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437 0
2013-01-14

 【财新网】(记者 温秀)有迹象表明,中行正在将对份额和“座次”的过度追求,转向利润和效益优先,试图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寻求平衡。

  知情人士透露,中行正在主动调整负债管理,在去年年末同业纷纷冲时点的关键时刻,仍压缩了数千亿元高成本负债,并将日均存款余额和日均存贷比作为考核指标,试图在规模和效益之间寻求平衡。

  去年四季度,一向在存款大战不输同业的中行一反常态,压降了3800亿元左右的高成本理财产品,以及数百亿元的高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最终以1300亿元新增人民币存款收官。

  这一指标尚不足工行年终时点数的十分之一,但由此带来的净息差的改善或将使该行2012年全年的利润增速超过10%。而在2012年三季度,该行一度出现个位数增长。

  存款资源有限,贷存比屡屡超标,致使贷款规模无法用足的中行对存款的渴求则更胜一筹。

  知情人士透露,2012年初为争夺存款资源,中行发行的五年期理财产品的利率高达7%以上,超过了贷款收益。有的分行为了冲时点,不惜以6%以上的高成本发行理财产品揽存,但受制于贷存比,相关的存款用不出去,只能上存总行,总行再上存央行超额准备金。

  在一些管理水平较高的同业中,会将份额作为对分支机构管理层考核的指标之一,但绩效考核则主要与盈利水平挂钩。所以分支机构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赚钱,是否有利可图,不会一味追求份额而枉顾收益。

  在业绩被农行全面赶超后,中行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调整,改变考核思路、理顺总分行关系,希望通过承担短期的改革阵痛获得稳健、可持续的财务表现。为此,中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力抓核心存款,主动压降高成本负债,对表外理财和协议存款进行了压缩,很多到期的项目不再继续,令其资金成本有所下降。

  有鉴于过去存贷比一直十分紧张,且资金管理比较薄弱,中行决心将日均存贷比作为一种经营导向和考核指标,并据此决定贷款投放。另外,中行开始把对份额和时点数的追逐,代以净息差水平、净利息收入等核心财务指标考核。

  有同业高层人士透露,虽然银监会一直希望各行实现日均存贷比达标,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能在季末、年末实现存贷比达标都成问题,所以日均存贷比的监控和达标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监管目标,但并非强制性要求。

  知情人士透露,2012年12月,由于不断的结构调整,加之同业的激励拼抢,中行的新增存款一直负增长,日均存贷比数度突破75%的红线,所以当月该行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最终亦为负。直到最后一周稍作冲刺,才以新增1300亿元的时点数收官。

  “为什么有些分行会做这种赔本的买卖?”有中行人士援引一些分行的真实事例反思道,因为总行会给分行相应的补贴,让他们感到有利可图,但总行却要为分行的不计成本背负亏损的包袱。

  中行总行不再一味地给分行背包袱,而是将分行作为核算主体,让分行根据自身的资金成本,决定经营行为,总行不再将存贷款规模和份额作为考察重点,而是将净息差、净利息收入、流动性等作为考核重点。

  “2013年的反弹能力很强,但能否有好的表现,还面临多个制约因素。”前述中行人士直言,如果其他行也主动调整负债结构,压降高成本负债,而中行无需继续大调整,那么中行的表现不言而喻。如果双方都调整,就要看各行在核心存款争夺上的能力,但受制于网点等因素,中行缺乏明显优势。

  另一家大行高层对中行调整的决心和方向表示认同。不过他亦直言,中行的调整还面临两重考验:一是进行结构调整,压降高成本负债,势必要放松对份额和增量的考核,分行揽存的积极性和士气也可能受到影响,核心存款是否也会随之减少;二是存款重定价对业绩的释放有一定的滞后性,各行对存款的争夺也暗含了“座次之争”,中行如若换帅,能否接受当前的存款的市场份额和座次,也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