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4 元间需求对象的生成 生物的元间处理能力是从生存的竞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始,元间抽象能力仅仅作为生命生存的手段,是实现其他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和环境需求的工具。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作为具体需求主体的个体都是一个有限的实体,其对于外在物质数量和物质的元间样式种类的需求,其所能实际消费掉的物质数量和与之相伴随的元间实体的种类或量都是一个有限值,至少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数量、品种相适应的具体的量值。因此,相对来说,实现元间抽象处理所直接面对的物质素材、能量也是一个有限值,而且是一个很小的值。
用于当前维持生命生存的物质需求和环境需求的对策是两个有限值,由于外在环境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储备更多的应变措施和能力,才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生命体的适应能力通常是冗余的。这些冗余的能力和机构经常处在闲置状态。思维的能力往往超过某事某处所需要的处理能力,我们准备的诸多预案和对策中只有一小部分被采用,绝大多数都被放弃了。也正是由于这种闲置,使得相对过剩的元间能力自己产生出更多的元间需求和实现这些需求成为可能。
元间组合能力的冗余可以形成新的需求对象。比如,一个异想天开的冲动和幻想,这些需求对象的实现也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物质素材作为载体和途径,要实现这个新的需求,就要将原先的物质需求对象中的一部分物质赋予新的内涵。
因此,物质载体具有的两重性开始发生分离,需求两重性也开始分离,需求主体的注意力也相应地出现了外在和内在两个方向的分化:
外在方向上,出现了更倾向于实现物质需求的物质载体和更倾向于实现元间需求的物质载体这样两个方向的需求指向;
内在方向上,出现了更倾向于实现物质需求的目的及其对策和更倾向于实现元间需求的目的及其对策的分化。
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都表现出物质需求与元间需求的相对分离,需求和需求对象之间的间接性越来越大,最终被分离成两种性质的元间实体。
人们可以产生和提出无数种新的物质样式的需求;每一层次物质需求对象中蕴含着的每一个元间实体都可能被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
而随着思维能力的生成、发育、壮大,元间需求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获得了充分的解放。
如,为协调相互之间关系所形成的风俗、伦理、道德、风尚这些最初还作为种群生存方式的元间实体,其本身也被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脑神经系统强大的元间组合能力可以产生出无数新的元间形式,其中有许多形式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目标;人们为实现各种需求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器具和方法,这些器具和方法本身也发展成为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人们掌握了生成新物种的原理和技术,创造出了新的物种,这些物种中完全可能出现比人类更具元间处理能力的新物种,这些物种可能会生成他们自己的元间需求对象。总之,几乎所有的元间实体都有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所有的元间需求对象都可能成为更多元间实体和物质实体产生的原因。
元间实体之所以能够爆炸性地产生出来,关键在于抽象元间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物质唯一性的限制,将其对于物质资源的依赖减少到了极限。
不过,由于我们人类是同时生活在三个维度中的生物,抽象元间需求的革命不可能立即改变我们的这种处境。生物性生存、动物性生存、社会性生存的三重压力始终笼罩着我们。这三种生存状态的时间、空间的尺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们不可能很快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例如,对于美食的追求和对于苗条形体的追求常常会发生冲突,对这两种需求对象的追求又会与对健康的追求发生冲突;人的生物性进化速度远远小于心理需求发育的速度;虽然许多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远远超出自己实际可能消耗的物质数量之外的物质财富,企图通过占有大量物质产品的途径占有更多的元间需求品,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在他们所实际占有的过剩物质产品中,所携带的元间成分反而越来越少,物质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也越来越小,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随着人们对于这种状态的自觉程度的提高,试图通过占有更多物质载体实现元间需求的意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逐渐变得索然无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