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将我领进经济学大门的是曼昆《经济学原理》。幽默而富有睿智的文字激起了我对经济学的向往与思索,他总结的十大原理已经深深烙印在心中,记得同学间谈论问题都时不时引用一句,仿佛成了我们经济学里的语录。所以我能够以这本深入浅出的教科书入门实乃三生有幸。接下来因为考研的缘故,接触到了第二本经济学教科书,即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本科四年也看了其他教材但不深入)这是我国高校普遍采用的经典教科书(虽然国内还有其他同类可不过是拼凑之物,并无新意)。从中我开始认识到了数学的运用,但不是很难,只是批判的语气让人觉得不像本教科书。直到现在中级微观课用上了平新乔的《微观经济十八讲》,才觉得经济学原来没那么“好玩”,尽是些公理、证明和式子等等。虽然我能理解数理化对于经济学的重要性,却逐渐淡忘了学习它们的初衷。结果是看到一个问题,先找已知量,再找问题,列出式子;碰到函数先求导,也不管它有没有意义。这些固定套路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习惯,就好像常年在屋顶上走,也不觉得高,却忘记了如何爬楼梯。现在经济学给我的印象从社科皇后变成了数学怨妇,我不甘心看到她这样子,想投入到历史长河中去挽回她应有的容颜,于是乎便有了此文。
二、经济学的问题弄清经济学为何,是学习经济学的首要问题。在我国,不止是我们经济学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都开始关注经济生活,希望了解更多的经济学的思想。那么,人类最初是出于什么动机要去研究经济学的呢?从古至今谈到经济,人们总想到金钱,经济学的产生必然要与其相关,财富的创造及分配便是经济学应有之义。带着这些疑问我看了两本书:《经济分析史》和《西方经济学简史》,并辅助了一本全球史。以下我就利用这几本书,将经济学从头讲起。
三、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经济分析史》现在我们谈起经济二字,就会想到校训“经世济民”,其实那只不过是学者们的最高理想而已。对于普罗大众,经济节约的意义更加现实,如日常生活开支、工作决策等等。学科的建立自然与问题相伴,没有问题的推动就没有人静下心来研究。可惜在古代看天吃饭的条件下相比于自然科学问题,如生存环境和物质构成的探索,远比经济这类琐碎普通近乎常识的经验总和显然有着更多的兴趣,甚至经济问题不能成为问题,所以经济学建立时间较晚。在此之前只能述说其思想萌芽,当然这些萌芽对于经济学的建立至关重要。根据脉络渊源把它分成两条线:一是哲学家在几百年研究工作中缓慢积累起来的理论思想;二是由实际工作人员在谈论当时国家政治问题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理论实践。
1、思想路线从古希腊的色诺芬第一次使用“经济”这个单词开始,那时候的思想家们就偶尔涉及到经济方面的分析,但并不作为经济学专著似的阐述。他们开创的是整个西方哲学思想体系,经济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而已。但毕竟脱胎于母体,经济学必然要受到古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罗马帝国时期留给人类一个丰富的法学宝藏,而法学的兴盛对混沌的经济问题捋清有很大裨益,比如一些法律上的定义——价格、货币、买卖、定期与活期等,都为后来的分析提供了起点。后来经济学家的学术训练大部分来自罗马法和宗教法规,直接影响到经济学中一些癖性、习气,自然法则便是其中之一。接着来到由经院学者把持着学术教鞭的中世纪。如果说学术垄断会扼杀经济学萌芽,那就大错特错了,相反他们在复活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的时候一并把他的经济思想给复活了,甚至还往前走了一步。其次经院学者有一个优势,他们是无国界组织,能够探讨人类一般的经济问题,“公共利益”是他们的观点核心,与现在的福利经济学相通。更为重要的工作是他们从亚里士多德和罗马法里提炼出了自然法思想。熊彼得说过社会科学起源于自然法概念,这个说法太绝对,不过足以看出他对自然法的强调,在此不得不展现出定义“如果不干涉社会状况方面的事实,让它们自由发展,它们就会决定事情发生的某种先后次序”,这种自然秩序就被认为是公正的、好的,即使失序也会由理性使我们回归到正常轨道。这是我此行最大的发现,原来自由主义并不只是对干预主义的对立统一,而具有其本身存在的道理。
2、实践路线随着教会的瓦解,欧洲封建国家的兴起,各个王公贵族都有着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同时新大陆的发现与资本主义工商业阶层的崛起,都激起了人们对政治经济问题的兴趣。这个时候便孕育出了一批被熊彼特称之为小册子作家和行政顾问官的准经济学家,如托马斯孟,魁奈。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来,发表自己的建议,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无论其内容如何,都是在为各自的国家建言献策,所以经济学在马歇尔之前一直被称为政治经济学。正是由于他们广泛地探讨使得经济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从而构成专门科学体系显得尤为必要,此时孕育条件已然具备,只需一位既懂哲学又有实践精神的人物去借最后的东风。最终扛此大任的就是被誉为经济学鼻祖的斯密,从此经济学步入了正轨。
