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话题讨论的前提:西部某省属重点大学,非211高校,也非财经大学。该校自己有副教授评审权。请不要与东部和中部比,不要与名校比。缺乏比较的前提。谢谢!
该校正常评副教授的条件
1.资格条件:如是博士,需要得讲师3年;如是硕士,需要得讲师4年;
2.论文条件:发5篇论文,须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其中两篇核心期刊(
只需北图版核心,不需要CSSCI);
3.项目条件:至少主持并完成1像厅级课题。
4.课时条件:每年完成基本课时144节。
该校规定的破格评副教授
1.资格条件:如是博士,需要得讲师2年;如是硕士,需要得讲师3年——也就是可以提前1年;
2.论文条件:在5篇论文(含两篇核心期刊,只需北图版核心,不需要CSSCI)的基础上,再加3篇论文——也就是8篇论文即可;
3.项目条件:主持人或者作为参与人,参与并完成2项省部级课题——注意:
参与也可以,但必须结项;
4.课时条件:每年完成基本课时144节。
2012年6月,我提交的评审材料
1.资格资格条件满足:本人目前为博士在读,未毕业,只能以“硕士”身份评,本人2009年得讲师,已满3年,因此满足破格条件,可以申请破格副教授。
2.论文条件满足:本人满足8篇(含2篇核心)的条件——实际上,本人发了9篇,有5篇核心期刊——其中包括“管理世界”长篇(A类)、“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B类)、“当代经济科学”(B类)等比较好的CSSCI刊。——交评审材料后,又第一作者发了篇《中国软科学》,也是A类——不过这篇是7月1日之后发的,按职称评定文件,不应该包括进来;还获得了一个省级社科3等奖,这个也是评审材料交了之后才公布的。
3.项目条件表面不满足,其实是超过破格条件:破格规定——参与并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大家知道,参与课题的,很多是挂名而已,而本人参与5项,自己单独主持3项省部级以上课题——主持一个国家社科青年、一个教育部青年、一个省规划项目,就是共计主持3个省部级项目。在研。另外,我主持的两个厅级课题,都已经结项了。由于本人得的各种项目很多,根本就没写参与的项目,全部写的是主持的项目。
4.课时条件满足:满足每年完成基本课时,还得了教学方面的校级荣誉。
其他事情的交代
1.该校是某省重点大学,不是发达省份,也不是211,更不是财经大学。本人提交的材料,不仅是今年该校经管类教师中最好的,也是该省经管类参评副高老师中最好的,也比该省90%的参评教授的材料都要好——教授也就要求8篇论文(含3篇北图版核心),再加上一本自己出的专著——著作,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写的像个书,掏两三万,就可以出。
2.按教育部规定,该校可以自己评副高的,有副高评审权。
评审结果
1.结果:
9月初开的评审会上,主持会议的校领导说,要是正常评,是没问题的——废话,正常评,我这材料拿去评所在学校的教授都可以啦。但是破格的话,纵向课题一个也没结项,不符合破格条件。不给破!妈的,让你立即石化!
同仁们都知道吧,省部级课题,一般需要3年才能结项。我那3个省部级课题,1个2011年得的,2个2012年得的。要是等他们结项,至少要到2014年了。请问,到2014年,我还需要去破格评副高吗?
2.感想:
这个学校啊,正常评副高,只需要1个厅级课题,5篇论文就可以,当然5篇论文中包括2篇核心就可以——注意,是北大版的核心,不需要CSSCI。这个容易吧?但是破格评,却把要求提高了3倍以上——正常评和破格评的要求,相差十万八千里!说白了,就不让你破!!这样搞下去,突出点的人都被打击了,留下来的都是些只能搞厅级小课题的、只能发很差的北图版核心的差的。难怪发展不起来!
所以青椒们,有志于去差点学校当鸡头的青椒们,要是校领导层面没人帮你说句公道话,你即使干得再好,也没人认你的帐的!还不如去好点的学校,尽管压力大点,但是机制比较科学合理点,活得舒坦些,工作也更有挑战性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