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105 8
2007-07-26
不久前,“30年两岸校园金曲北大演唱会——纪念高考恢复30年”在北京唱响。近期围绕校园音乐而展开的对校园文化的探讨更是层出不穷。在“理想主义”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毅然表达了对当今校园文化缺失的不满;而正在校园中的80后文艺青年们,则表现出对现实状态的自信和坦然。

人们谈及校园文化,不约而同地使用“缺失”、“重建”、“失落”、“空虚”这类词,认为今天的校园缺少了文化理想的温润光泽。其实,这只是一种过程,新旧事物的交替和过渡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也不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圣哲先贤。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但需要等待,也需要努力。

如果仅从校园音乐的角度来说,80年代大学生们都会怀念和追忆那曾经放射着理想主义光辉的年代。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可同样也是一个要面对各种匮乏的时代。就是在那个时候,封闭了许久的空气中飘荡起了齐豫、刘文正、叶佳修、罗大佑。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与宁静,人们可以自由地思考,酣畅地释放着青春。那个时候的老狼、高晓松们是幸福的。可他们歌声中的困惑却来自于另一种缺失——身边的社会萌动而混沌,充满欲望而无从发泄。一切都在重新确立的过程中。那个年代的诗意可遇不可求。

今天校园的主角,是80后一代的年轻人。他们聪明,反应迅速;他们快乐至上,想唱就唱。新媒体冲击下全世界的快餐文化是他们精神生活的支柱之一。我并不觉得他们空虚,相反,他们的生活其实丰富多彩,只是这个时代里的校园没有了曾经的朦胧诗意;只不过新事物降临的速度让他们还来不及全面的反思与回归。但民族的文化血脉依然在他们身上流淌。当“青春版昆曲《牡丹亭》”在全国各高校一票难求时;当大学校园里国学课程的教室座无虚席时,那些校园文化的悲观论者们应感到欣喜。

20多年的发展,无论对整体的中国文化还是对校园文化都未免太过短暂。我们应该给今天的校园文化创造者们多一点时间,其实也是给我们自己多一点时间看清楚现在。多做一些事情让年轻人去参与、去思考才是最有意义的。我们怎么能够说他们在KTV深情唱出周杰伦时,那份感动和80年代在草地上弹着木吉他唱着《恋曲1980》时的心情有着本质之别呢?

生活就是生活,变化是永恒主题。今天的校园除了依稀保留80年代的感动外,有的是更加丰富的选择和更加务实的态度。世人,包括大众媒体应该用一种宽容的态度去解读他们,了解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和谐的、有生命力的校园新文化。当然校园文化的继承与重建,应该是最好的结束,也是最好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26 18:42:00

是校园文化活动还是商业促销宣传?

“***杯大学生形象大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一些高校在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由于资金短缺或其他种种原因,常常要请来一些商家来支持一把,但一般来说,商家是不大会做只投入没产出的“好事”的,你要我出钱,我就要做点广告、促销之类。于是,校园里,常可见到五颜六色的具有明显商业宣传广告色彩的横幅铺天盖地;同时,设摊叫卖声此起彼伏。如此一来,某些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从一开始就笼罩上了浓厚的商业味道。

  不少大学生校园活动的组织者叫苦不迭,抱怨活动经费短缺。的确,举办这样或那样的学生校园活动需要资金支持,而资金支持往往不外于两个渠道:校方资助和商家投资。由于前者的经费支持力度十分有限,于是,找商家拉赞助便成为活动组织者的“第一要务”;“你有所求,我有所需”。商家同样需要借大学生的校园活动这一平台来好好地宣传自己一把。于是,大学生校园活动和商家宣传自然结缘,但事情的走向并不意味着“皆大欢喜”,最后无奈地发现,这只能是一场“苦恋”,美妙的“双赢”往往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何以如此?

