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26000在中国
前 言
早在18世纪末期,在经济学鼻祖·斯密《看不见的手》相关理论被社会会推崇、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刚刚起步的时候,西方社会就已诞生了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思想。但直到20世纪50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才真正开始在各个领域践行,并得到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20世纪70年代以后,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国外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一理念被引入中国并得到推行,还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可见,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各国都不断推广“社会责任”的理念,希望企业经营者所做的决策除遵守法律法规,考虑市场经济运作因素之外,还应在道德与伦理方面承担社会责任——因为企业只有在遵守伦理与道德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并获得更多的利润。在这种可持续发展呼声越来越高的背景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理事会于2001年4月要求其消费者政策委员会研讨与社会责任相关的议题,并于2004年启动了ISO26000的制定工作,旨在为组织开展社会责任活动提供相关指南。历时整整10年,最终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10年11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共担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对外发布ISO 26000《社会责任指南》(ISO26000:2010,Guidance on social responsibility,缩写为ISO 26000)。因此,可以说,ISO 26000的研发是国际社会各利益相关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寻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需求,既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国际社会责任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由ISO制定的第一个组织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在相当程度上,ISO 26000将改变全球社会责任的发展格局,不仅使原来只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转变为针对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而且将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动社会责任的实施。然而,自2010年11月1日ISO 26000颁布以来,已近两年,但根据笔者在国外各大网站的搜索(如ISO官方网),结果显示至今没有公开ISO 26000英文版原文。与此同时,ISO 26000在中国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在中国知网(www. cnki. net)上对“ISO 26000”进行检索,仅仅检索到48篇相关论文,可见,国内研究ISO 26000的力度明显不足。
当前,虽然我国在社会责任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从全球趋势来看,承担社会责任已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鉴于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国际社会责任的发展,以及ISO 26000在中国的传播,国内社会责任意识将逐步提高,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也将被进一步推进,从这方面看,对ISO 26000在中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背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会长、《企业社会责任》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焕博士于2010年12月从国际标准化组织购买了英文版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这一英文版也就成为了我们团队研究ISO 26000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推动ISO26000在我国的传播,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企业社会责任》杂志社、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开发研究中心、中国ISO 26000评枯与研究所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编委会曾分别于2010年12月19日、2011年9月16日和2011年11月5日召开了“中国首届ISO 26000国际论坛暨高级研修班”、,”中国第二届ISO26000国际论坛暨高级研修班“和“中国第三届ISO 26000国际论坛暨高级研修班”,为ISO 26000在中国的应用发出了强烈的声音,为中国在ISO 26000方面的研究工作添加了动力。同时,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广东商学院、广东省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会、《企业社会责任》杂志社、《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蓝皮书》编辑委员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经过充分讨论,决定编纂出版"ISO 26000研究系列”(共7本),
本书《ISO 26000在中国》便是该系列之一。
本书共六章,遵循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层层披露、解读了国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形势,概括了ISO 26000的研发背景,分析了ISO26000与其他相关标准的比较,解释了ISO26000在中国影响以及应用问题。
总的看来,本书的出版将满足以下几点需要:第一,本书对ISO26000在中国的专门研究,有利于ISO 26000在国内的宣传。本书的出版可以正确引导ISO 26000在国内的合理宣传,弥补国内社会责任领域这一研究的空白,使组织和相关研究人员加深对ISO 26000的理解,也可作为后续ISO26000研究的参考资料。第二,本书对ISO 26000在中国的研究,有利于推动国内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一方面满足了国内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国内组织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文件指南。第三,本书的出版适应了我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政策需要,有利于我国组织走出去,参与到全球化的竞争当中。
此外,本书的编著还具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新”。距ISO 26000的颁布还不到两年,国内各领域对ISO 26000的认识还处于朦胧状态,本书作为ISO 26000颁布后的国内第一部专门深入研究的著作,是最新、最直观、最前沿、最权威的研究材料。二是“专”。本书虽称不上是国际第一部专门深入研究IS0 26000的著作,但可以称得上是国内绝无仅有的深入研究ISO 26000在中国传播的学术专著。三是“全”。无论是对国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形势,还是对ISO 26000的核心内容,或者是对ISO 26000与其他标准的比较分析,以及ISO 26000在中国应用的具体问题,本书都一一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和解释。
当然,限于笔者水平,加上ISO 26000涉及范围广,覆盖学科多,本书不可避免会出现缺点,如很多观点和见解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为了进一步完善本书,提高本书的质量,笔者仍将会继续对本书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再学习、再实践、再探索。对于书中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