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壮年越来越少,切勿接盘抛售的二手房
推荐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新著《谁绑架了房地产:中国经济濒临衰退的前因后果》一书
/余治国、叶楚华
最近,《经济观察报》有文章指出,中纪委向中央通报“反腐败斗争工作的新动向”。并称自2012年11月中旬以来,大陆45个大中城市出现抛售二手房的现象,其中大部分业主为国家公职人员和国有企业高层。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察部统计,抛售住宅业主中60%持匿名、假名或以公司挂名;业主物业大多数空置或出租给亲属、朋友,没有租住合约;业主物业出售都要求出现现金交易,不经金融机构;业主物业出手都委托律师全权处理,业务在交易过程中不露面。据该报给出的数据,官员房产数量最多的是广州和上海,分别达到4880套和4755套。
其原因无非在于住房信息系统全国联网逐渐展开,官员财产公示制度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大量腐败分子急于抛房套现,以规避国法党纪的惩罚。更有甚者是很多人携款外逃。据《经济观察报》这篇文章给出的数据,仅2012年中秋和十一期间出境的公职人员有1100多人没有按时返回,其中714人确定为外逃。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大陆非法资金外流是4120亿美元,2011年达到6000亿美元。到2012年,估计已突破10000亿美元,比美国军费还要高很多,可以为中国建造1、200艘大型航母。
其实,房地产领域的腐败现象是官场大面积腐败中最为突出的典型。在《谁绑架了房地产》一书中,我们给出了大量典型的例子。比如房产商以极低的价格留房给相关有审批权的利益部门,有些时候甚至是先卖出后付钱的无本买卖。在房价高涨的这十来年,腐败官员也顺应经济潮流,将房产作为财富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可以说,房叔、房婶或房妹的现象在全国都极为普遍,腐败官员手中囤积了大量房产,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
对于中国经济来说,房地产泡沫无非是手足之疮,而企业中层与ZF中层官僚的大面积腐败却是心头之患。许多政治与经济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商业腐败与吏治腐败。无论是河南获嘉县交警事件,还是国美经理们的道德风险都并非特例。他们无非是借ZF或企业的平台发自己的财。
比如很多学者总是抱怨中国物流成本过高是因为物流技术水平低,其实物流仓储运输成本并不高。真正的首要原因乃在于一些地方雁过拔毛,仗着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滥罚滥收过路费。交警罚款的钱一般先上缴地方国库,之后再按一定的比例比如30%拿提成。各种年审也多异化成权力寻租的工具,各地车管所外的黄牛就是明证。在这种情况下,交警成为最有钱的警种,而刑警这种真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警种却是无人愿干,既没钱又危险。当然这些钱主要是成了地方的预算外收入。罚款变成了目的,交通安全却变成了罚款的幌子。结果无论是制造业企业本身还是消费者,这两头决不讨好,一边是微利甚至亏损,一边是被迫接受高价商品。
再如国家采取的一系列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通过这些人来执行反而会背离政策的初衷,更为拉大贫富差距。以笔者的估算,中国社会消费总额,大致社会中下阶层的消费、腐败中层所得与国家财政各占1/3。某年某省ZF给困难户下发福利,冬天每户1吨爱心煤。然而省财政发钱后,各级ZF每级扣一点,到了基层执行单位,困难户却只能收到半吨。某年中央补助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经费,一些地方就谎报人头,地方ZF向各校校长下发任务,学校再强令老师甚至组织学生填表虚报数量,再经过各级教育局级级上报套取中央补助。一些地方上报的数字是实际在校生数的160%到200%。这多出来的钱则被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私分了。因此在官场政治生态未得到扭转的前提下,任何希望提高居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以刺激消费的政策最终都是拉大贫富差距,激化社会矛盾。即将出台的收入分配改革在这一前提下亦不会例外。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元朝末年的情景。当时黄河流域洪水泛滥,蒙古皇帝意欲拨款兴修黄河水利。可却有老谋深算的老臣极为反对,其理由是兴修水利必然给腐败官员找到借口加倍盘剥民众,这样民众必反,朝廷必亡。果然不出所料,蒙元王朝最终亡于“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权力即财富,权力即春药。无怪乎五代十国时人口仅100多万的两广小国南汉竟然有2万多的阉人,因为南汉统治者规定:凡是作官的人都要阉割。
显而易见,房地产领域是腐败的重灾区,因为利益越大腐败越重。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的调查报告《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指出,2008年全国灰色收入有5.4万亿元,其中2/3集中在10%的城镇最富裕家庭。这些灰色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为房地产泡沫做了贡献。
尽管中国的房地产业扩张迅猛,但却是典型的低技术含量的行业。在中国,每建造相同体积的房屋,其耗能、耗电大约是日本的3倍。但房地产却吸收了巨额的资金或信贷,换而言之即社会资源。一个经济发展正常的社会,当你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之后应该去去做技术创新或管理创新,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值。而在中国,如果你在其他行业赚了钱最终却是买房买地等待升值。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拥有一笔巨款拿去创业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人们会告诉你,应该拿这笔巨款去买房,然后再考个公务员,20多岁就开始养老。
一业繁荣百业衰,经济衰退几乎不可避免。三角债死灰复燃还愈演愈烈,民间高利贷四处泛滥,地方债务从债券、信托、券商甚至私募等渠道的融资快速增加,通过理财产品吸收了大量民间资金,地方债务风险向全社会蔓延。这一切都是房产泡沫与吏治腐败惹的祸。
我们在新著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谁绑架了房地产:中国经济濒临衰退的前因后果》一书最后一章谈到人口数量是决定房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并在书中指出中国已经走过刘易斯拐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中国15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早在2011年就已经开始下降。到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其中,45-59岁年龄段的人口大约为3.5亿人),比2011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2%,比2011年末下降0.60%。而60岁及以上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2011年提高0.59%。与此同时,常州,淮安,秦皇岛,海南,贵州,惠州,连云港等60个城市的房产库存按照目前的销售速度要完全消化掉的时间都已超过5年以上。这些数据再次证明了我们的观点——决定房价最根本的因素——人口数量已越来越无法支撑起中国高企的房价。这是因为人口的倒金字塔必然决定了房产数量的倒金字塔。因此,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房产作为个人财富的载体很容易鸡飞蛋打,接盘某些人抛售的二手房可能也只有做炮灰的悲剧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