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3-1-7 09:15:23
1.1.14  不均匀分布的“凝聚

      差别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不均匀,而不均匀本身由于作用传播的有限性也变得更加不均匀,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不均匀的。
      因为时间和空间本身就是具体的差别形式,已经是不均匀的产物,同时也成为进一步不均匀的原因。换言之,不均匀是差别的形式,差别形式是不均匀的。
      我们把这种不均匀局势中的那些处于暂时稳定状态的事件和物体称为“凝聚态”或“凝聚者”。
      凝聚者是普遍联系中的一个个不均匀的局部,凝聚者具有自己的凝聚形式,或说差别形式,以这种差别形式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以特定差别形式处于普遍相互作用之中就是具体的存在,因此,凝聚者就是存在者。存在者可称为实体,凝聚者也就是所谓的实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8 14:06:53
1.1.15  两种凝聚
      元子具有差别性和差别者性这样的双重属性,也就是说,元子同时具有两种属性,是这两种属性的直接同一者。如果元子之间发生不均匀的分布,产生元子的凝聚,就不再是这两种属性同时均匀的凝聚,因为差别性和差别者性的均衡凝结其结果仍然是元子本身。所以,实现元子不均匀分布以至形成凝聚的不会是均等的两种属性,而应当是这两种属性之间出现的差别以及这两种属性分别的、不均等的、有差别的积累和凝聚。
      这种不均衡的积累有两个可能的极端情形:
      一是,差别性和差别者性这两种性质的直接重叠;
      一是,这两种性质的决然分离的分别积累。
      这是两个都无法实际达到的极限,一个实体所具有的差别性和差别者性只能处于这两个极限端点之间的某个具体的位置,在这两个极限之间,差别性和差别者性两种性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是既不能相互绝对融合又不能相互绝对分离的对立统一。于是,可能出现界于两者之间的凝聚形式,出现更偏重于这两种极端中某一个极端的凝结和聚集,分别出现差别性的凝聚为主要特征和差别者性的凝聚为主要特征这样两种典型的凝聚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9 14:25:18
1.1.16  差别性的凝结

    我们说元子是差别性和差别者性的直接重叠者,这是一种极限意义的重叠,并不是实际实现意义的重叠,元子具有差别性和差别者性这两种性质,一旦融合,元子以及整个元子世界就将同时消失。

    元子互相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在理想的无限维绝对均衡联系的场合,相互趋向于比较理想地重合,这种“状态”的主体是元子本身,如果总是处于相对静止,也就无所谓“状态”。但是,在发生大爆炸时,新状态产生了,相对于前一个状态,新状态才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状态。

    两个状态之间的状态差就是新的差别形式,就是差别性的最初形式。元子的差别性和差别者性就开始发生分离。元子是新差别的差别者,两个状态之间的状态差是差别的差别,是新的差别形式。

    比如,两种状态的次序差 —— 时间 —— 又是新一层次的差别。在这个新的层次上,状态的主体已经不再不是元子,而是元子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状态变化成为另一种状态所产生的状态差,次序差只是上述状态差的一部分。由于普遍相关性,这种次序性本身对处于次序中的状态又会发生影响,状态差中的次序差本身开始成为了一种新生的、相对独立的新实体、新作用、新作用者,这个新的作用者就是时间

    所以,时间、空间、能量、样式、形式之类的实体本质上是一种差别,是差别性的凝结,是差别形式的积累与实现,进而,是差别形式积累的再积累。

    这就意味着差别性凝结成的差别形式可以作为主体参与下一层次的相互作用,可以进一步凝结成为新的实体,可以不断地积累起来,形成差别性的、差别形式性的新实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9 21:00:05
精神可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0 08:56:26
末日马甲 发表于 2013-1-9 21:00
精神可嘉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0 15:47:22
在经济学范围内,很少看到这么深入讨论需求理论的,而是作为一种先天的前提存在。需求作为一种人性,从哲学的角度去寻找是最合适不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0 15:51:4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1 14:57:37
1.1.6  元子

      如果坚持物质无限可分的原则,就不可能得到元子的概念。元子是不断分割具体物质可能达到的最后边界。

      这里出现了一个有悖于我们思维习惯的情况:因为我们是沿着对物质不断分割的路径到达元子这个不可分割的最后极限的,结果应当获得无限多个彼此之间没有差别的基本“颗粒”。但是,分割的这些颗粒的同时,颗粒互相之间的差别在同时逐渐减少,等差别减少到相互之间的微不足道、减少到不再有意义时,所有的、无限多的元子就将融合成唯一的一个元子。或者说,既然所有元子互相之间是无差别的,那么,也就应该是同一个对象。

      用佛学的术语,可把这种局面表述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用数学表达式,可写为 1 = ∞,∞ = 1。

