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这50年中,双方在成就了一段经受岁月磨砺的中非姻缘的同时,也孕育了一块中非大商贸的土壤。
中非姻缘孕育大商贸土壤
从万隆会议新中国领导人同非洲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握手,到今天建立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从中国帮助非洲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到中非建设者们共同用血汗筑就坦赞铁路;从中非合作论坛到非行理事会中国年会,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一直都没有中断过。
2006年是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50周年。在这50年中,双方一直是彼此鼓励、相互支持的伙伴,在成就了一段经受岁月磨砺的“中非”姻缘的同时,也孕育了一块“中非”大商贸的土壤。
一段50年的中非姻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大陆。中国与非洲虽相距遥远,但万水千山并不能阻断双方的友谊与合作。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中非高层互访达800多次。
1956年,推翻王朝统治不久的非洲国家埃及,参加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国家首脑会议。这次会议成为中国与非洲建交的重要契机。
1956年5月30日,奉行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等外交政策的新中国和埃及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也是新中国与非洲国家第一次建立外交关系,同时也是许多非洲国家在独立后纷纷与新中国携手合作的始点。至今,53个非洲国家中共有48个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而且,中国向非洲提供援助也是与建立外交关系同步的,即从1956年开始。其中最著名的项目当属修建坦赞铁路,这也是中非友谊的最深厚见证。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和赞比亚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修建坦赞铁路的协定。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在非洲承担了近900个建设项目,近年又减免了31个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的109亿元人民币债务,对非洲3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190项对华出口商品给予零关税待遇,为非洲培训各类人才1万多名。与西方国家给予非洲援助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的援助是无条件的。
还有,在人权、台湾,以及后来中国申办奥运会和世博会问题上,非洲国家站在中国这一边。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31个会员国出席这次联合国大会。当时23个提案国中,10个是非洲国家;76张赞成票中,26张来自非洲国家,占会员国的20%,占赞成票国的34%。
毛泽东曾动情地说,是非洲朋友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近20年来,联合国总务委员会先后14次拒绝将所谓“台湾重返或参与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事日程,中国11次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挫败西方反华提案,以及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等,都离不开非洲国家的鼎力支持。
从2000年开始,“中非”姻缘还有一个鲜明的亮点:中非合作论坛。如今,这个合作论坛已经成为中非集体对话的有效机制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高官会暨中非首次首脑峰会在北京举行,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这也预示着“中非”姻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商贸将是中非姻缘的新动力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在自己经济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从各个方面援助刚刚独立的非洲国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非洲在经济上互补的特点愈加突出:非洲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市场,而中国拥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这些都是中非经贸的前奏,同时,也为中非之间的大商贸格局打造了一个雏形,其中不能忽视的,甚至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就是50年的“中非”姻缘,这种姻缘的基础就是两者之间的政治交往与促进。
而政治是为经济服务的。如果中非之间没有前期的相互信任与支持,中非之间的经贸乃至当前大商贸格局的雏形是难以形成的。
目前,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非洲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已同非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到2005年双边贸易额连续5年实现高速增长,达397.4亿美元,是1995年的10倍。2006年,中非贸易额突破了500亿美元。
另外,截至2005年年底,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0多亿美元,在非洲兴办了各类企业800多家,除了100家左右的大中型企业外,其余多为小企业,其中民营企业占了很大比例,涉及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通信、农业等众多领域。
中非之间的大商贸格局,不仅仅是两者商品的“进口”与“出口”,更包括彼此资本的“请进来”与“走出去”,而且在产业链上有紧密相连的关系。
当前,中非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主体已经从政府扩大到民间,形式也从援助走向合作。这是中非大商贸格局的真正开始,既使中国在经济高速增长中得到资源的支持,也使非洲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自主权得到扩大。有不少专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中非合作有着优良的历史、政治交往作铺垫,这种合作将是一种双方共赢的合作,而不是西方国家所鼓吹的“新殖民扩张”。
的确,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浪潮。从非洲的角度来说,如果要突破从救济到自救,从脱离殖民地到重建自己的家园,就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而经过政治的动荡,步入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就需要如中国的开放之初一样,以经济建设作为一个特定时期的核心工作,进一步说,这是迈向工业化之路,或是非洲发展的率先考虑和当务之急。
而对于经过改革开放取得惊人成就的中国,选择与拥有丰富矿产资源的非洲进行战略合作,也将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去年11月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三次高官会暨中非首次首脑峰会上,国家总理温家宝明确表示,鼓励有实力的中小企业到非洲投资。也有专家预测,未来5到8年将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黄金时期”。
在上述的背景下,中国的中小企业选择投资非洲,不失为一种“走出去”,迎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