(二)现代经济学至今——《西方经济学简史》从1776年《国富论》发表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虽然正式有了经济学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学科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以致现在成为了一门显学,全球学生报考的大热门。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如此大成就必然有其道理,而不至于像先前你一言我一语茶话会般的探讨。这是如何做到的呢?科学的体系,工具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是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我比较推荐钱颖一对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而且其总体又呈现出总分总的循环。现以三次综合为大框架,将视角、参考系和工具的进步蕴含其间进行阐述。
1、第一次综合——古典经济学在斯密之前不得不说两个人,一个是配第还一个是休谟。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和统计学的创始人,正是他对数理统计的应用,使经济学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论证,并且是他最先提出价值由劳动决定。休谟继承自然法哲理得出“理性人”的雏形。随后斯密吸收了之前各家思想,首次创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思想体系,使经济学有了各个部分供后人研究,比如分工、劳动价值、货币资本、财政等等。李嘉图从劳动价值论出发得出了地租理论,后又发明了比较成本理论,为国际贸易理论开启了新视角。(此后还有马尔萨斯、萨伊等等因为生在资本主义大发展时期,有为其辩护嫌疑而被马克思称之为庸俗经济学家,以致学界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比如同样说人口问题的马寅初。其实他们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应该被磨灭贡献),最终由穆勒完成第一次大综合。
2、第二次综合——新古典经济学打破古典经济学传统的是被称为边际三杰的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他们拒绝古典的劳动价值论,从主观效用论获得启示,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开创了效用论。边际革命的意义十分重大,提供了一个稀缺性的可供引入数学模型分析的基本框架,为整个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期出现了许多得益于此分析方法的经济学家,比如帕累托提出了序数效用论和无差异曲线并最终成为了福利经济学的创始人,克拉克将比较效用理论应用到了分配领域,区分出了静态经济学和动态经济学。新古典最终由集大成者马歇尔完成第二次综合。他又将新突破与古典理论综合成一个体系,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如均衡思想。是他最终将经济学从伦理学中分离出来,并且与政治划清界限,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对经济学科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经济学原理》不可不看,有的部分思想尤其深刻,而且那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科书,之后各大家的教材基本上是延续马歇尔深入浅出的写法,并寓以深刻的思辨)。
3、第三次综合——新古典综合动摇新古典主流地位的是凯恩斯,过去进步的都是建立在已有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即使边际革命也只能算是研究工具上的重大改变,而凯恩斯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角,新的领域,因此后来被命名为宏观经济学,以区别于过去的经济学,所以凯恩斯的这次革命可谓比之前(目前也是)任何一次影响都大。特别是其理论政策主张切合当时经济现实,实践上的巨大成功都使宏观经济学成为主流,许多经济学家成了凯恩斯的追随者。但毕竟这是个新领域,缺乏微观般的基础,所以这些追随者们将古典与宏观相结合,成就了影响深远至今的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有汉森、希克斯、萨缪尔森、索罗、奥肯等等。他们不仅对各个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如经济增长与周期、失业等,更重要的是在分析工具上的进步。以图形和数学模型为例,希克斯汉森的四十五度线和IS-LM系列曲线以及AD-AS曲线被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还有索罗及其后继者的增长模型从本质上说是数学式子的推演,到如今经济学早已和数学密不可分,而新古典综合派的佼佼者萨缪尔森正是把数学引入经济学的第一人(他的《经济学》现在依然在版,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读它可以纵览现代经济学大树,并且写得也好,我是读着欲罢不能了~~)。
4、第四次综合——?新古典综合之后,又兴起了各种学派,影响较大的有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前三者由于政策主张比较接近,因此逐渐融合成所谓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相对立,两方分歧于短期经济分析,在长期市场均衡和微观基础方面达成共识,其实还是在自由与干预之间争斗。现代经济学其他方面的发展在于研究范围的扩大和对原有体系的批判,如公共选择学派将政治因素引入经济模型和信息经济学打破信息对称。当然还有形形色色的经济专业领域从我国理论经济学硕士二级学科的分类便可看出其繁荣程度: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人资环等等。在第三次综合之后谁有能真正打破局面呢?曾被寄予厚望的预期革命虽然可以用来预期政策行为却无法预期自身,或者再来一次综合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