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2012-12-9 12:31:04
学习下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2:34:56
老吃老做的狗卵 发表于 2012-12-8 17:45
我现在做实证只用大样本的微观调查数据,从此不用统计年鉴的数据
请问大样本微观调查数据怎么得到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3:08:15
果真神奇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3:48:36
如此大的一个尖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3:56:45
中国统计年鉴上1990年的就业人数比1989年增加了大约9000多万人,明显不真实,其原因是每次人口普查以后国家统计局都要根据普查数据对过去年份的就业人数进行调整,但历次调整都只追溯到了1990年,而1990年以前的数据没有进行调整,所以形成了1989年和1990年之间的一个大台阶!每个学术研究者在使用数据时都应先对数据进行认真的审核,对异常的数据要弄清其原因,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可惜有些研究论文中没有这样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3:57:08
这个也太离谱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4:25:39
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5:03:09
似乎有些了解了,这东西不好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5:11:01
路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5:13:06
年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5:15:38
这里,在中国,研究中国的经济还有人用数据的,真是才叫神奇呢。
一个编造数字神话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5:17:04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5:30:37
数据啊,如果发现中国统计年鉴和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不一样,怎么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6:03:14
楼主用心良苦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6:36:46
页面内容太多,好乱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6:37:05
nanjiren 发表于 2012-12-9 13:56
中国统计年鉴上1990年的就业人数比1989年增加了大约9000多万人,明显不真实,其原因是每次人口普查以后国家 ...
国家的统计部门极其不负责任,先不说统计数字的真实性问题,单说隔几年就对统计口径做一次调整,增加了研究人员发现数据瑕疵的难度,用来掩盖数据的造假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6:42:24
have a look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6:47: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7:18:04
nanjiren 发表于 2012-12-9 13:56
中国统计年鉴上1990年的就业人数比1989年增加了大约9000多万人,明显不真实,其原因是每次人口普查以后国家 ...
那就只用1990年之后的数据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7:20:49
是不是印刷错误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老吃老做的狗卵 发表于 2012-12-8 17:45
我现在做实证只用大样本的微观调查数据,从此不用统计年鉴的数据
这个世界上有人做宏观,有人做微观,有人用高频数据,有人用低频数据,具体用哪种看个人需要。我用就过年度数据和每分钟的数据。人家研究失业率的,不用统计局的数据用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7:24:42
误差少的可怜,高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7:26:17
统计口径不一的造假的好理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7:34:28
insight 发表于 2012-12-9 11:39
是人口数据还是就业数据,年鉴中的就业数据笔者是经常用的没见到有
如此大的波动,具体是哪一项能否说清楚 ...
没猜错的话,突然增加的年份应该逢五逢十的年份吧?平时的人口就业数据根据小样本的人口变动调查确定,逢五,尤其是逢十的数据会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调整。我猜想,这就是造成这些年份人口就业突然增加的原因。
话说回来,为什么根据人口变动调查推算的数据和实际的人口普查数据差距如此之大,才是值得统计局老大们反思的事情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7:39:51
珠江九号 发表于 2012-12-9 04:11
真神奇呀
真神奇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8:29:43
刚才和一个朋友说起这个神奇的数据,他猜想如果就业数据指的是城市部门的就业,之前不包括从农村进入城市工作的那部分劳动力,而假设就业统计口径在比如说1990年大变,把之前没有算入城市就业的农民工存量算作是城市劳动力,那么1990年城市部门的就业突然增加接近1亿似乎就可以得到解释。但是如果就业指的是总就业,包括三次产业或者城市和农村,这种解释好像说不太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8:38:25
rudi 发表于 2012-12-9 18:29
刚才和一个朋友说起这个神奇的数据,他猜想如果就业数据指的是城市部门的就业,之前不包括从农村进入城市工 ...
这个数据是年鉴第四章“就业人员和职工工资”里的全国数据,包括三大产业构成;也就是说转移就业遗漏问题不应该成为理由。1990年的结构变化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那位也说了的,历次口径调整累积所致。对待这个问题就是只从1990年开始做实证。这是第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8:44:14
第二,就业数据存在“结构”变化——其实就是测度误差,许多文章都将误差当做结构变动——那么与此相关的人口结构指标将存在无可避免的突变异常,抚养比之类的指标可能并不可靠,实证结论也不能保证不鬼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9:04:04
除了年鉴,几乎没地方找数据了吧,别人给的又不放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9 19:12:05
manchern 发表于 2012-12-9 18:44
第二,就业数据存在“结构”变化——其实就是测度误差,许多文章都将误差当做结构变动——那么与此相关的人 ...
多出来的将近一亿人作为测量误差,听起来很可怕的样子。。。

如果是因为统计口径的变动,是不是可以把1990年以后的数据统一到1990年之前的口径?(我知道没有原始的微观数据这很难)

如果是因为抽样误差累计的原因,统计口径没有大的变动,是否1990年之前某些年份的数据仍然可用。据我所知,两次普查之间年份的人口和就业数据是在上一次普查的数据,根据每年的人口变动调查调整的,因此越靠近人口普查的年份(1982, 1990,  2000, 2010) 数据的准确性应该越好。

p.s. 我见过有人把1990年的数据作为异常值剔除的作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