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13-6-19 11:00:29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3-6-19 08:34
感谢先生的询问!
        这是些好问题。
        需求是积累形成,是长期进化演变的产物,在不同阶 ...
太艰深了,我的知识储备不够,不敢再讨论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9 12:30:30
我要收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9 19:45: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19 23:00:14
经济学中的需求就是一种假设,而且这种假设从目前看,符合人的行为。以这个假设为出发点,经济学被建立起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06:58: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08:23:44
3.2.4  具体需求对象的两重性

    我们不可能将纯粹的物质作为需求对象,所以,通常所说的物质需求也都只能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即便是物质需求,也同样还是面临另一层次的两重性问题。

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由于著名的恩格尔系数至今仍然被用来作为衡量生活水平的尺度,不妨可以再次引用曾经被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引用过的恩格尔在1857年对萨克森的中等阶级、下层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消费所作的一张调查表[1]



                                       

从表中可见:

    1、这些需求以及这些需求的重要性顺序是那个时期、那个地方大多数人们的一般需求或一般劳动目标。

    2、三类家庭用于食物的支出的金额分别是27.9-37.2英镑; 49.5-66英镑;75-110英镑。差距大体在2-4倍之间,在自己收入综合中所占比例的差距却只有1-12%,这表明,生活水平的差距除了吃多少食物之外,还在于吃的是什么样的食物。

    我们知道一个常识:

    一个人一天所能摄入的营养量是一个有限值,超过这个限度之后的食物花费就只能用在食物样式和品质的差别之上。所以,食物消费的差距不能仅用食物的数量表示,达到基本尺度之后,食物开销的差距实际上已经转换为食物类别和品质的差别了。

食物的营养性与食物的舒适性、文化性之间的区别,已经是物质的元间与元间的物质之间的区别了。

    事实上,任何需求品都具有物质和元间这样的两重性,都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都是具有特定结构方式的物质对象或者是以特定物质载体实现的元间实体。恩格尔的这张表里,所有需求项目都存在这样的双重意义。所有需求、所有具体的劳动目标都处于这两个极限端点之间的某个具体位置。



[1] 引自 马歇尔著 ,陈瑞华译 ,《经济学原理》, 陕西人民出版社 , 2006年5月版 ,第140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09:21:37
从哲学角度来谈论需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09:46:47
好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11:54:37
能从论坛学到什么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18:43:51
"需求"? 請問這裡的英文會選用哪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0 21:28:58
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哪个先于哪个存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1 08:34:26
3.2.5  两种必要劳动

    由于人是同时具有自在、自为、自觉三种性质需求的主体,对每个人每种条件来说,这三种需求并不均衡,每个个体不同条件下所希望实现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别,实现需求的能力和效果存在更大的差别。但是,自在、自为、自觉这三种性质的需求,后者总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不能脱离前者独立存在。这样,前者的性质就制约、影响甚至决定着后者的发展,后者被限定在一个有限的方向和范围之内。比如,人虽然可以享用许多高尚的精神产品,想穿漂亮衣服,向往精美的食品,但首先要实现最低限度的生存,先要活着。一个人可以尝试吃下任何稀奇古怪的食物,比如黄金、钻石之类贵重物品,但前提是,这必须能被肠胃所接受。因此,至少可以把人的需求分析为两部分:生物学生存意义上的需求;作为一个与时代相适应的人的标准所规定了的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需求。后者从前者中分化、发育形成,成为两种不同进化尺度的需求,两者虽然相互交叉,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比值和意义,但无法最终相互通约和替代,始终无法用同一种尺度进行度量。

    譬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支点和分析方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力也是社会产品,也是商品,上述原则也适用于劳动力,也可以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标定劳动力的价值。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像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这种特殊商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所决定,……一个活着的人要维持他自己,就需要一定量生活资料。所以,生产劳动力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生产这种生活资料所必要的劳动时间”[2]

    一个人只有生活着才可能成为劳动力。但是,这其中“生活”的含义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的复杂概念。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变化很快的参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阶层之间,变化的幅度极大。对于一个人来说,用怎样的方式劳动多长时间才能满足自己最低限度的生活所需,才能够实现自己的劳动力再生产,主要取决于需求内容和劳动生产效率这两个因素,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这两个因素各自都有很大不同。

