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不是天生地具有经济学直觉的话,那么,培养经济学直觉的途径,我想除了读书、讨论以外,可能还有这样几条:
1.具有全宇宙全人类的胸怀。具有这样的胸怀,容易把身边的现象一般化,容易跳出特殊现象的约束,思维容易从特殊的经济现象跃迁到一般的经济学疑问。
就我们中国人来说,困难的是跳出中国圈子想问题。我们没有普世宗教的传统。我们习惯把对中国有利的事情看成好事情。我们喜欢用能否直接解释中国问题来判断一种理论的有效性。这样,当我们需要创造理论时,我们很难从中国经济现象跃迁到一般经济学问题。因此,经济学者尤其年轻的经济学者,自觉地克服中国标准感,培养世界眼光,是非常重要的。
2.学术自由的胸怀。学术自由的胸怀指的是学者内心的自由,脱离政治判断和世俗观念的心绪自由,思考问题时的不受现有理论拘束的自由。在这里,外来的约束并不重要。这是因为,任何法规、任何暴力或者任何外在措施,都不可能限制一个人思考的天地,不可能限制一个人思考的具体内容。相反,我们对学术自由环境的要求,是以我们自己在学术思考上的内在自由为前提的。有了学术自由的胸怀,思维的跃迁、从特殊现象达致一般问题的直觉,就比较容易地出现。
3.强化一般化思维能力的训练。我曾经读过关于“苹果落地问题”的教学材料。教师启发学生继续提出的问题几乎全是“苹果为什么是红的”等等,而没有启发学生提出“还有什么东西落地、又有什么东西不落到地面”的问题。在思维的实践中,归纳是比较容易的,但从有限的归纳跳到一般的命题,往往需要自觉的训练。打个比方,任何概念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般性。试试对所熟悉的概念,比如人、书、高兴这些概念做出自己的定义,一个人将发现,他必须超越个别特殊现象,他才能够达到一般化的定义。
4.思考。读书重要,讨论重要,思考更重要。高强度的思考是一切经济学直觉的前提。没有高强度的思考,再多的读书、讨论都无济于事。所谓学者要孤寂,说的便是孤寂有利于思考,因为孤寂免去了繁杂的干扰。如果不思考,孤寂也毫无意义。所以,创造一个适合思考的小环境,保持一种安宁的心绪,让自己集中精力反复咀嚼同一个问题,一个人将有更大的可能性抓住自己的经济学直觉。
胡先生上述所说挺好。
我改进一下,另外表达一下。
直觉这种东西不好说,不好解释,可以笼统模糊称之为天赋。
天赋很重要。据说,爱笛生的名言是,天才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汗水的边际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灵感。没有灵感,就是不能沸腾的水,差1度也不开。
这个灵感,大体笼统等于天赋,直觉。灵感很重要,就好比人类与老鼠在基因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或许仅仅5%,95%是相同的,人类和老鼠相同。
培养直觉,需要培养:
全宇宙的万事万物的视野,广泛地涉猎,
需要有对全人类的胸怀,爱人民,爱生活。
好奇心,
想象力,联想能力,
质疑习惯,批判精神,反思的兴趣,反省自己的爱好,
对自己,对他人,对事实,要忠实,
对概念要特别重视,对名、实,对内涵、外延,都要尽量明确。概念,是理论体系的基因,是思维的基因。
唯物辩证法的观念。事物都是运动的,变化的,都是有共性有个性的,都是有区别有联系的,既对立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