  当大学生校园活动组织者向赞助商家伸出求助之手时,资金之于活动犹如溺水者竭力想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似乎有了资金就一切OK了,没有什么是资金解决不了的,活动一定精彩纷呈。然而,这很可能就是一些校园活动误入歧途的开始。

  现在,我们在一些大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经常看到的是商家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类似击鼓传花般热闹的场面;看到的是活动开展正在进行中商家却不太满意而要抽身滑脚推翻承诺的尴尬场面;看到的是活动之后商家大摇其头不愿再次投入的让人颇有点心酸的场面。而引入了资金的学生校园活动依然在种种困境中艰难进行。我们确实很难看到“双赢”,更多的是“零”和“双输”。仔细一想,我们悟到,也许学生校园活动成败的关键并不在于资金的匮乏。相反,资金的亮点往往遮住了活动组织者原本明亮智慧的眼睛,使他们忽略了对问题本质的追问。

  撇开外在的政策性、制度性因素,一些大学生校园活动为何陷于困境?笔者认为根本性的问题是理念。现有的理念需要转变。首先判断校园活动成败的标准要改变。未必多花钱就能办好校园文化活动;未必有了大场面、大手笔就一定会有大收获、好效果;未必颁发的奖品高档就一定能让胜出者“实至名归”。

  其次是要树立起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理念和服务理念。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素质拓展平台,而不仅仅是少数才高八斗、能歌善舞者的“我型我秀”。再次还应变革和创新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模式和评判标准,贴近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实际,贴近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实际,在这个基础上,打造出校园文化活动的精品。纵然有资金缺口,那也无须发愁。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总之,怎样把大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办成大学生充分品味大学文化的盛宴,而非商家的产品大展销;办成大学生生动领略大学精神的宽广平台,而不致变成商家对潜在或未来“消费者”的一次目标锁定;这是颇值得校园活动组织者慎重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待到春暖花开时节,本市各高校又将陆续开学,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将呈现一波又一波新潮。笔者衷心希望有心赞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商家们,通过真诚帮助和支持校园文化活动来赢得大学生的好感,来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点应有贡献,而不必过于急吼吼地要赚现钱。不妨把眼光放远点嘛。(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6 18:43:00

校园文化不是“张贴”出来的

有一次到一所学校参观,校长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些成功做法。从校长的神情、语气,我们能感觉到校长内心的自豪与自信。然后校长又领着我们参观了校园,这所学校在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上的确是颇费了一番心思,达到了校长所言的“移步换景”、“一步一景”的境地。凡是能“说话的墙壁”、能“开口的草坪”,都做到了“润物细无声”。在楼梯口,我们看到墙上贴着设计精美、装帧考究的标语牌“靠右行走,找自己前进的道路,给别人发展的空间”、“更上一层楼”、“无限风光在顶峰”。草坪里的标语充满哲理、人性味:“给我一点爱,给你一片绿”、“让我们一起成长吧!”甚至在厕所里,都是“文化四溢”:“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等等。

  参观了整个校园,我们发现凡是能贴标语、竖牌子的地方,都能读到很有教育意义又非常有文化韵味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或者温馨的话语。学校管理者的良苦用心真是让人感动。可在随后的自由活动时间,笔者去了一趟厕所,就彻底改变了原初的美好印象。下楼的时候,后面一个学生突然从我身边冲下去,他的胳膊撞在我的胳膊上,幸亏我反应快,右手急忙抓住扶手,要不然就从楼梯上滚下去了,而他依然是一步两级台阶地冲了下去,一转眼就没影了。从三楼走到一楼,时不时要侧身避让两三个并排上楼的学生。看着过去的一个又一个学生,我不禁对贴在楼梯旁墙上的标语怀疑起来。到了厕所,我对校长刚才介绍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彻底失望了,刚才还焕然一新的厕所,地上已多了三个烟蒂,显然这是老师随手扔的,小学生还不可能抽烟。靠近小便池的地方,地面上有不少“积尿”,这显然是学生的“杰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干净的厕所就被弄成了这样,这还谈什么校园文化?

  显然,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只做了些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还没有涉及到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核。建设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经过多年的办学积淀,把教育的政策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价值引领、艺术地规范成教职工的内隐概念、内隐规矩、内在要求和自主习惯,逐步形成相对稳定、自成特色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的过程。举个例子,“上下楼梯靠右行走”,这属于行为规范,如果学校里的每个人在上下楼梯的时候都能自觉地靠右行走,没有争先恐后,没有你推我搡,更没有迎面相撞,即使没有在楼梯口张贴这样的标语,那我们仍然可以说,这所学校已经形成了行走楼梯的文化。而校园文化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的亚文化组成的。