    既然前面已经粗略地把需求的内容分成了生物学意义的和社会学、心理学意义的这样两个相互不能替代的种类。那么,就可以沿着这条缝隙深入下去。

    先来看从生物学角度维持个体基本生存和延续所必须付出的劳动时间。



[1]  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 1953年版 第10页。


[2]  马克思:《资本论》,郭大力、王亚南译,人民出版社, 1953年版 第161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1 08:38:58
红蓝色的虎 发表于 2013-6-20 18:43
"需求"? 請問這裡的英文會選用哪個?
真不好意思,我不大懂英文。您觉得该用哪个就用哪个好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1 14:33:42
leeandjack 发表于 2013-6-20 21:28
心理需求和物质需求哪个先于哪个存在?
需求是一个长期进化的产物和过程,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两种需求的先后和重要性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1 21:46:43
深圳郭绍华 发表于 2013-6-21 08:34
3.2.5  两种必要劳动    由于人是同时具有自在、自为、自觉三种性质需求的主体,对每个人每种条件来说,这三 ...
完全抛开供需关系去谈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必须承认的是劳动是有差异的,不同人的劳动价值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2 08:13:07
zhangyu03 发表于 2013-6-21 21:46
完全抛开供需关系去谈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必须承认的是劳动是有差异的,不同人的劳 ...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4 08:25:25
3.2.6  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两个极端的情形:

    1、假定,在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里,用于食物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最多是整个白天,约10小时。

    2、在现代化社会里,某发达国家曾以3%的劳动人口生产了全国人口所需120%的粮食。当然,这种说法省略了分工因素,实际上,其他行业也都不同程度地为粮食生产做出贡献。加上这部分劳动,可以粗略地将用于粮食生产的社会劳动估算为全部社会劳动的10%。相当于每一个劳动者全部工作时间的10%直接用于自己和家人的粮食生产。按每日八小时工作制计算,平均每个工作日只有48分钟用于最低限度粮食需求的生产。再减去每年125天假日和退休后的越来越长的养老时间,实际每天所需的用于最低限度食品需求的必要劳动时间也不会超过30分钟。也就是说,全社会每个人在劳动年龄阶段里,每天最多直接劳动30分钟就可以生产出当天全家人生理学意义的“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粮食。这个推论并不精准,因为间接劳动还在不断缩短,随着技术进步,这个数字在不断减少。例如,许多国家都减少了法定工作时间。

    可以把曾经发生的过的所有社会形态都放在上述这两种极端情形之间,看成是从前者向后者过渡的某个阶段性的状态,看成是最低限度必要劳动时间逐步减少的过程,比如说,从10小时向8小时、6小时、0.5小时 的过渡。

    这个推论还可以进一步解读:

    1、由于所谓“劳动力再生产”的含义在逐步扩展,除了劳动者自身当前劳动能力的恢复,还包含了子女、配偶的教育、生活,还应包含诸如看病、养老、意外事件……所需。

    2、虽然生物、生理性需求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其发展速度缓慢,远远落后于社会其他内容的发展水平;

    3、相对来说,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需求是有限需求;

    4、长远看,这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对于全部劳动时间,可能缩短到微不足道的程度。

    5、因此,在这种条件下,对于食品和其他基本生活资料的“按需分配”不仅可能,而且可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4 21:21:17
不是自己研究领域,随便说几句,不到之处,请见谅!
(1)研究需求的极限,为什么非要用马理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呢?这一段完全就可以一带而过,比如,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用于生产生物、生理意义上需求物质的时间大大减少。再列点数据说明一下就好了。这跟“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压根没什么关系,马引入该概念,主要是想为剩余价值理论服务。
(2)“虽然生物、生理性需求本身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是,其发展速度缓慢,远远落后于社会其他内容的发展水平”。这个结论给的非常突兀,如何能够证明你这个结论,至少要摆事实或讲道理。
(3)既然生物、生理需求所需的时间越来越少,那么人类其他的时间在干什么,都是在享受吗?我看不是。你可以从全世界各国规定的法定工作时间来看看,跟你所谓这个满足生物、生理物质需求生产时间做个比照,至少目前看,法定工作时间可能会超过你所所列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其实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可以研究的,为什么每个人用于工作的时间不同?比如,工厂的一线员工工作时间可能要比法定工作时间更长。
(4)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满足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不成问题,在基本生活资料上“按需分配”成为可能,但现实中为什么做不到?这可能涉及到社会效率的问题,按需分配了,会不会使得社会养太多的懒汉而产生新的制度不公?
(5)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之间会不会相互转化,或存在互补关系?比如,做爱是精神需求,但是出于预防艾滋和节育的需要,可能需要避孕套或者避孕药物。再比如享受互联网的服务是精神需求,但除了需要交纳运营商的网络服务费外,还需要配备计算机或手机终端等终端设备。还有当网络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一些人上网成瘾,他可以少吃点东西,都不能不上网,甚至因为无法上网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这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边界在哪里。
呵呵,比较业余,让您见笑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4 21:24:29
回帖还要审核,^_^!
附件列表
未标题-1.jpg

