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对于中国硕博教育最大的冲击之一就是国奖政策的出台。由于该政策评选标准的之低昂全下放至各个高校乃至学院,引发了不小的争论。笔者前段时间在论坛发帖,陈述个人对于国奖的看法和评选改进的建议,以期借助论坛的力量,形成可行操作的建议,时机成熟提交决策部分,但却未能引起重视。今日看到坛友bnu008爆料北师大历史学院国奖评选的帖子(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67412-1-1.html),感觉有必要再次重申一次国奖出台对高校硕博教育的巨大影响。
一是打破了硕博师生同学原有的较为单纯简单稳定的人际关系,高校人际关系加速社会化和世俗化。二是助长了高校学术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正之风。三是挫伤了优秀学子的积极性,可能导致新一轮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
作为评选方法的改进,笔者在借鉴《弱智的国家奖学金》帖子的基础上(
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61402-1-1.html),就科研论文的评奖标准,提出如下建议:
S=I.K,其中S为作者每一篇论文的科研得分。I为发表期刊的综合影响因子,K为《弱智的国家奖学金》一文提出的角色系数,即K=2(n+1-m)/n(n+1),n为作者总人数,m为申请人排名,1≦n≦4,1≦m≦4。
上述评选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高校科研评选的机会主义行为和不正之风,理由在于:
从评选导向上看,科研得分若想高,取决于论文的影响因子和角色系数的高低。从影响因子来看,由于其可在中国知网上查询,因而便于查询和公众监督,同时因其相对高校自主制定标准的客观性,从而也有利于保证其公正性。再者,期刊的档次越高,其综合影响因子(I)的实际值也就越高,例如,《经济研究》2012年的综合影响因子为6.003,而备受诟病的《求索》仅为0.381,假定两位学生的角色系数相同,因为期刊档次差异,发表《经济研究》同学的科研得分将比发表《求索》的同学高出15.7595倍。其次,从角色系数来看,该公式总的导向是鼓励学生第一作者或者独立作者发文。假定两位国奖竞争者都在《经济研究》上发文,而且每位同学文章署名作者都为2位,假定A同学为其论文第一作者,B同学为其论文的第二作者,那么根据公式,A的角色系数为2/3,B同学为1/3,那么A同学的最终科研得分将比B同学多一倍。
将国奖竞选者在竞选年度内所有发表的论文(要么是见刊的,要么是有加盖公章的录用通知的,录用通知本年度已经计算的,下年度不在计算得分)的科研得分相加,即是竞选者最终的科研总得分。
这样一来,若想在科研竞争中生出,就有两个备选策略,一是奔高质量期刊,独立发文,二是追求论文数量,争取作者排名更高。但是正如前文分析的。一篇《经济研究》大概可以抵得上16篇《求索》档次的期刊,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哪种策略为优,不言自明。
至于考试成绩,笔者还是强烈坚持以前的观点,严重弱化考试成绩在国奖评选中的比重。笔者最近一点时间在监考本校硕士研究生的期末考试,试卷题目的难易程度。考风考纪……就不说了。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如果政策导向还是要求研究生期末考试拿高分,在现有政策环境下,除了激励临时抱佛脚的机会主义行为,助长考试作别的不诚信风气,暂时看不到任何有益的方面,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只会考试的机器。
各位亲们,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