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目标性元间实体的生成和发育 1. 初始的元间需求形式
生命实体存在的基本意义是作为元间自我的实体本身。例如,以DNA之类的物质为依托而实际生存着的元间实体,是这个实体自为的元间自我,它的物质自我本质上是实现其元间自我的工具和手段,因此,延续DNA的存在是它的基本需求。由于生命实体大多选择了用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现状、不断变换、更新自己的物质载体、尽可能多地复制元间自我的方式实现自己元间需求,所以,生存、繁殖和复制成为实现生命延续的最重要途径,生存和繁殖成为生命实体的基本需求。
DNA本身就是作为比较标准模板,从这个标准出发,寻找、收集、改造、制造相应的物质素材,将其同化成为与自己相同的元间形式,生产出与自身完全相同的物质和元间的实体,实现标准模板自身的续存和繁殖。
从这个角度看,作为比较标准的元间实体,作为最基本的需求,其内容就是这个元间实体自身,也是所有生命的需求形式来源和生成过程的起点。
正是通过自我的复制,自我开始有能力自己制造自己,自在的“自我”也因此成了自为的自我,自在的物质才实现了向自为的自我的过渡。在从自在向自为过渡的转折点上,自我努力从自然的环境中分离出来,努力划出自我与自然的界限,用自身作为与自然势态区别的标志。最初的需求就是与自然的区别本身以及这种区别的具体形式,进而,就是努力实现、保持和扩大这种区别。
2. 对于需求形式的自我意识
生命从自在向自为、自觉的发育,实际上是需求的主要内容从生存本身向生存手段和生存方式的过渡和积累,生存的手段和方式逐渐反过来成为生存本身。这样,需求就必须通过实现需求的设施和工具来间接完成,无数的中间过程和状态,以及实现这些中间需求的组织和器官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由于对象本身、自然界本身的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性,执行生存任务的中间环节也相应地分化成了物质与元间两种类型,分成了专门或主要处理物质要素的器官和专门处理元间要素的器官,通常,专门处理元间因素的生物器官被称为“神经系统”。
生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DNA之类的物质与元间直接对立统一的实体的基础上发展、积累生成了DNA和DNA指导之下的物质实体的对立统一体,也就是我们曾经讨论过的物质自我和元间自我的对立统一体;在此基础上,又积累、分化、生成了专门处理物质因素的器官的体系和专门处理元间因素的体系,发达的生命体是这两种体系的对立统一体。
专门处理元间因素的器官和体系可简称为“元间体系”,相应地,也可将所有的专门主要处理物质因素的器官和体系称之为“物质体系”。当然,这只是一种极端简化的表述,事实上,这两种体系是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
处于自为的阶段的元间体系有两个工作方向:
一是向外的,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与外在世界发生间接作用,尽量在物质实体与外在世界发生实质性的、物质的直接作用之前就提前获得对方的元间,根据这些提前获取到的信息,与自己的需求标准进行比较,做出决策,驱动物质体系的执行机构,提前产生实际的反应行为,具体实现需求和目标;
一是向内的,利用内感官系统获取物质体系各部分的工作状态,与先天设定的目标值进行比较,调节、管理和控制自身的整个物质体系协调工作。
后者的不断积累使得处于自在自为阶段的生命体又逐渐发育出一个更重要的、新的工作方向,这就是指向这个生命体的元间体系自身,以元间体系本身作为工作对象。可以把这种工作能力称为“自觉能力”。也就是说,进化到自觉阶段的生命体除了上述两个工作方向之外,还具有自我意识的能力,还具有生成新的目标元间和调整、实现这个元间目标的能力。
维持内在稳定的需要本身成为了基础性、标准性的元间实体;同样,实现对外在环境中各种对象的行为,通过自己的行为实现自己的需求也成为这样一个基础性、标准性的目标。这些都要首先基于元间体系自己,不管来源如何,总是要表现为一个被存储在元间体系中的元间实体。元间体系对于自己的认识和自觉就包括了对于这种作为基础比较标准的元间实体的认识、选择和调整。
这种认识,是站在一个元间实体的立场上观察、分析、理解、修饰另一个元间实体,自己把自己的一个元间实体作为认识的主体,把另一个元间实体作为对象,并且还要在这些经验实体中不断转换立场,通过元间实体之间的比较,发现、凸现差别和差别形式,从而实现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进而,对这个元间实体进行操作。
一旦我们把自己已有的比较标准当成了对象,就是对于自己需求及其具体形式的反思和自觉。就是说,我们知道了自己需要什么,知道了自己所需要的对象的具体形式和内容。
3. 目标性元间实体的解构
自我意识的产生是一个过程,对于需求的认识,对于自己需求形式的自我意识也是一个发育进化的过程。
自为的需求产生于对生存经验的直接记忆,有通过遗传途径获得的先天经验实体,也有后天从对外在势态的成功或失败的契合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实体这样两种类型。
