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10年间换了5个方案!!!!!1999年 
“3+2”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语数外必考,文科生考历史政治,不考地理;理科生考物理化学,不考生物。这一模式一直实施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
2000年-2001年
“3+小综合”
该模式也分了文理科,从考查科目来看,比“3+2”考查得要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生物。学生的高考科目实际是6门。也就是文科生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理科生则除语、数、外三科外,还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
2002年
“3+大综合”
这个模式只在江苏实行了一年。考生除了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卷。该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模式要求学生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负担很重。
2003年-2007年
“3+1+1”
此模式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的两门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这样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跨文理科选科,共有15种组合可以选择。
2008年?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2008年江苏的高考方案中,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只有480分(含40分附加分),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于高二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测试,高三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科目测试,必测、选测等级会影响考生的普通类高校报考资格及能否上本科、能否达到具体学校等级要求等。
江苏高考模式被指不利于理科生 教师倾向3+X      
 还记得今年高考中南师大广电新闻专业的“公主班”吗,全班21人只有一个男生,男女生比例失衡曾一度掀起对高考科目设置的质疑。26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听取了省政府关于全省基础教育工作情况的报告、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员会提交的关于全省基础教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认为,决定高中生上哪所大学的是两门语言课和一门数学课的成绩,一些偏重理科的学生丧失了机会,“男生读理科的较多,在现行的模式下不占优势”。在调研中,多数高中的负责人和教师倾向于学业考核与高考脱钩,恢复3+X的高考方案。
  
现行等级制难选人才?
  26日,苏南一所中学的校长告诉记者,男生一般选理科的多些,在语言类科目上不如女生,“高考三门统考科目,两门是语言类,女生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看看这两年的高考状元,几乎是清一色的女生。”
  调研报告指出,在制度设计上尽管把选修和必修课目的成绩作为升学的依据,但最终决定上何学校的还是两门语言课和一门数学课的成绩,这样给理工类高校选择合适的生源增加了难度,也使一些具有发展潜质但偏重于理科的学生,丧失了培养和学习的机会。
  江苏某重点高校招办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A、B、C、D四个等级,是根据考生成绩分布划出的,A+级为前5%,A级为前5%~20%,B+级为20%~30%,B级为30%~50%。等级越靠后,容纳的考生总数越多,这些学生缺乏区分的标准。
  不过,也有不同声音认为,等级制能避免“一格一格降人才”的刻板。南理工自动化学院教授邹云多年参与自主招生面试,“考察人的能力,分等级更合理,因为同等级的学生能力相差不会太大。”
  
“3+X”能不能推行?
  1999年以来,江苏高考经历了“3+2”,“3+小综合”,“3+大综合”,“3+1+1”等4个版本,现行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式自2008年延续至今。
  调研报告指出,江苏高考10年换了5个方案,让学生和教师无所适从。多数高中的负责人和教师都倾向于学业考核与高考脱钩,恢复3+X的方案。
  苏南一所中学的校长对这项建议格外推崇,“根据现行高考政策,不算附加分总分400多分,大部分学生积压在270~370分之间。只考3门课,如果有一门考砸,想上好学校基本就没戏了,3+X的风险会小一些。”
  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教授仲伟俊认为,“3+X”方案要比现行的方案好。3+X方案看的是学生的综合成绩,允许学生在单科上有所失误,只要总分够了就行;而现行的方案既要看分数,还要看等级。这意味着即使分数再高,等级不够,也照样上不了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