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昨天收到一个量血压的器具,当时在客厅的茶几上就量了3个人。今早起床后,忽然听到夫人在床上喊:拿那个量血压的来。我直奔客厅茶几,结果啥东西也没得。夫人再喊:就在卧室。我在卧室的柜子上用眼光扫描了几次,也没得。夫人说:就在那红色的盒子里。
上述小故事虽然没有刻舟求剑那样鲜明的愚笨。但,其心理机制一样:我们往往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第一印象行事。上述故事中,我这个人有两次的第一印象“刻舟”,有两次“求剑”(寻找“量血压器”)未得。第一次,是“地点”的“第一印象”---在客厅,第二次是物件的“第一印象”---夫人喊“量血压的”我脑子里就只“对焦”那个“量血压的”而将“商品”的包装盒子的印象屏蔽掉了,况且“量血压的”的包装盒“粉红”“宽大”且“没有商品的图片”的包装“样子”也完全不像“量血压的”包装,倒像酒瓶的外壳包装。
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受到阻碍就是阶层固化,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官生官、商生商、苦力干活险毒脏。我通过对心理学的第一印象之固化行为的生活常识的察觉,发现:心理上的第一印象的行为固化作用可能也应该是社会阶层的固化乃至屏蔽的原因之一吧?但是,在上述小故事里,我虽然有被第一印象固化的行为,但是,又很快纠正了自己的行为,并最终实现了具体的目的---拿到了“量血压的”。因此,如果社会出现了阶层固化,一定有强化第一印象的因素,因为我的生活例子说明:如果目的明确,人的行为不可能长期被“第一印象”固化---这也说明,还可能存在着“固化”的合理性。
社会阶层的固化被很多社会学家所研究,本人在本文想从日常生活心理的视角去探索一番。
人际冲突中,往往也存在着着“第一印象”的行为固化,即:冲突仅仅是冲突的延续,或者说是冲突的唤醒,是冲突的循环,是冲突的记忆,是冲突的再生产,即:总是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例如:老公“察觉”了老婆的行为固化,但老婆并不以为然,因而后者固执其行为,而前者固执地反对其行为,于是,一件“小事”可能引发一场中等规模的冲突---表面看仅仅是老公总是用“老眼光”看待老婆的新行为,其实,事情的本质是:单个看的“小事”只是“唤醒”夫妻之间“第一印象”“冲突”的“闹钟”而已,是“再生产”夫妻“过去冲突”的“接生婆”而已;在这里,双方的固执行为之冲突实际是双方利益冲突的一再重复上演而已。这个夫妻冲突的行为固化案例说明,有些第一印象的行为固化其实存在着合理性,即:人际中的行为固化不过是个体间永恒的利益之冲突而已。
但是,个体间的行为固化又如何演化成了阶层固化呢?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看,从个体间的行为固化演化为阶层间的等级固化,主要在于个体对社会阶层差别的“合理化解释”。例如:印度人将三世因果理论发挥成为维护社会阶层固化的“合理化解释”:贱民是因为过去N世作孽、贵族是过去N世做好事,贱民的“债务”还完了就有机会升到上层“阶层”;反之,贵族的“资产”挥霍完了就得去“受罪”了;因此,各个阶层就能相安无事并都要努力“干好事”!中国人对阶层固化历来很反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而需要借助儒家的“君待臣以礼、臣伺君以忠”“父慈、子孝”“朋诚、友信”等等提倡权利义务应该对等的儒家学说来匡扶社会秩序,在中国,对阶层固化的儒家正统的“合理化解释”是:内圣外王、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德不配位必遭殃,老百姓的神龛上的话是:积德百年元气厚、读书三代善人多。美国人用经济民主--市场与政治民主—选举来解释阶层固化,用“美国梦”来激励下层人的努力。应该说,无论是2000年前鼎盛的印度文明、还是1000年前鼎盛的中国文明,还是最近鼎盛的美国文明,都具有对阶层固化的“合理化解释”。
不同国家的个体对社会阶层差别的“合理化解释”具有不同的理论,其不同就是文化特色。上述中美印三种特色文化的比较说明了其各自的价值取向。我个人认为,三者是互补的,因为完美的生活是印度人的性灵生活、中国人的人情生活、美国人的物质生活的和谐组织和恰当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