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财富是什么?不是什么?
——向马克思主义者请教(6)
尊敬的马克思主义者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们,当我们认识了马克思的而不是斯大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以后,我们就能准确地认识社会。因为社会的形式就是劳动的客观条件同劳动的结合或分离的关系,或者说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
在认识社会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财富的概念!因为对财富的概念理解不同,对社会的生产方式的理解也就不同!
财产最初意味着,进行生产的劳动主体(或再生产自身的主体)把自己的生产或再生产的条件看作是自己的东西。可见,财产或财富就是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劳动的主观条件即人这个主体的劳动能力属于谁,劳动的客观条件,即土地、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属于谁,就是财富的所有制形式!劳动的主观条件同劳动的客观条件的结合是物质生产的前提,物质生产发展的程度,是由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发展程度决定的!这些劳动条件的发展程度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因此,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在生产中的作用就是生产力!如果撇作用不说,那么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就是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因为,劳动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是财富,那么,作为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生产力,也就是财富!这个财富是物质的财富!
既然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是物质财富,那么,生产劳动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生产就是物质财富的生产!既然劳动的生产力是物质的财富,那么生产或再生产新的生产力就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这些生产表现为产品生产,所以,就形成了人类的产品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产生三百多年以前的人类历经几十万年的生产就一直是产品生产方式!(中国则是三十多年以前的生产就是产品生产方式)由此可见,生产产品就是生产物质财富!
产品作为商品交换在中国出现在5000年前的商朝。这也是世界产品作为商品交换的起始年代。但是,把产品作为商品来生产,并且是占统治地位来生产,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西欧,距今有三百多年。从那时开始社会财富就由产品变成商品,就由物质的东西变成价值的东西。财富就是价值!!!价值的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就是财富的形式!货币就是资本,资本就是财富的形式!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价值作为财富的形式!人们常说发财致富!财就是货币,富就是富裕也就是货币数量的增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资本主义就是发财致富的社会!
人们经常把价值规律顶在脑门上,但是人们忘记了价值规律的内容。价值规律表示:价值量与抽象劳动时间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不管社会形式如何总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铁的规律!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是为了减少工人的工资,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量)引起的结果,就是产品的数量不断的增加,由于这种增加,产品的价值量总是不断减少!由此可见,把价值作为财富,就出现一个矛盾:物质财富不断增加,价值财富不断减少!为什么出现这个矛盾的呢?就是货币的原因造成的!
在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货币是金货币。而金货币是商品,它的价值是由其中包含的物化劳动决定的。所以,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手段,在流通中需要的量,是由全部商品的价值或者价格的总合决定的。有多少商品,就有多少货币!流通中的货币量是随着全部商品的价值或价格的变动而变动的!少了可以增加即把金条块铸成金铸币,多了就可以把金铸币回炉变成金条。所以,当货币采用金货币的时候,货币的总量是一定的量!或者说它是随着物质财富即产品财富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当货币变成脱离金本位的纸币的时候,情况就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流通中金货币的量由全部商品价值或价格的量决定的规律,变成了商品的价格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数量决定!马克思说,商品价格的涨跌是随着纸币的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决定的!这个规律说明:资产阶级最乐意吹捧的价值增加,也就是工资的增加、利润的增加、税收的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其实不过是国家发行的纸币数量的增加的结果!正是这种增加导致了资产阶级根本无法解决的矛盾:商品滞销、货币贬值、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资产阶级为了解决这些无法解决的矛盾,就靠大量发行纸币,其结果是矛盾越来越激化!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越来越扩大!
由此可见,社会财富就是劳动的主观和客观的条件,就是劳动的生产力,而绝不是价值财富!
劳动者2013年1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