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968 2
2007-07-31
《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商品交换实际不符!

云谷子 (http://bbs.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575149&bid=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商品交换实际不符。原因在于《资本论》中的剩余价值形成过程是在生产领域而不是在交换领域完成的;它是脱离市场供求关系而在书本里形成的剩余价值理论。

下面我们把《资本论》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用通俗语言做一简单描述:“首先,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一方面,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又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凝结形成商品新的价值。例如,某生产者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货币支出为12元,其中,10斤棉花为10元,纺纱机及纱锭支出为2元。生产者劳动6小时,用货币表示为3元。在纺纱过程中,生产者生产出10斤棉纱。其价值包括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创造新价值3元。这样6小时劳动的产品价值为15元,如果生产者在同样条件下劳动12小时,则产品价值为30元。劳动过程延长,价值也相应更多地凝成。说明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是统一的,现在我们假定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由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价值为3元。那么,如果工人劳动6小时,则原来资本家预付的货币资本为15元,现在如果出售棉纱收回的货币也恰好是15元,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值。但资本家不会让工人劳动6小时,它要让资本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了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可以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6小时以上,比如延长为12小时。因为他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虽然工人6小时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再生产出来,但并不能阻止资本家迫使工人再劳动6小时。在12小时的劳动中,工人生产20斤棉纱,其中消耗棉花20斤,价值20元;纺纱机与纱锭消耗价值4元,创造新价值6元。20斤棉纱价值加生产资料价值转移24元和新价值6元,共30元。资本家为生产棉纱的预付资本为27元,两者之差3元就是剩余价值。这样,价值形成过程就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翁志勇主编 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8月第1版 第82-83页)顺便说一下,这段对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描述与《资本论》的描述一样,只不过是通俗易懂罢了。如果读者有兴趣可以自己去对照。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某生产者购买的20斤棉花价值20元,一天劳动力价值3元,劳动12小时纺纱机及纱锭支出价值为4元,共27元。这是20斤纱锭的成本价格;其中,棉花20元和劳动力价格3元是在生产前就是既定的事实,纺纱机及纱锭支出价值4元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这些都是在20斤纱锭出卖以前就以确定。创造新价值6元(扣除劳动力价格3元),加上成本27元就是20斤纱锭的价格30元。其中剩余3元就是剩余价值。

问题是20斤纱锭价值30元的价格是《资本论》在书本中既定的,它是个脱离市场供求关系的不变的量。正如《资本论》在开篇中所说的那样:“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事实说明《资本论》所分析的商品与需要无关,从而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也与需求(市场供求关系)无关。

如果把20斤纱锭价值30元的价格拿到市场上去,它必然要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因为在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平衡状态只是暂时的现象,供求不平衡是经常发生的事实。当供不应求时其20斤纱锭的价格为正数有可能大于30元,这时有利润或剩余价值,甚至有可能出现超额利润;如果20斤纱锭出卖价格恰好为27元,则没有利润或剩余价值。当供大于求时其20斤纱锭的价格有可能小于30元甚至小于27元的成本价格,小于成本价格时则是亏损的。如果盈利资本家占有了剩余劳动。如果商品卖价与成本价格一样,没有利润或剩余价值,资本家也就占有不了剩余劳动。如果亏损资本家不但没有利润或剩余价值,反而要赔付资本。

当剩余价值为负数时也就是亏损时,是否也是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呢?工人是否也要承担经营风险呢?这一点剩余价值理论是无法说明的。

在市场上即便商品处于供求平衡状态商品价格的形成也与供求关系有关。“商品价格是由买卖双方在市场上根据商品有用性大小、购买能力、成本价格、需求程度、利润原则、比价效应、品牌效应、供求关系、竞争机制、讨价还价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商品价格确定后在供求关系、利润原则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总是围绕成本价格在一定范围内而上下波动。”(云谷子:《商品价格形成与波动规律》连接: 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2&ID=8960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商品、价值、剩余价值都是脱离市场供求关系而在书本里得出的结论。所以,《资本论》的剩余价值理论与商品交换实际不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3-31 20:49:39
这种解释在资本论框架下不正确,因为资本论已经严格区分了价值与价格,价格可以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价值在特定时期内,是恒定不变的,他的标准是生产该产品所必须的社会一般劳动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5 23:39:36
看了2楼的话实在忍不住要注册下载来回复.
马克思确实严格区分了价值和价格,但是请注意那个纱厂的例子出自资本论,这例子理由来衡量价值的却只有价格,也就是说他用自己的例子是没法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同时德国人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那么多哲学思想家的故乡他连面包都混不到,因为你吃了**给你的面包还要骂人家**.只能拿到农业国家骗骗农民,居然还使用的是未来的前景,因为农业国家还没发展到工业社会,说这些是扯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