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底,获悉我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得批准,有些高兴也有些郁闷。高兴的是有基金资助做研究相对宽松一些,不至于拮据到连书都舍不得买,论文也舍不得打印。郁闷的是在今后几年中需要围绕着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其他学科和专业的书籍,还需要多发论文。当然,通过这些描述不难看出,我是一个懒人。
我以前是研究公司财务的,就是财务管理或者公司金融,主要运用数学模型研究公司金融问题。不过申请课题的时候我并没有申请这个领域的专题,申请的是“管理思想和管理科学”领域的题目。主要原因是我打算转换我的研究方向,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对管理行为的影响。由此涉及到的问题便是研究基础。大约在十几年之前,我曾经研究过儒家思想,虽然写的比较差。不过我个人认为国学的基础还算可以。当然,申请成功之后匿名评审人也提出类似的问题,发表的国学方面的论文比较少。其次是研究方法方面的冲突。国内做公司财务的大部分以实证研究为主,当然我不否认实证研究如线性回归等在揭示“实然”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真实的实证研究过程中,以统计学为前提的“实然”判断标准也经济学中“应然”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例如A和B都对某个事件具有影响,回归结果表明A的行为与结果显著正相关,B的行为与结果显著负相关。很多实证研究到此为止,既不讨论显示偏好也不讨论福利。换句话说,没有“应然”规范的“实然”研究并不满足实证研究的标准。处于这样一个研究环境中,没有精力和时间争辩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最好的选择是回避。评审人也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异议,而我实证研究的文章确实发的比较少。当然,从为纳税人负责的角度,这都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补充。这也是我郁闷的原因,因为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收集数据并且阅读文言文写国学文章了。
当然,虽然研究基础和研究方法都存在问题,但是最终获得资助意味着申请书有其独特的地方。首先,我的国学基础还算可以,年幼的时候在长辈的熏陶下略微了解了点《周易》等经学方面的知识。于是,研究便以《周易》为哲学基础展开,这可能是申请书吸引人的亮点之一。其次是研究方法,我还是选择文言文和数理模型。金融学的数理模型可能与经济学有略微的差别,主要是在随机分析方面,这可能是我擅长做的。当然,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泊松跳跃和马氏域变两个方面,具有比较好的新颖性。在具体的描述过程中,将随机模型中的一些变量与传统经籍中人的行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即不否认人的理性行为,也不否认行为与环境的适应性。这可能是我阅读文献和撰写申请书的过程中最下功夫的地方。
在获悉资助信息之后,我开始着手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实证研究。当然,考察文化对决策行为的影响,没有标准数据可供下载,只能手工收集,在申请之前这项工作便已经展开。手工收集数据的过程非常艰辛。我自己虽是硕士生导师,但是学生忙于实习或者找工作。所以只能自己去手工干,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在收集过程中对公司决策的实践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其次是写国学文章。我关注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固化,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术语讲是“路径依赖”。要解析路径依赖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文献资料,还需要关注真实的规范形成过程。于是,我寻找青铜器考古方面的成果,考证中国历史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现在基本上算是完成了一大半。
当然,这个项目获得资助意味着我的研究方向已经正式转型,这可能是最大的收获。同样,选择的研究方法从以前数理模型开始向实证研究和文献史料考证转型。在可预期的未来,估计和我读研究生的学生会大幅度减少。其实,这对于学生是件好事情。面对一个不在一个频道的导师,他也许不知道说什么好,我也一样吧。
就说这么多吧,预祝各位学术同仁申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