      唯一的一种差别形式就不是差别形式,就是无形式,差别和差别形式就直接等同。也就是说,这时,1 = 0 。

      差别者之间无差别就不是差别者,无限多的差别者就会直接融合在一起成为唯一的一个。或者说 ∞ = 1 ,并且 1 = 0 。



1.1.17  差别者性的凝结

      最原始的差别者是元子所具有的差别者性。
      元子本身内部没有差别者,是差别和差别形式的直接统一,这时的差别者等同于差别形式本身。
作为最初的差别者,由于元子处于趋近于绝对均匀的普遍联系中,被视为本身不变化,元子的变化是定义域之外的另一回事。这是第一层。
      在我们的这一簇正在展开的维度里,元子之间互相作为差别者,这些差别者之间有了差别的形式,这是最初的差别形式。这是第二层。
      如:元子及其相互之间作用所产生的时间、空间上的差别形式可表述为“场”。
      最初的具体差别形式有时间、空间、力、场、能……。初始时,这些差别形式之间还没有显著的区别。
上层次的差别形式作为差别者产生了新的差别形式,这些差别形式“凝固”下来,变成了新的差别者,新的差别者之间又产生新层次的差别形式,这种新层次的差别形式又被作为新的差别者。从此以后的差别形式都可算作属于第三层的差别者。
      如:由第二层次的差别者分布不均匀产生的粒子和空穴;这些粒子和空穴作为差别者,积累形成具有新的差别形式的差别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1 15:03:16
andrew0508 发表于 2013-1-10 15:47
在经济学范围内,很少看到这么深入讨论需求理论的,而是作为一种先天的前提存在。需求作为一种人性,从哲学 ...
谢谢回复!
    能在万马奔腾过的战场上找到一个不曾被重视的角落是非常幸运的,就像在古玩市场上捡了一个“漏”。
捡到漏固然珍贵,但能否利用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请您多指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2 19:31:03
1.1.18  粒子与空穴

   元子本身具有差别和差别形式直接同一的性质,就是说,元子作为差别者没有内部构造却有外部特性。元子的这种外在特性由元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规定。在元子与元子的相互关系中,差别形式就是差别者本身,相互作用就是相互作用者本身。

   元子之间分布的不均匀产生了第二层次的差别者,如场、能、力、时间、空间等,当第二层次的差别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出现不均匀时,不均匀之处聚集和稀疏产生了新的差别形式,这种不均匀现象的暂时凝聚可能会表现为粒子和空穴。由于普遍联系,此处的聚集就是彼处的稀疏,因此,粒子和空穴是同一群元子在同一时间区间里在两个不同空间位置上分布的现象,是时间和空间不均匀、不对称产生的现象。

    可以用一个“酸奶模型”来粗略地讨论这种情形:

    把已经分化的元子无限维联系中的一簇已经展开了的三维空间粗略地想象成一杯很均匀的酸奶。由于某种原因,酸奶中正在出现一个微小的凝块。

推理:

    在这个三维空间里,构成凝块的这一部分元子发生了相对于其他元子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普遍相关性,这种紧密联系必须以另一部分元子之间相对疏远为代价。

这些使得元子疏远的差别可能有两种极端的分布情形:

    1、由构成凝块的那些元子之外的其他所有元子均匀分摊;

    2、由另一群元子集中承担。

    被疏远的元子分布可能处于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极端;也可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某一个具体位置上;也可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不断转换和震荡。

先来看第1种极端里的情形。

    一个初始时相对均匀的整体中出现一群元子发生格外紧密关系,聚集点周边相邻的元子趋向于紧密,其余元子被迫变得更疏远一些。

    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短时间内紧邻凝聚点位置的那些元子之间与较远处的那些元子之间已经不能保持相等、均匀的相互关系,因为至少凝聚点和凝聚点周围元子的关系不可能是绝对均匀的。所以,一旦初始的聚集点作为原始的差别“进入”系统之后,系统就进入了均摊和消除这个差别的过程,这是它必须实现而且可能永远无法最终实现的差别,系统将永远处于实现这个差别的过程之中。所以,我们假设的第1种极端情形可能将是一个无法达到的极限。

    再来看第2种极端的情形:

    如果系统不是以所有成员均匀分摊的方式实现新差别者造成的差别,而是仅仅引起与这次凝聚的类似规模的另一个区域中的一部分成员之间的疏远,以这样的方式来平衡由于新差别出现形成的差别,那么,就会形成一个与新的凝聚“区”相对的一个元子们相互疏远的“区”。如果把相对凝聚的“区”称为“粒子”,那么,相对疏远的“区”就可以称之为“空穴”,“空穴”也可以称为“粒子”,只不过两者的凝聚方向相反罢了。

    同样,也不能想象从差别的出现到空穴的形成是一个不需要时间的瞬间,这应该也是一个过程,是所有成员调整相互关系,最终把超出平均水平的差别都集中到一个位置上,集中到一个区域里的过程。