开始,这两种元间实体还不一定就是自我意识的对象,自我也许还“不知道”这个经验实体。当再次或反复与相同的外在对象遭遇时,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对象的元间直接与这些先天的、后天的经验发生关系,不在仅仅凭借先天的本能,做出反应,还要用后天积累起来的经验实体中的具体元间形式作为标准,对外在势态的对象做出反应。
经验库中的元间实体积累较多时,面临究竟选用哪一个元间实体作为标准时,会犹豫不决,犹豫的过程就是思考和选择的过程。思考,就是将两个、多个可以作为基础性标准性的经验实体相互比较和评估的过程。首先,将这些元间实体相互比较、判断、选择,分别推演出可能产生的结局,之后,再将推演出的结果与作为最终目标的比较标准以及与外在对象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的结果再次调整和更换作为标准的元间实体。这样反复多次,最终才能形成实际的反应行为。
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经验实体都是具体的元间实体,在这些具体的经验实体相互比较的过程中,按照我们前面假设的冯·诺依曼模型,可以对这些具体的元间实体进行分析、解构的操作,可以产生出抽象的、被分解了的元间实体。由于被分解的对象是对于作为比较标准的元间实体的分析和归纳,所以,获得的抽象元间实体中就含有一般性的、作为比较标准的、作为需求的元间实体,或者说是抽象的需求。通过自我意识的思考,我们能够产生一般的、抽象的需求概念,产生抽象的关于需求的元间实体。
实际上,通过思维对作为比较标准的经验实体所进行的解构和抽象,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对这些经验实体本身形成过程的追溯和反演,可能回溯到了生命进化、积累、生成这些经验实体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元间实体。自觉的生命体所具有的作为比较标准的元间实体以及所具有的需求指向,都是在进化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是一个个具体元间实体的积累过程,只不过由于进化过程是一个发散的、分叉的树形结构,靠近根部的具体元间相对于更接近梢部的元间来说,更具一般性。一直可以追溯到它们都还直接重叠着,都还处于尚未分化开来的抽象状态。
自然的发育本身是一个从具体到具体的过程,只有相对我们这个阶段的不同层次的势态来说才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自我意识对这些元间实体分析、解构的过程正好相反,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反演,又将其追溯、还原为一系列抽象元间实体的过程。
这个追溯过程贯穿着整个人类的意识发展史,直到如今,这个任务还在进行。而且,不同时期、不同主体的回溯都不一定能精确地与实际进化过程重叠、符合,只能达到具有某种程度的重叠和符合。
4.作为比较基准的元间实体
生命实体也都是处在“接触 ——比较和判断 —— 反应与改变”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者,都处在从自在到自为再到自觉的进化过程中。仅就“比较和判断”环节来看,尽管不同进化水平的生命实体有不同的特点,但是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必定要有比较的对象,还要有一个作为基础参照者的另一个元间实体作为比较者。
所谓比较,是两个元间实体之间进行的“减法操作”,将其中一个作为减数,另一个作为被减数,这其中被当作减数的元间实体就是所谓的“比较基准”。
如果一个生命实体对自己作为比较基准的元间实体本身有自觉能力,自己知道用什么元间实体作为比较基准,这种思考就是目的性的,就是自觉的。这个被作为比较基准的元间实体就是这个思维主体当前的目的所在,就是这个生命主体当前的直接需求。
既然元间需求有两重性,实现的过程也就有两种极端的途径:
一是需要用外在的物质实体具体实现的元间实体。
比如,我想吃一块童年记忆中的芝麻饼。关于芝麻饼的元间实体事先作为需求对象出现在脑海里,支配身体各个反应、执行机构为之工作,直到从各种感官系统得来的信息中出现了与作为比较基准的元间实体相同的外在元间实体,证实自己已经实际吃到了理想中的芝麻饼,两个元间实体相减的结果为0,自己的需求可以算是彻底实现。
一是不需要用外在的物质实体实际实现的元间实体。
比如,我在回味、比较自己曾经吃过的几家小店的芝麻饼,那家的更好吃一些。这时,作为比较基准的元间实体和作为比较对象的一系列元间实体,就是经验体系中所有关于芝麻饼的记忆,这些元间实体都来自于原先已经存贮的元间实体,来自于自我的经验体系,是经验体系中的元间实体相互之间的回忆、检索和比较,每一个记忆中的“滋味”都在轮流充当减数或被减数。
这两种过程的差别在于,一种是把从外在对象、从具体的物质实体下载、分离、转移获得的元间实体作为“被减数”,需求的实现,有赖于对象物质实体和元间实体的实际获得;另一种被作为被减数的比较对象则是从已经被记忆了的、内在化了的经验体系中的元间实体进行检索获得或组合生成的,这种比较仅仅通过内感官的内在体验就可以实现。
其实,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形,实际生活中,各种具体的需求实现都处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或多或少地具有这两个极端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