件。无疑,经济底部虽然暗藏着风险,但也酝酿着机遇.
新财网分析师:l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