    即使粒子和空穴形成之后,粒子和空穴与各自周围的元子依然处于差别中,粒子周围的元子要抵抗吸引,不至于成为粒子的一部分,空穴周围的元子要抵抗排斥,不至于使空穴变得更大,这两种作用终究会传递到空穴和粒子上,所以,整个过程始终应处于震荡或旋转之中,不会是静止的。

    仅就相对静止中的粒子和空穴来说,两者之间会有这样一些关系和特点:

    1、相对于各自的环境背景来说,两者各自分别都具有实体的地位,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差别者。

    2、除了作用方向相反之外,两者的时空形式应是大体对称、互补,或互为镜像的。

    3、假如两者相遇,会发生“湮灭”,两个实体同时消失,将原先引入的差别归还出来。

    再来看一种处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可能情形。

    假设:

    在接近上述第1种极端情形的条件下,“凝块”发生了移动。

    相对原先均匀的整体来说,这种移动是又一种新的差别和差别形式。由于普遍联系,凝块的任何移动都最终推动所有元子的移动。但是,由于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凝块移动不会在一瞬间同时对所有元子产生影响,只有与其相邻的元子才会更早地受到影响。

    凝块保持着自己的是其所是并向某方向移动时,推开了前进方向上的元子,在身后留下了一个空当,在这个空当还没有被其他元子完全填补前,这个空挡的形状和已经移走的凝块有相似之处。这种相似性程度有完全相似和完全不同这样两个极端的可能。这里我们假定移走的凝块的形式和它走后留下的空当的形式接近相似极限。

    显然,这个空挡也是元子不均匀分布的一种形式,和凝块的性质并无原则区别,不同之处仅在于凝聚的方向正好相反。如果可以把凝块称之为“粒子”,那么,粒子移动留下的“空穴”也是粒子。

   撷取:

   1、这两种粒子就自己本身来说,前者属于差别者的聚集,后者属于差别者之间的疏离,而疏离只是负方向的聚集。除了方向相反之外,都是差别者性的积累形成的具体差别形式;

   2、把这两种粒子相比较,一个显著特征是双方的对称性,两者的形式是相同的,但是两者的方向是相反的,把这种关系称之为“互补”关系,双方构成了“粒子对”;

   3、粒子对是由运动产生的,运动是一种差别实现的过程,所以,粒子和粒子对是由差别的实现才产生的,一种差别形式转换成了另一种形式。这种新形式迫使双方分离,分离的双方就成了新的差别者,两个差别者之间保持着一种新的差别形式。在这两种差别形式持续期间,这两个粒子存在着;

   4、由于产生和维持这种暂时凝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互作用速度的有限性,普遍相互作用的环境终究会融化、分解、淹没这些暂态的粒子,所以任何粒子和实体都有寿命的限制,都有所谓“半衰期”;

   5、如果两个对称粒子发生遭遇,它们不会还原为一个静止的凝块,而是发生物理学术语讲的“湮灭”,将凝块产生时使用的差别归还出来,使两者同时消失;

   6、尽管“粒子”和自己的对称者“空穴”相遇时,原先产生凝块时所使用了的差别将得以实现和归还,但是,这种归还并不能彻底消除当初产生凝聚的原始差别,只是消除了对称粒子产生时的差别。而且,已经无法沿着这种差别产生的原来途径原路返回,将差别还原为0的途径已经被改变,这种对称是不守恒的。于是,由于湮灭所实现了的差别,所释放出的能量只能再次转换成新的差别形式,转换成新的差别者。由此看来,“时过境迁”不仅是差别性和差别者性积累的结果,也是其生成和积累的途径。

   7、直观地看,似乎构成粒子的实体是这个实体核心区域的那些相对凝聚着的元子群本身,构成空穴的实体是这个实体核心区域的那些“虚空”,其实,这并不全面。因为这两种实体的存在都是以牺牲周围元子分布的均匀程度为代价的,都以周边元子之间关系发生变化为代价,都与周围的元子处于相互作用之中,处于具体的差别和差别形式之中,用自己的已经形成的差别形式抵抗着周围环境的压力,因此,周围环境的势态不仅是这个实体存在的条件,而且,周围势态的变化将直接造成该实体本身的改变,因此,周边势态也是这个实体的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粒子和空穴作为实体都面临两种相对者,一是与这个实体直接作用的周边势态乃至整体势态之间的相对;二是粒子和空穴之间的相对。

   8、酸奶模型设立在我们直观思考能力所能理解的三维空间、一维时间的四维时空里,但是这四维时空仅仅是无限维联系中不均匀的、相对突出展开的一个微小局部,可能还有更多的维度被不同程度展开。所以,在三维空间中的距离并不意味着在其他维度里的分离,同样,三维空间里的重叠也不表明在其他维度里也是重叠着的。不能忘掉或无视其他维度联系造成的影响,无论是微观尺度还是宏观尺度。

