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经济=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
在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部分第五章第四节讲到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移动时,说外在经济可以使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这里的外在经济实际上就是第十一章里面的外部性中的正外部性。只不过在第五章讲长期平均成本曲线位置时,是将厂商作为外部经济的受益者来叙述,而在第十一章里面讲正外部性时,是从外部经济的提供者角度来叙述的。因为从外部经济的定义来看是指“私人收益<社会收益”。实际上,第五章的外在经济实际上是外部经济提供者所提供的外部收益,第五章的厂商是搭便车者,是外部经济的受益者。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高鸿业的教材却对于这样同一个英文术语使用了两个不同的中文名称,从而可能给读者带来混乱。
无独有偶,笔者在百度上搜索“外在经济”与“外部经济”,竞争百度百科中对这两个术语当成两个词条分别加以了解释。但是究其详细的解释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外在经济就是外部经济。
只是在第十一章,默认的是讲外部经济的施予者,讲A的活动产生了外部经济,A的活动使B受益。而第五章,则是说B厂商受益于其外界环境的外部经济,从而产生平均成本曲线向下移动。B搭了A的便车。
我们认为,作为严格的科学术语,不应该同一个英文名词有两个中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