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翻的“国籍门”又不断有新的爆料,关于俏江南,关于张兰,各种说辞更是满天飞。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张兰,那么下面我说的话,大家看完了一定会感觉到另一番滋味。
俏江南董事长张兰因一起合同纠纷案,被曝于今年9月17日在户籍地派出所注销户口,法院因此迟迟无法向张兰发出传票、起诉书。据悉,目前张兰本人或其代理人仍未到法院交涉,法官也无法获悉张兰国籍。对此,朝阳法院民一庭助理审判员王阳表示,正考虑采取涉外公告的形式履行法律程序。张兰则出面明确表示自己确实已改国籍,并提出辞去朝阳区政协委员的职位。据说张兰已经成为加勒比海岛国居民。
张兰,这个“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值得信赖的国际餐饮服务管理公司”——俏江南的创始人,也是现任董事长。她童年穷苦,出身普通,早年曾留学加拿大,1991年因不甘心现状,从加拿大回国后进入餐饮业,经过为期十年的餐饮经验与资金积累,于2000年创办了俏江南品牌连锁餐厅。
张兰也算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派”,回国后,张兰创立的高端中餐品牌“俏江南”,大获成功。此后曾多次被评为时尚、管理、餐饮行业年度人物,2009年,首次登上胡润餐饮富豪榜,排名第三名,财富估值为25亿元。并据最新一期《胡润百富榜》估算,其个人资产达到15亿元,成为中国三大餐饮富豪之一。
众所周知,俏江南现在已经是蜚声海内外的中餐高档品牌,它是国际连锁餐饮,在张兰的蓝图中,可谓超级连锁业,其营销何止餐饮业?!如果张兰真的改了国籍……这个事情不仅仅只是涉及到张兰个人声誉问题,更是严重到俏江南产业的属性问题,这是上升到俏江南这一庞大企业利益归向问题,也就是国家利益的问题!而且,在中国,张兰又岂止一个?今天有一个张兰国籍门了,明天,未来,是不是也有更多的张兰国籍门?这个影响后果才真正可怕!!!
可能,刚刚心情激动,用词较为激烈了些……可是,诸位,如果往深了想想……如果诸位也懂得连锁企业所带来的巨大的影响,诸位就都会非常理解我方才的几句……
下面再看一组数据: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豪正考虑离开中国。报告称,个人资产超过1亿元的大陆企业主中27%已经移民,还有47%正在考虑移民,他们带走了在中国国内赚取的大笔财富。
中国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陕西奥威科技矿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陕西茂源实业集团的董事长等,这些大多都是一些大集团公司的老板富豪。无独有偶,与俏江南相似,这些企业都是有着同样的“连锁”性质的大企业,拥有着巨额的财富。一个可怕的假设,如果我们中国连锁企业在本土的影响力已经形成,那到了鼎盛的时候都移民到了国外,将会是什么情况呢?!
老板们移民与否都有自己的理由。早年张兰放弃了马上到手的移民证从加拿大回到北京的。在2010年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电视辩论节目中,张兰曾经旗帜鲜明地表示自己不会移民,她动情地说:“我的骨子里、我的血流着的是中国人的血,我觉得我应该永远忠于我的祖国,因为我是中国人。”如果我们相信张兰早期因爱归国不是虚伪的说辞,那么,究竟是哪些现实的原因让张兰改变了最初的情怀放弃了曾经的“爱国”理想而现在选择了移民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个人利益:我们做事一般先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老板们移民改变了自己的身份,摇身一变成为一名外国人,那么他在中国的企业性质也就改变了,成为外资企业了。按照新税法的规定,他从外资企业获得的利润要比从内资企业获得利润缴纳个人所得税少10%。这样,移民老板的个人好处就显而易见了,“上供”的钱少了,自己的钱包鼓起来了。
2、公司上市便利:老板们为了让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往往需要融资上市,而在中国的话,融资渠道狭窄,国家管的也严,在国外上市,有更多的融资渠道选择,引进更多的外来资金。为了让公司顺利融资上市,老板们选择了给自己换个“马甲”,让自己变成外国人,希望能尽快融入外国的圈子。
3、双重国籍的双重便利:中国虽然说改革开放30年了,我们在走出国门的时候还是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中国大陆的护照没有像欧美国家护照那样好用,可以自由地在各个国家穿梭。加入别国国籍对自己就很方便了,去哪里也不用为签证发愁了。
4、财产安全:中国一向对产权不够重视,老板们在做大自己的企业的时候担心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突然被拿走了,没有安全感,特别是近年来国企不断壮大对民营企业冲击不小,很多老板们为了保住自己的现有财产,急着把财产转移出去。
老实说,这类期盼成为外国人的国人也为数不少。比如在《北京人在纽约》这部片子里,虽然剧中的北京人在那边混得差,但基本还是认定,纽约的一半有天堂的特征。所谓的美国梦就是说,每个人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就必然能获得更好生活的一种理想。美国梦的例子不胜枚举,远的不说,华裔部长就好几个,像曾经担任美国商务部长的骆家辉和能源部长的朱棣文,诺奖获得者也不少,已经获诺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钱永健和高锟。
而中国,“毒奶粉”、“瘦肉精”、“苏丹红”、“白酒塑化剂”层出不穷,中国人生活没安全感!也不能全怪那些想移民的人啊,中国出现的一些企业问题确实让我们感觉不踏实。一些人们还算认可的知名连锁企业却都姓“外”了,有钱人都出国了,企业的责任心会在哪?
最近我在机场看到一本书《世界是连锁的》,上面说美国联邦ZF实际上也是做连锁。有意思,我奢望地想如果世界都是连锁的,我们国家能用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我们的护照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给我们的政策和老外的一样……那我们还会想着移民么?还用得着移民么?世界都是连锁的了。
连锁企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词,标准化。各个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走连锁的路子,而要真正实现连锁,需要产品和服务的标准化。中国的牛奶标准倒退了25年,是全球最差牛奶标准。卫生部去年制定的乳业标准中,原奶细菌数标准为每毫升200万个。这样看的话,中国牛奶业要出个很大很强而且持久发展的企业很难。如果我们都用同一个先进的标准,(当然,我知道这需要一个长期努力奋斗的过程。)我们只管安心把我们的企业做强做大,我们可以无后顾之忧的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