   譬如,无穷远处的两个粒子之所以可能保持相互纠缠的量子态,一个电子可以经过三维空间中的任何途径从一点到达另一点,可以在同一时刻处于三维空间的任意位置,这些在三维时空中的超时空行为只有在多维空间的框架里才更容易得到理解。

   粒子在作为差别者的同时还作为差别者之间的差别,作为作用者的同时还是粒子之间的作用,粒子具有差别者和差别的双重身份和性质,或者说,具有作用者和作用者之间的作用这样双重的性质。这意味着,相互作用是粒子之间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却要通过粒子之间的普遍联系来实现。通过粒子的相对凝结来实现,普遍联系的具体差别形式成为了实体,成为了粒子,成为了作用者。表面看,作用者和作用都是粒子自己,归根结底,是元子不同的凝结方式,都是元子不均匀的时空分布形式。时空分布形式本身成为了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08:50:44
1.1.19  两类实体

    现代物理学已经得到了一个被称之为“标准模型的”粒子清单。

    在这个清单里,粒子被分成两大类型,玻色子和费米子。玻色子被认为是主要传递相互作用的粒子,费米子被认为是主要作为物质实体的粒子。这种现象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进展:原先粒子具有差别和差别者的双重身份、具有作用者和作用这样双重性质的情形发生了分化,发生了进一步的积累和凝结,在这些充分积累起来的新层次的粒子中,一部分粒子更突出地表现为差别者,主要作为相互作用者;另一部分粒子更突出地表现为作用者之间的作用,直接体现为差别者之间的差别,成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粒子。差别者和差别、作用者和作用出现了分离。这使得粒子同时具有的两种性质在积累中产生相对分离,生成不同性质的粒子,不同的粒子只是把其中的一种性质更突出地表现出来。但是,两者之间没有绝对区别的意义,不能想象作用者和作用的彻底分离,因为这样就又回到了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的状态。

    于是,两种性质分别充分积累的极端情形,形成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一是主要作为差别形式的实体;一是主要作为差别者的实体。同样,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把作用者和作用者之间的作用分别定义成两种实体了。

    把元子的差别者性充分积累形成的实体称之为“物质”;

    把元子的差别性充分积累形成的实体称之为“元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17:10:14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2-12-16 10:35
引    言

      通常,我们所说的“需求”是指人的需求。大多数情形下,“需求”有两层意义,首先是主体 ...
本科生,只有慢慢努力学习者看了。。。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6 23:32:10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2-12-19 15:50
要更深入研究需求,就要从普遍联系的整体局势入手。而至少在目前,最具整体视野的学科方法依然还是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17 09:10:25
1.1.20  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
      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是宏观世界的基本存在形式;而这种存在形式是从差别与差别者对立统一的形式中发展出来的,是差别与差别者对立统一形式的积累形式。因此,积累程度不同,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在积累的初期,物质与元间之间也没有明显确定的界限。
      如,凝聚态物理学中的把基本粒子分成为费米子和玻色子这样两类。费米子更多地表现出了物质实体的性质,遵守泡利不相容原则,一个费米子不能同时占据两个量子态,不同的费米子也不能占据相同的量子态;玻色子又被称为“载力子”,更多表现为物质实体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表现为元间实体。尽管这已经是两类具有相当程度、相当层次积累的实体,相互之间仍然没有一条绝对的界限,只是偏重于物质方面或偏重于元间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仍然可以实现相互转换。
      来看夸克的发现者M.盖尔曼教授的一段通俗描述:
      “物质组成宇宙,不同的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组成物质。这些基本粒子缺乏个性 —— 宇宙中的电子都相同,所有的质子同样可以相互转换。不过,任何粒子可以占据无数不同的“量子态”中的一个。基本粒子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费米子,例如电子,它们遵守泡利不相容原理,即同一类的两个粒子不可能同时占有相同的量子态;另一类叫玻色子,例如光子,它们不遵守不相容原理,同一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偏好在同时占有相同的量子态。光子的这种特性使激光的运动成为可能,在激光里给定态的光子可以激发出更多相同态的光子发射。所有这些光子具有相同的频率和相同的运动方向,形成激光。
      玻色子由于喜欢挤在相同的量子态使密度增加,这使得它们的行为十分像经典场(如电磁场和引力场)。因此,玻色子可以看成是这些场的量子(量子化的能量小包)。电磁场的量子是光子。同样,理论要求引力场也有相应的量子,这种玻色子称为“引力子”。事实上,任何基本的力都有与之相应的基本粒子,及相应的量子。有时候,量子被称为相应力的携带者。
      当我们把物质描述为由基本粒子(费米子和玻色子)组成时,我们应该强调在某些条件下玻色子的行为更像是场而不像是粒子(例如一个电荷周围的电场)。费米子也可以用场来描述,虽然这些场的行为与经典场不同。但某种意义上都与力相关联。”
      应该说明一下,我们这里假设的元子与物理学中所讨论的基本粒子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也许元子要经过充分的积累才能达到生成粒子的程度。
      在远离微观世界的人的天然感官观察尺度的宏观世界里,在元子的差别性和差别者性各自更加充分积累的条件下,物质和元间各自的属性才相对明确,物质和元间两者之间对立统一关系变得十分鲜明。在这个定义域里,物质是“结构”、“关系”或元间的前提,任何结构或元间都必须以物质要素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和载体,离开了物质的元间是不可想象的;同样,元间是物质的前提,任何物质都具有自己结构或元间,没有结构的物质也不可想象。物质和元间是相互依赖于对方才能够存在的实体。
     在这个定义域里,物质都是由其他物质以一定的结构方式或者说以一定的元间形式组织而成的,物质要素是物质的组成者,元间是物质要素的相互关系或组织形式。
      由于物质的层次性,元间也同时具有了层次性,低层次的元间就是元间的要素,元间要素是元间的组成者。元间是元间要素相互关系或组织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1 09:00:27
1.1.21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思想渊源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本质与形式的对立统一;追溯到《易经》里阴阳对立统一;追溯到佛学里的“色法”、“心法”,但这都还是模糊的直觉。自上世纪30年代后,中国哲学家金岳霖、熊十力分别以自己的术语和方式开始了用现代思想方法从现代科学背景中寻找支持的尝试。对立统一思想也是一个不断从直觉走向自觉的发展过程。

