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劳动目标的两重性 最一般的需求,是追求与一个契合者的契合,是消除双方的差别,是实现特定差别形式的倾向、期望、动机,本身就是一个目的性的元间实体。需求者为实现这个特定差别形式的差别所做的一切努力和过程都可以被看作是最为一般意义上的“劳动”。
所谓劳动目标的两重性,从最基本层面看,是需求对象相对于需求者的两重性。
需求者所期望的正是他所欠缺的,就像拼图游戏中短缺的那一块,需要从外在环境中找寻或者制造出来,只有得到了这块短缺的拼图碎片,需求才能实现。这块短缺的拼图碎片就是所谓的劳动目标。显然,所追寻或者所试图制造的“拼图碎片”,首先应当是整个拼图中已经被指定了材料质地的物质实体,其次,这片“物质碎片”的形状应当正好是与整个拼图所欠缺的那部分图形相契合。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被满足,才能达到实现需求的目的。也就是说,劳动目标只能是一个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实体,具有物质要素和元间要素这样双重的意义。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原则是一个普遍势态和规则,但是当生物进化的步伐跨越了元间转移的门槛之后,出现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通过生命实体的感觉器官和记忆器官,对象的元间内容被从其原先所直接依附的具体物质中分离了出来,转移到了以大脑神经系统为载体的另一种媒体之中,元间实体达到了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关系的极限位置,元间实现了抽象。在这场伟大革命导致的无数辉煌成果之中,最耀眼的恐怕就是抽象的元间实体也逐渐被发展成为了需求的目标。
如果把一般需求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觉的线索作为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来看待,会发现,作为需求目标的内容,在经历了从纯粹物质和纯粹元间的直接统一发展到了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阶段之后,又出现了以相对纯粹的元间实体为目标的纯粹元间需求,这几个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交织在一起的多维度的过程。
我们世界中的所有成员都不同程度地处于那三个存在状态之中,因此而各自不同程度地具有这样三个层面的需求。就目前的人类知识而言,还只有我们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同时处于自在、自为、自觉这样三维的生存状态中,只有人类才真正同时拥有这三种需求目标。
由于更基础层次、更一般需求既极端接近纯粹差别和纯粹差别者的状态远离我们的直观体验,通常,这是一个被忽略的领域,也许,将来有一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的进步,量子世界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时,这个状态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物质与元间关系的极限状态也成为我们的生活领域。
事实上,目前,我们更可能、更多地关注的是远离上述极限的生存状态,实际面临着物质和元间这样双重的需求目标,由此,导致了实现需求的劳动目标的两重性。
所有的物质需求对象和目标都必须是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具体物质。劳动行为产生的后果,只不过是把一种物质形式变换成另一种物质形式,任何物质需求总是与特定的物质形式联系在一起,总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实体。物质作为需求目标是不可抽象的,所以,并不存在纯粹的、抽象的、绝对的物质需求,所以,通常所谓的“物质需求”不过是对作为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体的需求对象的简称,是对更倾向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对象的一种简述。
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需求与相对抽象的元间需求这样两类目标实体并不总是完全分离着的两种相互独立的对象,由于元间需求作为目标实体常常起源于对某些具体的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需求目标的实现,所以,一开始就依附于某个具体的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实体,只能以这个具体的物质实体作为载体,也就是说,这个物质实体除了原有的元间形式或元间实体之外,又被附加了新的元间实体,成了双重的元间实体。例如,酋长脖子上的那串用猛兽牙齿制成的项链,就这种物质实体本身的元间形式来说是一回事,就这个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实体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意义来说又是另一回事,这个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又被添加了新一层次的元间实体。
随着自觉需求的扩展,越来越多的物质实体被赋予了新的元间性质,由于新的元间实体与原来的物质实体本身具有的元间形式交织在了一起,所以,我们面临着的需求对象越来越多地具有了这种两重性。
总之,我们的劳动目标具有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对象和相对纯粹元间的对象这样的两重性。有时,这两种劳动对象是分离着的两个实体,有时,这两种劳动对象重叠在一起,成为具有双重性质的需求或劳动目标。
劳动目标在其付诸实现之前,都可看作是一个目标性的元间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