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斯密,不愧是政治经济学之父,他对商品交换价值的剖析,是相当精准的,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是他已经指出了价值的真谛—分配权。
斯密认为,先取得对社会产品的分配权,随之才能成为交换价值的源泉。
即,劳动者,地主和资本家,首先是各自取得了分配权,即得到工资,地租和利润,虽后,这三种收入,才变成了交换价值的源泉。
这是一个非常客观,非常理智,不偏不倚的结论,是对事实的总结——
用分配来解释交换价值,谁有分配权,谁就成了交换价值的源泉。
虽然斯密的价值论也被称为劳动价值论,但这决不是说价值是劳动创造的,而是说,价值是用劳动来衡量的!即,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它包含的劳动量,而是它能雇用的劳动量,能交换的劳动量。
然而,其后的政治经济学家,居然
完全反过来了,用价值理论来解释分配问题。谁创造价值,谁就能参与分配。
萨伊则推出了要素价值论,他把生产产品等同于创造价值,于是生产产品的三个要素都能创造价值,于是也就光明正大地参与分配了。看似与斯密的价值论相似,实际上是180度大转弯。
李嘉图搞出了真正的劳动价值论。把用劳动量来衡量商品的价值,变成了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就是价值,一下子就把经济学给引入了歧途。劳动量,根本解释不了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问题,怎么能是交换价值呢??
马克思则“发展”了李嘉图的这个理论,既然劳动量解释不了交换比例,那就改名为“价值”好了,解释价格的任务,交给他创造的“生产价格”来解释好了!这就是一个无奈的办法而已。其实,生产价格,更贴近交换价值的本来意义。马克思,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向斯密的理论作出了某种隐性回归。
到了马歇尔,啥也不说了,就开始逐渐抛弃交换价值的概念了,只研究价格去了,价值概念就此迷失。斯密老人家的心血,也就此埋没,其本人还经常被歪曲成了一个两面派。
重走魁奈之路,结合斯密的价值理论,脚踩两座高峰,就能摘下政治经济学的明珠。
《政治经济学新解》,告诉你一切真相。
https://bbs.pinggu.org/thread-157010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