    在金岳霖看来,世界由“式”和“能”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对立统一所构成。所谓“式”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形”,所谓“能”类似于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正如形不能无质,质不能无形一样,也“无无能的式,无无式的能”,“它们的综合是道。”[1]

    在熊十力看来,世界由“翕”和“辟”这两个基本因素对立统一所构成。“聚摄力用积极收凝,乃不期而成为无量的翕圈。翕圈亦或形向,以其无形质而由动势摄聚,有成为形质的倾向也。物质宇宙由此建立。”“恒转之动而成翕,才有翕便有辟,唯其有对,所以成变。”“用则一翕一辟,以其相反而成变化,”“翕即凝敛而成物,故于翕直名为物;辟恒开发,而不失其本体之健,故于之名以心。”“心物同体,无先后可分。”“总之,宇宙心物两方面,从无始来法尔俱转。”[2]

    本人于2001年出版了一本小册子 [3],提出的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观点,除了词汇新潮一些之外,精神实质与上述这两种学说基本吻合。几年之后,我才逐渐领悟到这类观点的不彻底性。

    “形与质”、“阴与阳”、“色与心”、“式与能”、“翕和辟”、“心与物”、“物质与元间”所描述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同一个基本事实和对象,优点在于,比起那些试图利用抽象方法将世界归结为单纯的“精神”或单纯的物质这样的唯一本原的各种方案来,更准确地反映了世界实际存在的状况。显然,都试图寻求一个不可再次分解的极限,物质与元间相互都是对方存在的必要条件,都不能脱离对方单独存在,不存在这两者之中哪一个更具优势、更为基本的问题。

    但是,物质与元间的这种关系、规律或事实本身还不是原点,还没有达到作为本体论意义上的抽象程度和一般性程度,因此,不能解释许多现实中的事实和问题,特别是许多新的科学事实,与我们过去所设想的哲学原理是冲突的。虽然物质与元间及其对立统一关系不能进一步分解,但是却能够进一步抽象,因为,显然,物质与元间是两种不同属性的东西,至少,两者之间至少是有差别的,再抽去两个差别者各自的性质特征,于是,两者都是对方的差别者;两个差别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别形式,再抽去具体的差别形式,就只剩下差别本身了。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更为一般性的两个范畴:差别者、差别。

    沿着将进化论贯彻到底的思路,可以将所有对象都作为世界进化史发育到某个历史阶段才生成和出现的历史现象和势态,都可以在进化坐标轴上找到起点和终点,都应当有定义域。因此,当我们把物质与元间的关系也放在世界进化的坐标轴上,就会发现,这个规则和事实也应当是发育和进化生成的。物质与元间,以及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并不是形而上的、固有的、永恒不变的,而是由来源的。是从差别性和差别者性这两种性质分别积累才形成的,差别者性的充分积累形成了物质,差别性的积累形成了元间,差别与差别者之间关系的充分积累形成了物质与元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我们所生活着的这个世界不过是这样一个演变过程的一个片断和场景。更具一般性意义的范畴是差别和差别者。

    差别和差别者对立统一的范畴也是一个研究社会学、经济学的有力武器,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唯这个、唯那个主义的思想桎梏,无论是我们的物质需求还是“精神”需求以及为了实现这些需求所生产的产品,生成需求和实现需求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都是存在着的,都是实体,譬如,关于所谓“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分类也只有相对意义,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意义。



[1]  金岳霖著, 《论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12、14页。


[2]  熊十力著, 《新唯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 66、67、69、70 页。


[3]  郭绍华著,《物质与元间的世界——辩证本体论纲要》,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4 09:27:16
1.1.22  最一般的需求

   

    为什么熵总是趋向于增加?

