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0872 74
2012-12-26
    后天就是博士入学后第一次期末考试了,这几天学校图书馆爆棚,稍微来晚点就没有位置了,其中不少是博士生。为何以往走过场式的博士生期末考试大家也如此认真对待了?盖因国奖政策的出台。近日论坛里有关“国家奖学金”的帖子不断增多,其中有关《弱智的国家奖学金》的讨论持续发酵,不少朋友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作为对此贴的回应,小弟特发此贴,一是谈一点个人的看法,二是对大家观点的凝练总结,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首先,“国家奖学金”是不是一项“脑残”政策?个人认为,如果仅仅是大把撒钱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细则,称其为“脑残”并不过分。说到这儿,想起了尽早在食堂看到的一则新闻:国家计生委在2012年12月3日颁发了一项“简化“准生证”办理流程”的条例(大概内容如此),但是央视记者在山东(笔者虽然是山东人,但一位山东是计生政策最丧失人性的省区,不仅办证难,而且孩子落地后上后口必须要求母亲做节育手术,很多情况下搞不好就是绝育手术)多个地方采访发现,很多基层计生办只是“新闻”不知执行,究其原因,国家对然处于美好的愿望出台了这样的政策,但是并未给出具体的实施准则,实证准则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很完整的一个蛋,但是因为“实际情况“就裂开了一个缝儿)制定,但是很多好的政策初衷一到地方就变味儿了。
     其实这跟国奖政策何其相似!国家处于美好的初衷,拿出10个亿用于支持高校硕博的科研创新,但是具体的评奖标准确由各个高校自主掌握!如此一来,高校出于各种私利制定了五花八门的评奖标准,其公正性和客观性自然难以服众。其实国家出台这项政策的初衷是好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美好的初衷不一定就能收到预期的成效,如果缺失了科学的实施准则和有效的监督,好政策很可能导致坏结果。若任由各自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占山为王,国奖可能成为阻碍高校科研进步的巨大障碍:
     其一,国奖才出台助长了学术浮躁的心态。各个高校国奖评选的标准无外乎两个,一是课程成绩,二是学术论文为代表的科研成果。首先,中国大学本科阶段开始的课程考试早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反而成为”与人为善“的馈赠品,把这条作为评选标准其实比学术论文更恶劣,因每个高校的教材、考试纪律千差万别。笔者就曾见到为了拿到国奖(本科)学生们是如何各显神通,把实际60几分的成绩提升至85分以上的。其次,为了评选国奖,学术论文的制作周期必定会大大压缩,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大跃进式论文发表速度必定会进一步助长学术浮躁的心态,从而失去国奖政策的初衷。
    其二,高校硕博,尤其是硕士生群体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会变得更加世俗化和商业化,整个校园以往的人际关系结构将被彻底颠覆。在国奖对高校硕博人际关系的影响方面,笔者坚持要将硕士生和博士生区分开来。博士生国奖的奖励标准虽然更高,但是博士群体的特殊性使得其受到的冲击将会小于硕士群体:一是大部分博士都已经是相对成熟的年级(相对而言),考虑问题会更加周密和长远,很少有人会为了争一时之快而损害和同学的长远关系;二是博士群体中有很多高校教师和有工作经历的人,他们的经验和阅历将会对博士群体的关系和认知起到润滑和缓和的作用;三是博士群体更注重科研的延续性,为拿国奖而凑发论文的现象相对较少。与博士群体相比,硕士群体年龄上更加年轻,成分生以学生为主,社会经历较少,在巨额的过奖面前很难把持自我,为国奖拉关系、走后门、拼论文的程度远甚于博士,加上国人特有的对关系无师自通的领悟能力,硕士群体较为原来简单纯朴的人际关系可能遭受巨大冲击,走向世俗化与商业化。
    其三,国奖的出台可能进一步助长学术期刊版面费上涨的势头。这两年学术期刊同房价一般,坐上了火箭蹭蹭的往上涨,我记得2010年的时候,《科技进步与对策》、《经济问题探索》差不多1800左右的版面费就能发表,现在同样版面的文章至少2500以上了,个别的涨到了3000+。在多数高校科研和伙食补助有限的条件下,版面费对硕博的科研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前几天一篇文章耗费了我1年的伙食补助)。如今国奖政策出台,抱有机会主义心态,以成本-收益法则考虑问题的学子,即使学校补助寥寥,但只要发表的费用小于等于(正常状态下)国奖金额,即便是有点负债,也会急切地发表论文。为了增加自己的评选砝码,硕博快速大量发表学术论文几乎是必然的趋势,在当前的供需状态下(论文多期刊少,期刊号不好拿),论文版面费很有可能再次大幅上涨,补助较少的高校的硕博生活将会更加艰难。
    为了发挥国奖应有的功效:国奖政策完善的基准基本上有以下两种选择:一是如何减弱因国奖政策出台而导致的高校硕博“两极分化”的人际结构,二是如何加大高校硕博及校方走后门、跑关系的交易成本,保障评奖过程的客观性与公平性。