原图尺寸 97.14 KB

未标题-1.jpg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5 08:24:58
3.2.7  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既然所有劳动力每日只需劳动0.5小时就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生存,为什么还要工作8个小时呢?
     在这个例子里,0.5小时的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只能满足最低限度的、基本的生存所需,仅仅可以实现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或者说只能解决温饱问题,仅仅可以实现动物性的需求,实现自在和自为的需求。在其余的时间里,我们还要生产出这个时代生活方式所需要的其他必需品,生产出这个时代的社会条件下平均生活水平的生存所需,还要实现我们的自觉需求中新生成的另一些需求,特别是要创造和维持只劳动0.5小时就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生存的社会生产能力。这段工作时间的任务是实现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需求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及剩余劳动时间。
    《红楼梦》里的妙玉请人喝茶,说,这第一杯是品尝,第二杯是解渴,第三杯便是饮驴了。如果对于一个沙漠中的行者来说,就要倒过来说了。同样的茶会有不同的价值,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意味着同一物质载体除了它的物质属性之外还具有不同的元间属性,对于元间属性的价值,常常取决于我们的理解。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不同的元间需求。我们很多的时间被用来设计、制造、交换、理解、消费这些元间产品,实现我们的元间需求,实现这些常常以及微量物质产品作为载体的元间需求。
    显然,应当从全部劳动时间里区别出哪些是生物学、生理学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哪些是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必要劳动时间,之后才是剩余劳动时间。同样,剩余劳动的目标和产品也应区别为这两种性质。
    社会学、心理学意义上的必要需求主要是通过物质要素体现的元间需求。对于元间需求,我们的研究还有待展开,这里可先大致做出如下两点推论:
    1、元间需求主要对应于人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由于人的元间组合能力非常强大,几乎可能产生无限多的元间实体,每个元间实体都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需求,所以,人所能够生成的元间需求目标就会具有无限多的样式和种类,因此,元间需求的种类和样式的数量将远远超过天然的物质资源中所拥有的种类和数量,也远远超过人类社会通过劳动所能够创造出的物质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元间需求相对于有限的物质需求来说,相对于以物质要素作为实现形式的物质需求来说内容无限大、无限多。
    2、同一种族、区域、历史时期的人处于相似的环境势态中,有共同的生存条件,可能产生共同的元间需求。但是,由于每个个体的人,每个作为主体的人都能产生几乎无限多种形式的异样的元间实体,个体之间拥有的共同元间实体只是全部可能的元间需求目标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元间实体仅仅属于每个个体自己。如果试图通过社会劳动生产出这所有的、无限种类的元间实体,满足所有的元间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按需分配不切实际。这是“按需分配”理想的一个不可逾越的极限。
    既然元间需求的极限是无穷大、无穷远,那么,用有限的方式就不可能实现这无限的需求,因此,元间需求的实现是一个独特的论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5 12:21:38
元间需求太复杂,O(∩_∩)O哈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6 00:20:57
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6 08:15:18

第四章   元间需求的实现




4.1 元间需求的发生与积累


4.1.1  作为生命本性的元间需求

    在我们这个星球的这段天文周期里,生命以DNA为典型形式,以DNA作为生命体的最基本存在形式。除了靠自身的相对牢度维持自己的相对存在之外,复制和繁衍是维持生命存在的主要途径。就是获取物质对象,以自己的元间形式作为模板,同化环境中的其他物质,改造这些物质对象,输出自己的元间,将其组织成为自己的模样,将自己的元间形式不断地从原有的物质载体上转移出去,转移到另外的、更多的其他物质载体之上,从而克服了物质载体本身牢度和境遇的限制。于此同时,不断刷新自己,改造自己,使自己从自在的存在者进化成为了自为的生存者,获得了更多更长久的生存机会。

    其中,获取物质要素是一个选择性的行为,不是获取任意的物质对象,而是需要得到具有特定结构、特定元间形式的物质对象,这样,DNA的需求就具有了两重性,物质素材以及这个物质素材所具有的元间形式和性质。