    熵增加的动力和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世界会永恒运动?

    这都是因为还存在着没有被最终消除的差别,这些差别是熵增加的原因和动力,是世界运动的原因。由于差别永远无法最终消除,世界只得永恒运动。

    熵增加实际上是差别实现的一种现象和趋势。

    差别是差别者之间的差别,于是,实现差别就是差别者的自然倾向,如果用“需求”这个词来表述这种自然倾向,那么,消除差别、实现差别就成了差别者的“需求”。可以说,实现差别是所有差别者的共同需求;所有的存在者都是差别者,那么,实现差别就是最为一般的、最基础的需求。因此,差别的实现就可以作为最广义、最一般需求概念的起点。

    无疑,这里,作为差别主体的差别者、最为一般的差别者、最初的差别者还远不能意识、理解、掌控自己所面对的差别,所谓“需求”只是一种纯粹自在的天然倾向。

    消除差别的进程并不一帆风顺,由于:

    1、所有差别者的普遍联系;

    2、差别和差别者的关系本身就意味着不均衡。

    于是,消除差别的过程不得不以产生新的差别为代价,整体的熵增加以局部熵减少为代价,长周期的熵增加以一系列短周期的熵减少为代价,一个周期的熵增加以另一周期的熵减少为代价。熵增加的总过程由一系列熵减少和熵增加的子过程组合而成。这样,总体上看,熵增加的子过程并不比熵减少的子过程多多少,熵增加总是以熵减少为途径,反之,熵减少也必须以熵增加为途径,差别的实现和差别的生成相互成了对方出现和存在的条件。

    这样,一般需求的实现就有了两种途径和现象:一是差别以及差别形式的减少过程;一是差别以及差别形式的增加过程。我们这里所追溯的进化过程,实际上是从上述的差别减少过程接近极限后转过头来再重新进入另一个新的差别以及差别形式增加的周期,开始积累新的差别形式,直到眼前这个世界现状的发育、演变过程。而在此书中,试图讨论的侧重点在于把这个发育演变的过程视作是一般需求向具体需求积累、演化的过程,追寻具体的、生命的、人的需求生成过程和发展趋势及其可能的实现途径。

    一般需求被定义为差别者实现差别的自然势态,那么,差别者就成为了需求的主体;具体的差别形式就成为需求的标的;差别实现的过程就成为需求实现的途径。开始时,这三者重叠在一起。随着差别形式的发育、物质和元间的发育而逐步展开,发育成相对独立的实体。但是,无论发育到怎样的程度,三者各自都始终是造成另外两方变化的重要因素,总是紧密相连的。需求的发育实际上是这种紧密关系本身的进化与演变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8 16:08:03
voodoofx 发表于 2012-12-19 17:27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6:09:43
lizhidaoma 发表于 2013-1-16 17:10
本科生,只有慢慢努力学习者看了。。。唉
您太客气了,相互学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29 17:02:39
学习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30 09:07:12
维奇1121 发表于 2013-1-29 17:02
学习一下
请多指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30 14:41:58
1.2  自在的需求

    1.2.1  互补与对称

         从“酸奶模型”中可见,构成“粒子对”的“粒子”和“空穴”虽然方向不同但形式却十分近似,甚至相同,双方是互补与对称的。


    1.2.2  契合与契合者

        具有互补与对称形式的两个实体遭遇时,会实现双方的差别,会发生“湮灭”。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差别实现的过程称之为“契合”,两个差别形式互补的实体,两个可以发生相互湮灭的粒子分别是对方的“契合者”。差别的实现可能存在着无限多种的途径,但是,契合是差别实现的更直接途径,因此,契合也是实现需求的更直接途径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更直接的途径”并不意味着唯一的途径。


