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雏鹰离巢的困惑
2012.11.11
今天登陆某网站,一个年轻人给我写信,内容如下“王老师,您老是长辈,我想请教一下您对像和(我)这样二十六岁小青年的看法。像我这一辈人,做着半死不活的工作,面对各种腐败与压迫养活自己已不是易事,对何为未来何又为希望已经不敢想了。一切都感到无所适从 ”。
这个年轻人的岁数与我女儿差不多,可能代表了一代人的困惑。
我是在女儿八岁那年离开她的,出狱以后见过两面,都是在前妻和前小姨子的监督下,对我仿佛面对陌生人,没有了童时的亲密和依恋,显然受到许多负面的影响和教育。她考上大学以后来过一次电话向我要学费,没有得到满足就与我断绝了关系(我是净身出户,除了少量股票,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前妻和女儿,也不承担女儿的抚养费用,而股票也被前妻在我还没有出狱时就背着我私下处理了)。
女儿是在蜜罐里长大的,原以为离开父母以后可能会成熟一些,见面以后才发现过去的女儿已经永远不复存在了,女儿在我心中的形象定格在她的八岁那年。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长环境,面对社会的影响和家庭的影响。我们那代人的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我是八岁、小学二年级时开始从事家务劳动,养了二十只鸡。十岁开始承担全部家务劳动,并且一直在班级里担任生活委员,从小练就了吃苦耐劳。而我的女儿,大扫除还得我去代劳。
我是十七岁参军,当时身高173公分,体重只有50公斤。部队是野战军,也是个红军团,有四个红军连,全团没有一辆机动车,完全是骡马化,每天的伙食标准是四毛二分五,津贴标准是第一年每月六元人民币,第二年七元,第三年八元,第四年十元,第五年十五元。生活之艰苦,生产、训练之劳累,现在的年轻人是难以想象的。可是与我们的父辈比起来,我们又是幸福的。
我当时的困惑是:即便是这样的部队,也不是人人都是活雷锋,个个都是好八连,生活中充满了矛盾、对立和斗争,有时候正面的思想和行为还会受到个别人的排挤和打击,我几乎面临精神崩溃。是列宁的《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挽救了我,结合《矛盾论》的学习,我知道了不纯才成其为世界,要学会与各种人、各种环境打交道,掌握斗争策略和艺术。从此,豁然开朗,摆脱了困惑与苦恼,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模范红九连”所在团唯一读马列的战士。
现在的环境与我那时相比又有所不同,年轻人的困惑当然也会不同。特别是刚刚摆脱父母的照顾(其实很难完全摆脱),独自面对社会,困难可想而知。但人总要活着,要学会面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和艰苦,抱怨是没有用的。
我的体会是: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做人要有原则,也要有志向,战士面前无所谓困难,艰苦之中,自有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