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以及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至关重要。作为知识发源地和集散地的大学,开始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影响和引导着知识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教师必须对知识更新、利益驱使、优化结构、竞争上岗和互促互动等观念进行科学认知。
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之所以强于我们的大学生,主要归功于那些创新素质优秀的大学教师。我国的大学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占总数近三分之一的中老年教师已经过了成长可塑期,创新素质的培育显得较为艰难。提升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高校师资力量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没有一定数量的一流名师就不会对学生产生引领终身的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大学教师的根本要求。名师出高徒,大学生所需的名师,不仅要学富五车,教学有方,而且要有崇高的师德,学生则“度德而师之”。大学教师在知识结构上要精深广博,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做到游刃有余。大学教师应在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达到较高水平,使教学效果到位。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素质生成的教学能力,成为学生模仿创新的典范。
大学教师除了必备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学识水平外,还要保持良好的授课心境去传道、授业、解惑、指路,保持良好的心境站立于讲台,能起到以自己的人格感化学生的作用。虽然教师不是完人,但在学生心目中,应该是美好的化身和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全球形势的发展,知识更新节奏的加快,引发了一场知识与信息的革命,大学教师必须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追踪时代前沿,并不断“充电”、修炼“内功”,以弥补知识的老化和陈旧造成的缺陷。校方应把教师的进修培训制度化、规范化和组织化,要把它列为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有些教师由于多方面因素,不想也不愿进行系统进修和参加岗位培训。这就要求校方要设法解决教师进修培训的动力问题,把“要我进修”转为“我要进修”。未来的大学将更加开放,知识经济要求教育在空间的拓展上呈现国际化的趋势,大学教师在教育思想和学术研究上要具有国际水平。因此,大学教师应当经常走出国门,在广泛的国际性文化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学术水平。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知识经济的内驱力是在不断的变化中进行创造,而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则是在创造中不断变革自我、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一般要求高中毕业后接受两年专业训练,其中三分之一须具有大学学历,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比传统产业高出5倍以上。因此,大学要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作为办学的宗旨。
我们的大学,应当在继承历史上优良教育传统的同时,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特别是借鉴发达国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做法。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善于站在前人的肩上,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不仅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答案,更要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掌握驾驭知识、实现知识价值的方法和手段;不仅随时为学生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更要及时淘汰那些已经陈旧过时的内容,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不仅教导学生虚心好学、尊师求教,更要鼓励学生充分开发自己的潜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者系安徽财经大学教授 李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