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对于最近发生的引起反响很大的两件事:
1.博士生选择中学教书教授因其不愿做科研失眠!
2.破解世界难题四级没过数学天才考研无望!
不知大家如可看待?
博士生选择中学教书 教授因其不愿做科研失眠
教授因爱徒不愿再做科研欲哭无泪 博客引发讨论热潮:中国式科研路在何方
11月13日,晚饭时间。程代展老师和他的爱徒张季(应要求化名),在餐馆吃了一顿临别的晚餐。第二天一早,张季就要踏上飞往美国的飞机,在美国作为访问学者度过四个月的时光。
四个月,对于即将博士生毕业的张季来讲,是一个不短的时间。因此,他计划在离开之前,完成一件“大事”,与北京的一所中学签约,当一名中学老师。
晚饭时,两人都刻意没有再提起这件“大事”,彼此也没有了争论与劝说,一如几年前那般平静。
之后,程代展得知,就在11月13日当天,张季在最后一天才与中学正式签约。记者曾发邮件给张季,但他一直没有回复。
“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程代展,在其博文的最后问道,只是没有人给他一个确切的答案。
11月13日,程代展在其博客中写了一篇名为《昨夜无眠》的博文,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截至昨日下午,该篇博文的阅读次数已经超过了7万次。
教授失眠
“犟”学生不愿再做研究
程代展的《昨夜无眠》第一句话,就说明了自己无眠的原因,“为了一个学生”。
博文中,程代展讲述了一个自己已经带了五年的学生,即将博士生毕业,拒绝自己安排的继续“读博士后”的道路,反而去当一名中学老师。这个决定让程代展老师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这个学生“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
在博文中,程代展如数家珍,列举出了张季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在专业的领域成绩非常突出。但是半年前,张季突然对他说,他想去银行,或者去中学当老师。几次争辩后,他甚至义正词严地对程代展说:“你就死了这条心吧,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然而,当11月9日,张季告知他已经拿到北京某中学的Offer时,他急了,最后两人争论后不欢而散。张季一直重复着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
随后,尽管年轻教授、研究所领导极力劝说,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张季的决定。同事们摆下多次“鸿门宴”,也无功而返。
程代展老师最后只能说,“我是为了你好!”可这依然难以改变张季的想法。
最后,他“哀莫大于心死”,欲哭无泪时,写下了这篇《昨夜无眠》。
博士违意
美国博士后于我有何哉
“有一部分是为你做的!”当程代展老师问张季“你做的这些科研项目,难道是为我做的?”张季这样回答他。
11月14日,程代展老师向记者介绍,从这个学生大学本科开始,他就一直带张季。五年的时光带下来,肯定也有了感情在里面。他告诉记者,搞科研工作与其他不大相同,需要有对该方面的“敏感性”,可以说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赋。
而这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潜质,以及对科学的“敏感性”令他“爱不释手”。他解释说,尽管他带过许多的博士生,但是对于好学生,仍然是“可遇不可求”的,而这个学生就是属于“可遇不可求”。
程代展说,他有时就把他看成了年轻时候的自己。他曾经对学生说,“我是一个失败的运动员,当我成了教练员,就把全部希望放在了学生身上,但愿你们能实现我当年的梦想。”
而且在去年,他就开始帮着张季联系美国一所著名研究机构,去美国读博士后。当张季告诉他,自己要去当一名中学老师时,他“非常非常伤心”。
他认为,自己已经把张季的路都铺好了,只要走下去就可以了。但是,张季却已经离开了自己安排的“路”。
争论时,张季告诉他,“程老师,您当年清华考第一,华盛顿大学考第一,但是,我不行。”
业内悲叹
科研学术陷入恶性循环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在程代展老师的博文《昨夜无眠》发出后不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海霞,也在其博客中发表了一篇名为《和程代展老师: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博文,表示理解程代展老师所面临的困惑。
她在博文中称,自己经历过两个学生的“叛逃”。其中一个,在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最终尽管没有毕业,但是却成为了一所著名培训学校的创始人,成为了非常著名的奥数辅导老师。
而另外一个学生,在张海霞帮其联系好去美国读博之后,最终选择了能够“挣钱多、挣钱快”的五道口学院。
她感慨道,“我们每天都在被人诟病:科研创新能力差,出不了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解决不了科研难题,可是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具有潜质的好苗子不断地主动或者被动地逃离,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做一些‘更加务实和名利化’的事情,而美其名曰成功!”
破解世界难题四级没过数学天才考研无望
[导读]韶关学院的王骁威,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可是他英语不好,四级没过,考研无望。
中南大学的刘路,因为破解了世界数学难题,而成为中国最年轻的教授。而韶关学院的王骁威,也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数学难题,可是他英语不好,四级没过,考研无望。 刘路的幸运于王骁威,遥不可及。对此,该校领导表示:“我们学校目前还不招研究生,也无法保送他去其他名校。”这话点出了其中的玄机所在。刘路之所以可以破格攻读研究生,可以破格聘为研究员,那是因为作为985工程学校的中南大学本身是一个研究生招生单位,有一定的研招自主权;而且,中南大学也有聘评教授职称的资格,所以,可以对少数优秀人才实行破格聘任。可这些,对于韶关学院这样普通的本科学校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这也就造成了学生命运的遥不可及。 我国现在已有2600多所高校,而因级别、列入计划、工程不同,地位却完全不同,社会对学校学历的认可度也完全不同。像985高校、211院校,学生无论在求学还是在就业中,都享有比其他院校更好的条件与更高的待遇,这直接加剧社会的学历热,很多二本、三本普通院校的学生,一进大学,就把考研作为“奋斗目标”。 另外,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中,本应该属于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包括招生、课程学科设置、教学、教师聘任、学位授予等),目前学校并没有拥有,而是由政府管理部门通过行政评审、评估的方式适当给少数学校少量的自主权,比如,招生,目前只有80所学校有5%的自主权;学位授予,需要经过评审,获得学士点、硕士点、博士点才可进行相应的教育,才能给学生授予相应的学位;教师聘任,则要获得职称评审权之后,才能在校内评聘教授、副教授,否则这要交给政府部门评审。前不久,在新一轮撤销行政评审中,设置研究生院的自主权交给了大学,可硕士点、博士点的审批权还在教育部门;评审高校聘副教授资格的权利下放到地方政府,但行政评审的本质没变。 上述管理模式,也直接导致学校办学的迥异,有一定自主权的学校,相对来说,也就在人才培养、教师聘请方面有更大的空间。中南大学的刘路就得益于学校有这一空间;而绝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则日子越来越艰难。它们本身的地位就低,再加上学校无法自主办学,很难树立学校的形象,于是近年来,随着生源减少,不少二本、三本院校在一些地区招生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