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信息是价值进化的根本动力
价值的真正源泉是究竟什么?价值进化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是一个广泛争论的理论难题,也是价值理论的根本性问题之一。人类的价值是从有到无、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渐发展起来的,这就存在一个价值源泉的理论问题。到底是什么创造了价值?什么是价值的真正源泉?是什么推动了价值的进化。如果认为人类的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那么在人类出现之前,又是什么来创造价值的?
一、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
关于信息的本质,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信息是非物质的精神实在;有人认为信息是存在于物质与意识之间实观而不实在的东西;有人认为信息是与物质和精神并列的世界第三本原;控制论的创立者维纳认为:信息是系统状态的组织程度或有序程度的标志。
信息论的创始人申农在其著作《通信的数学理论》中提出了建立在概率统计模型上的信息度量。他把信息定义为“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他认为,信息是“使不肯定程度减少的量”,是一种“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这些不确定性包括时间、空间、品质、风险、环境等因素的不确定性,信息量是一个反映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程度减少的物理量。
二、“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 就是“提高系统的有序性”
每个系统都由许多元素组成,而每一个元素可存在若干个逻辑的、时空的、物理的参量来决定其存在状态或运动状态。对于同一个参量,如果系统中所有元素都能够按照特定的逻辑规则或物理规则来进行排序,那么这个系统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确定的,或者说是完全有序的;相反,对于同一个参量,如果系统中所有元素的排序没有任何逻辑规则或物理规则,那么这个系统的所有元素就是完全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完全无序的;许多情况是,系统中所有元素的排序介于完全确定与完全不确定之间,或者说介于完全有序与完全无序之间,既存在一定程度的有序性,又存在一定程度的无序性。由此可见,“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就是“增强系统的确定性”或“减少系统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提高系统的有序性”或“降低系统的无序性”。
三、“提高系统的有序性” 就是“输入负熵”
前面已经指出,“熵函数”是用以判断物质系统有序化程度的判别函数,系统的熵值直接反映了它所处状态的均匀程度,系统的熵值越小,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有序、越不均匀;系统的熵值越大,它所处的状态越是无序、越均匀。一般的物质系统总是不断朝无序化的方向发展,即系统的无序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系统的熵值将会自发地增大,即自发地出现“正熵”,因此,要想维持“耗散结构”之原有的运动规模,使之维持系统原有的有序化规模,就不断必须不断向其输入“负熵”,以抵消不断增加的熵值。也就是说,输入“负熵”的客观作用是提高系统的有序性。
四、“输入负熵”就是“增加有序化能量”
熵值取决于物质系统的能量与温度的比值,根据“熵”的原始定义dS=dQ/T可知:T是熵流的温度,其值永远为正;而dQ是该熵流中能够使系统内部产生非线性的相干作用的、从而改变系统内部要素有序化程度的那部分能量。虽然在形式上讲,影响系统有序化过程的因素是熵或负熵,但真正起实际作用的却是熵或负熵所对应的能量,负熵的核心载体是负熵所对应的有序化能量,则输入负熵在本质上就是输入有序化能量。
五、“增加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价值”
在“价值的起源:能量”一文中已经指出,价值由有序化能量与替代有序化能量两部分组成,其中“替代有序化能量”起着替代、补偿、加强、催化、扩展“有序化能量”的作用,并可折算成一定数量的“有序化能量”。而且任何形式的“替代有序化能量”最终都可以由特定形式的有序化能量来换取,即任何形式的“替代有序化能量”实际上就是一种间接的有序化能量,因此价值可以认为是由“直接有序化能量”和“间接有序化能量”所组成,那么输入有序化能量在本质上就是输入价值。
六、信息的本质就是“价值之源“
综合以上若干推论,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系统的不确定性”, 就是“提高系统的有序性” ,就是“输入负熵”,就是“增加有序化能量”就是“增加价值”。显然,“增加价值”就是“价值之源”。
这里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信息并不是一般的价值。虽然,信息可以产生价值增值,但信息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价值,它是一种特殊的、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
2、价值并不是负熵。负熵是有序化能量与温度的比值,直接有序化能量与间接有序化能量只是负熵的核心载体,而不是负熵本身。
3、信息也不是负熵。信息是一种特殊的、能够产生价值增值的价值,也只是负熵的核心载体,因而也不是负熵本身。
七、信息的价值理与信息的形式模量
信息论的创立者申农提出了信息量的计算公式
P=-(1/m)Log(Pm+1) (3)
式中,P为信息量,m为状态数,Pm为某一状态出现的概率。
有些人认为,这个公式就是信息价值量的计算公式。事实上,它只是信息的数理逻辑量的计算公式,只能反映信息的结构特性,不能反映信息的功能特性,不能用以描述信息的价值量。由此可见,信息的价值量与形式模量是两个不同性质的量,不可混淆。
八、信息对于系统的作用过程
信息对于系统的作用过程是:当系统注入信息后,其内部要素或外部行为受到一种附加的引导作用和制约作用,从而在时间有序、空间有序和逻辑有序等方面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改善了各内部要素之间在功能上相互作用的协调性和相干性,提高了有机系统整体的功能效应,使系统所输出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量)大于它所输入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量),从而产生价值增值。
几点说明:
1、如果系统只是将一种形式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量)等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广义有序化能量(即价值量),则没有增加系统的价值总量,此时的系统既没有新信息的注入,也没有旧信息的流失。
2、由于信息可以用来提高系统的价值总量,因此信息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一种能够产生价值增长的价值。
3、信息是一种可变的价值,信息只要存在一天,系统的价值增长就会不断地进行下去,直到信息完全丧失其价值作用。
4、信息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概念,信息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一个系统的有序化程度,只能反映一个系统相对于另一个系统的有序化程度的差额情况。如果一个系统完全复制了另一个系统的信息,那么这两个系统之间就没有任何信息可言了。
5、信息的消失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信息的流失,是指系统完全失去了某一信息的作用;二是信息的转化,是指系统已经将某一信息转化为常识,转化为该系统的基本构成成份之一,此时信息只是提高了系统的价值层次或功能特性,不再具备价值增值功能。
6、价值的传播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价值增值功能不断衰减的过程,直到信息被所有系统所接受、所复制,那么信息就不再具备价值增值功能。
7、信息的传播过程是一个由近至远、由浅入深而逐渐展开的过程,因此信息的消失也是渐进的过程,信息的价值也是一个由大逐渐变小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