   1.2.3  自然倾向与目的性

        实现差别者之间的差别、寻找最契合者、寻找差别实现的最直接途径,这都是自然倾向,都是趋向于更容易实现差别的一种自然倾向。可以把这些自动趋于更直接实现差别的自然倾向看作是一种“目的不过,这些都还是紧邻本原的、最初的、最一般的、相对单纯的“目的”。这种意义上的目的、需求、需求者、需求目标、实现需求的途径和过程……还都是纯自然的、是自在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30 15:42:53
我把你发的都下载了 晚上拜读 不知道一章节能不能都看我 但是真的觉得现在做基础研究的都太少了 像我这种半吊子有这个想法 但是没这个能力 拿来先学习下 希望能有个积累 谢谢楼主了 希望有电子版全本的 方便出差阅读 再次感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30 17:11:54
咒语 发表于 2013-1-30 15:42
我把你发的都下载了 晚上拜读 不知道一章节能不能都看我 但是真的觉得现在做基础研究的都太少了 像我这种半 ...
对不起,这是一个初稿,都在整理之中,拿出来是征求大家的意见,会逐步贴出来。
真诚希望您的批评指正,我没想到还真的有人愿意读这么枯燥无味的东东。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1-31 11:05:24
1.2.4  元间转移产生的契合者

   

        差别者充分积累可以形成物质实体,这些物质实体作为要素,相互之间又以特定的关系形式构成新一层次的物质实体,这新物质的结构形式就是他的元间。元间本身是差别者性充分积累形成的实体,之后,元间这种差别形式本身也有潜力再次以差别者的身份相互组成新一层次的实体,但是,这种潜力受到了元间实体所依赖的物质载体的制约。

        在这以后的层次中,虽然,物质和元间逐渐分化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但是,所有物质都有结构可言,所有结构都必须依托某种具体的物质介质。我们可能得到非常接近纯粹的物质和纯粹元间的极限,但是,物质和元间不能最终、绝对、彻底地分离,不能最终绝对脱离对方单独存在。所以,具体的事物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处在这两种极限情形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

        在上述模式中,“所有结构都必须依托某种的物质介质”并没有绝对限定一种结构必定依托唯一的一种物质介质。比如,亚里士多德曾举了一个蜡模和印章的例子,铜制的印章,可以把印迹印在许多蜡模之上,铜和蜡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可以具有相同的“印迹”,如果把这种特殊的“印迹”作为一个实体,一个元间实体,实际上,盖印的过程就使得“印迹”脱离了原来的具体的“铜”的物质实体,被转移到了“蜡”这样的、另外的一种物质实体之上。这样,元间实体就不再必定依托于某一种特定的物质载体,而是可以在不同的物质载体之间实现转移。这种转移的意义在于:使得元间实体不再受原有物质实体自身时间、空间、性质等等条件的制约,超越了原先物质介质所处时、空的限制,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载体中存在和传播

        物质与元间的相对分离是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的一次革命性进展。

        由于元间转移只能通过相互作用才得以实现,所以,元间转移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和现象。

        通过相互作用实现的元间转移,实际上将一个物质实体的元间实体强制转移到了另外的一个物质实体上,强制另一物质实体改变自己原有的元间形式,被改造成与“强制者”的元间形式相同或相似的元间形式。但是,这种强制作用的结果并不是复制了强制者本身,而只是制造了一个强制者的元间契合者,一个不完全的、局部的、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者。

        元间转移也是产生契合者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4 09:20:24
1.2.5  形式逻辑的起源点

   

      同一元间实体可以在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转移的事实,蕴含着两个重要的原则:物质实体的唯一性元间实体的可同一性。

    元子是差别和差别者的直接统一体,我们日常所理解的“形式逻辑”对它无效。或者说,在元子阶段,形式逻辑还没有生成。

    元子之间的差别者性和差别性分别充分积累,形成了物质和元间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实体,元子所具有的差别性和差别者性直接统一性质,演变成了物质实体具有的元间性,以及元间实体所持有的物质性,物质实体和元间实体虽然成为两种性质不同的实体,但都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只不过物质更多地具有了差别者性,元间实体更多地具有了差别性。

    越是积累充分,积累的层次越多,这种分化越是明显。直至物质和元间几乎可以出现两种相对独立的实体。

    在这种极限位置,物质作为差别者的高度积累形式,表现出了“唯一性”,一个物质实体及其所有的要素都绝对区别于其他任何物质实体,不予任何物质实体同时处于同一个空间,或者说,同一时间里仅处在唯一的空间内;同一时间里只具有唯一的一种元间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表述为“A B”,这个关系可以看作是形式逻辑里“矛盾律”和“排中律”的起源点。

    与此相应,元间实体作为元子差别性的充分积累形式,表现出既可差别又可同一这样两种性质,这使得不同的物质实体可以具有相同的元间实体,具有相同的元间形式,同一个元间实体可以在不同的物质实体之间实现转移和复制。同一种性质的物质实体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元间形式。可以把这种性质表示为“a=a”和“a≠b”。

    物质实体的唯一性否定了物质实体之间的“同一性”,A=A除了同义反复之外没有更多的意义。而a=a说明的是不同物质实体中具有相同的元间实体,两个a处在不同的物质实体之中,具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不再是同义反复。因此 a=a,这个表述有资格成为形式逻辑中“同一律”的逻辑来源,同一律也只有在元间实现转移之后才能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5 09:19:23
1.2.6  全面契合与局部契合