  校园文化不是靠“贴标语”、“竖牌子”做出来的,我们不能肤浅地以为有了“校园文字”,就开始了“校园文化”之旅,“校园文字”充其量只是个序幕,真正的“文化大戏”还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只有把“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这样的小事做好了、做长了、做成习惯了,才算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开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6 18:44:00

校园文化不可忽视

梁:伴随着近年来大学扩招,校园文化的问题可能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如果长期忽视,对中国大学的未来有很大影响。

  毕:大学校园由硬件和软件构成。基本设施是否完备,风景是否优美,属于硬件。而校内长期形成的文化氛围、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则是软件。最近几年许多大学的硬件超速更新,但软件明显跟不上。

  梁:我感觉大学的校园文化,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传统,主要依靠教授的承传来保存;二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点,包括教授的选拔、授课方式、学科水准等;三是学生间自然形成的风气,比如听课方式、住宿方式、自治程度、体育习惯、文艺风格、学生社团、学生刊物等等。

  毕:中国的老大学里,大部分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比如北大是由旧而新,清华是由洋化而中国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当年,教授有自己的派系和风格,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活动方式,比如北大的《新潮》杂志、清华的《清华周刊》,都是学生主办的杂志,但风格明显不同。各种教会大学和私立大学,更是风格各异。

  梁:校园文化的形成和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也与一个大学的制度和教育理念相关。现在大学扩招后,因为学生人数激增,校园比较分散,或建到新开发区,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形成和优化。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如果一个大学里的教授上完课就不见踪影,学生没有机会与老师日常交往,不能感受到他们课外的生活形态,是很大的缺失。王彬彬回忆他的导师潘旭澜,最难忘的就是和老师一起聊天,喝酒;钱理群回忆他的导师王瑶,印象最深的就是客厅里老师的烟斗。这些风景,现在都不容易看到了。

  毕:现在有些大学,可以说是有校园,无文化。新校园环境设计得不错,但校园文化明显不如过去。除了制度方面的原因外,这可能与对校园文化的轻视也有关系。大学毕竟和官场不同,和企业也有区别,就是要有相当的包容性,所以在校园文化的概念中,也要包括一些教授的个性乃至怪癖。我们听牛津剑桥的故事,除了它的制度和习惯外,各种趣闻和轶事也构成了校园文化的内容。

  梁:校园文化的缺失,我以为与大学近年形成的选拔制度相关。现在高校进人,过分看重学历,而不太看重社会声望和专业声誉,所以校园中很难产生趣闻和轶事。西方大学中的驻校作家制度、学者访问制度,我们倒是学了一些,但没有学好,主要是没有形成长期的制度。好大学应该时时观察,把那些对社会和学生能产生影响的人物,以各种方式吸引到自己的校园中来。比如中国现在许多有名的作家、有名的学者以及其他社会活动的知名人物,如果大学能有建设校园文化的自觉性,我想会找到一些方式把这些人请到校园中来。能不能讲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人物的思想和行为习惯对学生的无形影响。当年加州大学请了张爱玲当驻校作家,多少年后还有读者去寻访张爱玲的踪迹。一个大学如果不能和各种各样的名人发生关系,不能有各种各样的逸闻流传,那是多么无趣。

  毕: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恢复时期,有一个比较好的风气。当时人才稀缺,不少大学都容纳了一些有才华的人。因为历次政治运动,许多人才流落乡野。我记得当时山西某些师专一级的学校,启用了一些曾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或“右派”的人物。比如当时的运城师专,就有孙功炎、景克宁等早年在京沪教过书的人,晋东师专则有宋谋阳,这些人对形成当时的校园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在晋中师专念书的时候,中文系就养了一个据说曾给张学良当过秘书的老先生教古汉语。我见过这个人,他的古文字水平相当高,后来有一个中文系学生跟他学习,很有成就。这个老先生从不上课,学生有问题就去请教他。

  梁: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我们建设大学,不能光注意有形的东西,也要注意无形的东西。中国文化中有英雄不问出处的传统。我们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过来的人,20多年过去了,可以说,当年中国高校中,以破格方式引进的人才,绝大多数是经得住考验的,在学术上做出了很多成就。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学院系统更需要从民间吸取活力。今天要建设校园文化,有远见的大学,不妨从全社会各个角落收罗人才。有人,才有校园文化。刘道玉当年请了一个没有学历的杨小凯,成为他教育生涯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这种事,现在还办得通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6 19:01: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6 19:07: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