    因此,从生命作为生命的第一时刻开始,就将元间对象作为追求目标,对于元间需求品的追求是生命的基本性质之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7 00:15:29
赞一个,,,谢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7 07:44:56
4.1.2  蕴含在物质需求品中的元间需求品

      生命刚刚出现时,地球上的物质是由100多种基础元素相对简单组合而成,物质的种类还较少,相对来说,物质的量绝对大于物质种类的数量,或者说,物质的量绝对大于元间的量。生命的出现,成为了更多新的物质种类生成的机制和动力。
      在元间种类相对固定、相对较少的条件下,元间的变化程度也较低,相对于显著的物质需求来说,自为阶段的生命其元间需求并不突出,更显著的是以对于物质素材需求为主的局面。元间需求被掩盖,元间需求被蕴含在了更为突出的物质载体中。例如,可以将猪、马、牛、羊…… 归类于食草动物,尽管“草”也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我们更习惯把它当作一种物质来对待,更关心的是草的数量,较少注意草的种类差别和特点,撇开了草与草之间更多的元间差别。事实上,所有具体的物质需求,都是针对具有特定元间形式的物质对象的需求,而不是对纯粹物质的需求,需求品必须具备需求者所要求的特定的元间形式,这样,需求就具有物质和元间这样两个取向和内容,由于两者的不可分离性,元间需求必须通过物质载体才能实现,由于元间需求品只能寓于物质需求品之中,元间需求很容易被物质需求所掩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7 12:14:25
搞不懂元间的意思,不敢置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6-28 08:32:19
4.1.3  开始分离的元间需求

    生命进化出了感觉器官,通过感觉器官和记忆器官实现了对于物质与元间对立统一的对象的元间抽象、分离和保存,原先蕴含在物质实体中的对象元间开始有条件成为了相对独立于对象的元间实体。

    但这时,摄入元间的行为还是生存的手段,还只是维持生命的过程和工具。只有通过元间的指引,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以物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需求,元间需求依然处于仆从的地位。虽然此刻元间需求本身还不是直接的目的,但是已经具备了相对独立发展进化的条件,出现了发展成为纯粹元间需求的开端和起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1 08:33:19
4.1.4  元间需求对象的生成

    生物的元间处理能力是从生存的竞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开始,元间抽象能力仅仅作为生命生存的手段,是实现其他需求特别是物质需求和环境需求的工具。

    由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个体,每一个作为具体需求主体的个体都是一个有限的实体,其对于外在物质数量和物质的元间样式种类的需求,其所能实际消费掉的物质数量和与之相伴随的元间实体的种类或量都是一个有限值,至少是一个与周围环境所能够提供的数量、品种相适应的具体的量值。因此,相对来说,实现元间抽象处理所直接面对的物质素材、能量也是一个有限值,而且是一个很小的值。

    用于当前维持生命生存的物质需求和环境需求的对策是两个有限值,由于外在环境变化的可能性较大,仅仅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储备更多的应变措施和能力,才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生命体的适应能力通常是冗余的。这些冗余的能力和机构经常处在闲置状态。思维的能力往往超过某事某处所需要的处理能力,我们准备的诸多预案和对策中只有一小部分被采用,绝大多数都被放弃了。也正是由于这种闲置,使得相对过剩的元间能力自己产生出更多的元间需求和实现这些需求成为可能。

    元间组合能力的冗余可以形成新的需求对象。比如,一个异想天开的冲动和幻想,这些需求对象的实现也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物质素材作为载体和途径,要实现这个新的需求,就要将原先的物质需求对象中的一部分物质赋予新的内涵。

    因此,物质载体具有的两重性开始发生分离,需求两重性也开始分离,需求主体的注意力也相应地出现了外在和内在两个方向的分化:

    外在方向上,出现了更倾向于实现物质需求的物质载体和更倾向于实现元间需求的物质载体这样两个方向的需求指向;

    内在方向上,出现了更倾向于实现物质需求的目的及其对策和更倾向于实现元间需求的目的及其对策的分化。

    内在的和外在的两个方面都表现出物质需求与元间需求的相对分离,需求和需求对象之间的间接性越来越大,最终被分离成两种性质的元间实体。

    人们可以产生和提出无数种新的物质样式的需求;每一层次物质需求对象中蕴含着的每一个元间实体都可能被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