对于第一条准则,很多朋友提出了“普惠制”的观点,即降低标准金额,扩大国奖评选的覆盖面。其基本做法是合理降低当前硕士生20000元、博士生3万元的单一标准,转而设立不同级别,比如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博生生一等10000元(1个名额)、二等5000元(2个名额)、三等奖3000元(3个名额),剩余的1000月可作为特别奖,奖励有突出事迹或特别贡献的学子(硕士生可依此改进)。这样在总的金额不变的情况下,评选人数由1人变为7人,覆盖面大大增加。这样的好处在于改变当前高额奖学金对学生的刺激,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荣誉本身,也将有效改变当前“零和博弈”的两极分化态势,有利于保持简单纯朴的人际关系。
针对第二条准则,朋友们的给出的意见较多,结合个人认识,总结为一下几点:
    其一,必须辅之更加科学合理的评选标准,切记将各个高校“实际情况”简单化。一条可行的办法就是在教育部对现行高校摸查调研的基础上,由国家出台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准则,将高校自主制定标准的权利部分收归国家,以国家信誉作为政策执行结果的担保。
    其二,在教育部的部署下,实行不同地域高校间随机的交叉选评,改变当前高校自主评选“裁判员和运动员”角色集于一身的弊端。建议教育部设立评奖程序,在制定标准的前提下,使得不同地域高校间相互选评对方的获奖人员,只要做好保密措施,很有可能极大地促进评选的科学性,即使消息泄露,交易成本巨大。
    其三,引入第三方监督(但问题是谁来充当第三方?如何保证第三方的公正想?谁来监督第三方?)这些我想不明白了,欢迎大家指教。
    第四,加强时候监督范围。可考虑将最终评选结果分批次公布于教育部官网,接受大众监督。
    除此之外,就具体的评选标准的改进,个人意见如下:
    其一, 在不改变当前“课程成绩+科研成果”评选标准的前提下,弱化课程成绩的限制(理由前已讲明),科研成果最好制定可供量化操作的标准。在《弱智的国家奖学金》(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BD%B1%D1%A7%BD%F0)一文中,作者提出的角色系数计算公式应该是当前最适合的标准,k=2(n+1-m)/n(n+1),n为作者总人数,m为申请人排名,1≦n≦4,1≦m≦4。k为角色系数, 被SCI收录的刊物、国家发明专利总的得分5*k。其优点一是可量化操作,二是鼓励学生第一作者或者独立发文。
    其二,科研成果的评定中,改变当前“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是学生为第一作者”。应该讲,不少高校适用的此条规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在科研开始的阶段。问题在于很多高校把这条规定放置于整个硕博阶段,其弊端就显现了。在此规定下,很多学生只是承担了论文创作这一个环节,后面的投稿等交由导师操作,以致于很多硕博即使到了三年级(学术相对成熟)还从未自己发表过论文(笔者亲自考察得证)。这就好比婴儿学步,开始需要父母搀扶,但是慢慢地得学会放手,若一辈子都要依靠父母,恐怕离开父母这孩子也得加一副拐杖。更严重的在于,这种机制使得师生双方都产生了依赖性:学生离不开老师,因为离开老师很可能不知道怎么发表;老师离不开学生,离开学生就没米下锅了。本来说好是摸着石头过河,结果大家都摸石头上瘾了,河也不想过了。甚至有的高校直接把学生作为导师的科研奴隶(“指导教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论文,视为研究生独撰;第一作者为学生,只能获得60%的评分”。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BD%B1%D1%A7%BD%F0),长此以往,何谈创新?
    其三,国奖在硕博之间的分配应该倾向于博士生。国奖的初衷是促进高校硕博科研创新,提升高校科研激励。在很多高校,导师课题基本由博士承担。加之很多没也经历工作直接读博的同学面临较大的压力,因此博士群体需要更多的科研激励。但是目前的国奖评选则是按照比例的平均主义,西部某211高校,总共有162名学生获奖,但是只有5位博士,博士获奖的比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其他高校大致如此。
    以上是个人对国奖评选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12-26 10:36:59
欢迎大家拍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11:03:50
很有道理,鼓励学生创新、第一作者,更彰显公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11:06:31
学生独立作者,能发到什么层次的文章,我们自己心里有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11:06: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2-26 11:08: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