   

    酸奶模型中提到的契合者,除了方向相反之外,其他元间形式都是相同的,而且,两个契合者的构成要素虽然是不同的物质载体,但性质是相同的。相比之下,元间转移产生契合者并不强调这一点,所生成的元间契合者和元间实体各自所依托的物质实体可以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比如,铜印章的图形和蜡模上的图形是对称、互补的图形,但却各自分别依托的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物质。

    从这两种契合者中可以抽象出两个典型的契合形式:

    1、同时实现物质和元间两个方面的契合,可能更彻底地实现契合。

    2、两个实体之间只有部分元间相互契合,可以实现两个实体的部分契合。

    显然,前者要求在物质和元间的所有层面上全面契合,后者仅仅要求某个层面、某个局部的元间契合。绝对的契合显然是极限状态,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极限,最终受到物质主体差异的限制,比如,此蜡块和彼蜡块虽然都是蜡块,但是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蜡块。

    事实上,所有能够实现的契合,都是离开这个极限边界的部分契合,或者在某种条件下实现的仅仅元间部分的契合。比如,铜印章和蜡模的契合只发生在双方直接接触的界面之上,仅仅是两者的这一小部分元间的契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6 09:20:50
1.2.7  契合与选择

      如果,所有差别者的差别形式都统统一样,一个差别者实现与任意一个其他差别者之间的差别的方式是相同的,与所有差别者实现差别的方式也是相同的,也就无所谓差别形式了。离开了这个极限,当差别形式的差别出现并不断积累时,将面临形形色色的差别者,是差别形式不断增多的复杂环境,要实现契合,就必须首先寻找到契合者,寻找到部分契合的契合点,之后,才可能实现契合。

      一个实体与所有实体处于相互作用之中,这些对象实体和自己的契合程度处在极其契合和极微弱契合这两个极限状态之间。由于相互作用的不均匀性、随机性、过程性,假如一个实体能有机会和所有实体逐一遭遇,就能和所有实体逐一比较,就像王子要让所有的姑娘都试一下那双水晶鞋一样。

      所谓“比较”,是一种特殊的相互作用,比较的结果就是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这种比较就能凸显出双方的差别及其差别形式,从而可能“找到”与自己差别最小的对象。

      我们把所有结果中差别最小的,差别得以最大程度实现的那个对象叫做“理想契合者”。虽然没有达到绝对的无差别,达到绝对的全面契合,但是相对于其他作用者来说,已经是最大程度的对称和互补了。

      不同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不同。相对于模板,和不同实体的作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选择”过程,只有遇到了与自己的元间形式互补程度更高、对称程度更高、差别更小的对象,才能更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差别,才能更大程度上实现双方的契合,所以相互作用过程也是一个选择过程。

      如果,所谓“需求”就是有待实现的差别,那么,寻找、遭遇、选择契合者的过程就是作为需求者实现“需求”的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6 10:17:10
1.2.8  相对互补与多样性

   既然世界的一切都是差别积累的结果,差别的积累所产生的积累者当然不会是无差别的,只能是更加不均匀、不对称的。因而,绝对意义上的对称不可能出现、存在和延续,只能是相对的互补,相对的对称,相对的均匀。对称都是有缺陷的。

   造成对称破缺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1、初始差别的存在和积累;

   2、普遍联系和影响;

   3、作用传递速度的有限性和过程性。

   如,一个凝块和自己的空穴相对分离之后,在双方各自续存期间,各自经历了不同的遭遇,之后,两者再次相逢时,已经不能够再以刚生成、刚分离当初的形式发生湮灭了。两者已经不再可能是绝对互补的了,当两者重新相遇时,差别就不会等于0,而是将两者之间的不相互补的那一部分差值表现出来。差值部分就成为新的实体。

   如,一个凝块与另一个凝块的空穴相遇时,两者之间的差值可能会更大些,两者湮灭后剩余的差值与上面的例子中产生的差值就会有不同的形式和性质,就会有另一种新实体出现。

互补的相对性也成为多样性出现和积累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样性的积累正好与契合性的积累朝着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多样性和相同性的实体都得到了充分的积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8 09:06:40
1.2.9  部分地实现差别

    由于差别形式的不断积累,差别者的样式不断增加,现存的差别者就不再是单一的一种形式的实体,而是各种不同层次、不同样式的丰富多彩的实体集合。契合的形式也从单一的一种形式积累成了无数丰富多彩的样式,彻底实现差别、实现完美契合的情形就成为一种特例,每个积累层次中,契合、实现差别的情形有了越来越大的差别。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宏观尺度的世界里,部分实现差别、部分实现契合,成为主要的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2-18 14:04:21
经济学的议题扯上那么多的宇宙学内容干嘛????? 不是越说越玄乎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