    而随着思维能力的生成、发育、壮大,元间需求发生了本质的改变,获得了充分的解放。

如,为协调相互之间关系所形成的风俗、伦理、道德、风尚这些最初还作为种群生存方式的元间实体,其本身也被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脑神经系统强大的元间组合能力可以产生出无数新的元间形式,其中有许多形式成为人们新的追求目标;人们为实现各种需求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器具和方法,这些器具和方法本身也发展成为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人们掌握了生成新物种的原理和技术,创造出了新的物种,这些物种中完全可能出现比人类更具元间处理能力的新物种,这些物种可能会生成他们自己的元间需求对象。总之,几乎所有的元间实体都有可能成为相对独立的元间需求对象,所有的元间需求对象都可能成为更多元间实体和物质实体产生的原因。

    元间实体之所以能够爆炸性地产生出来,关键在于抽象元间某种程度上脱离了物质唯一性的限制,将其对于物质资源的依赖减少到了极限。

    不过,由于我们人类是同时生活在三个维度中的生物,抽象元间需求的革命不可能立即改变我们的这种处境。生物性生存、动物性生存、社会性生存的三重压力始终笼罩着我们。这三种生存状态的时间、空间的尺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人们不可能很快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例如,对于美食的追求和对于苗条形体的追求常常会发生冲突,对这两种需求对象的追求又会与对健康的追求发生冲突;人的生物性进化速度远远小于心理需求发育的速度;虽然许多人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远远超出自己实际可能消耗的物质数量之外的物质财富,企图通过占有大量物质产品的途径占有更多的元间需求品,可惜,往往事与愿违,在他们所实际占有的过剩物质产品中,所携带的元间成分反而越来越少,物质对象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也越来越小,有时甚至是灾难性的。随着人们对于这种状态的自觉程度的提高,试图通过占有更多物质载体实现元间需求的意义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逐渐变得索然无味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08:49:54
4.1.5  萌芽中的纯粹元间需求

    如果一种需求只有通过唯一的一种需求品才能满足,那么,需求主体对于需求对象的元间形式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有两种以上的需求品都可以满足同一种需求,那么,需求主体就必须在这些需求品中进行挑选。所谓挑选,就是比较这些需求对象的元间形式,发现它们之间的形式差或元间差,根据元间差的形式再决定选择具有哪一个元间形式的对象来实现自己的需求。

    被选择的元间形式将成为需求主体经验的一部分,通过先天或后天的方式被需求主体所记忆,被用遗传机制或脑神经方式或文化体系所记忆,成为需求主体性质和性格、偏好的组成部分。

这些关于需求对象的元间以及元间差,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元间形式,成为需求主体选择需求对象的标准模版。例如,关于美和丑的判断标准;关于成功和失败的判断标准积累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内在模式,当感觉器官采集到的元间形式与这些被事先记忆了的内在模式发生契合时产生的快感信号……等等。

    作为比较标准的元间形式以及类似的元间实体,产生于对于多样化物质需求品元间形式的选择。最初这些作为比较标准模板的元间形式也是实现主要需求对象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如果用于完成比较需求对象的元间形式的时间足够长,这个比较过程本身就开始成为相对独立的一个新层次的过程性实体,比较的结果就成为这个相对独立实体本身所要追求的目标。也就是说,元间目标、纯粹的元间目标也开始成为了相对独立的需求对象,元间需求、接近纯粹的元间需求开始萌芽。

一位主妇很耐心地在一堆番茄里挑三拣四,剔除掉那些残缺霉变者之外,还希望找出更漂亮、更“顺眼”的来,而身旁的小贩就竭力为番茄的相貌进行辩护,坚称番茄的形象瑕疵绝不影响食用。显然,番茄是否“漂亮、顺眼”并不属于从食用角度出发的判断,而是从美观角度出发的判断,是需求主体内在的关于形象判断的偏好和习惯对于行为的影响,也许这个判断并不刻意。从这个判断出发所决定的需求对象就已经是纯粹元间需求对象了。

    每一个需求对象都是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作为物质对象,其意义在于它是具有特定元间性质的物质。如果这个元间性质无可选择,它的物质意义就大于元间意义。如果有两种以上可供选择的余地,元间意义就开始凸现,元间特性之间的差异成为新的选择对象,随着可供选择的对象元间形式种类的增加,这些对象的物质意义开始逐渐让位于元间意义。

这也意味着:元间需求产生的条件是能够满足需求的物质对象的数量、种类已经相对充裕,至少已经实现了最低限度的满足。只有如此,才可能凸现元间差,才可能凸现元间差的相对稳定形式。否则,元间差将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因素。

    这样,原先仅仅用来满足较为单纯物质需求的对象,越来越多开始显现出自己的双重性质,而且,这两种性质之间的差别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7-2 09:21:5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