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4308 9
2004-10-13
我赞成陈平关心重大问题,但我反对陈平的观点,他讲了很多问题但实际是没有问题。经济分析涉及现象和理论,理论是解释现象的。有没有经济学的重大突破性问题呢,这个硬要拔是拔不出来的。我认为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理论已经够用了,重要的是把它简化。经济学这么庞杂,成为很大的学习负担。由于教育体制和其它体制原因,很多经济学论文是为了评职称写的,有的是为了得奖写的,很多和解释实际经济现象没有关系。它是个必要条件,因为你不会写论文就当不了经济学家,所以写论文有作用。但是做科学研究应当从论文中挑出可以解释实际现象的东西。

我也不赞成有东方理论和西方理论。理论没有国别,能解决现象就是好理论。我自己的素养比较低一点,我不认为经济学还有什么重大理论上的问题需要攻关,我认为亚当斯密学说加上成本分析理论,再把交易费用和制度因素放进去,解释力应当是很丰富的。各个国家的竞争力,各个人的竞争力,不单单由劳动成本决定,而且是由制度成本决定。如果光看劳动力成本,比中国劳动力成本低的地方多的是,如果没有20年制度成本下降,中国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水平。我看中国经济就是两块,一块是有生命力的,是按照市场准则清楚划定产权的部分,我对这个一直有信心,而且有很多是让我吃惊和让我学习的东西。另一块就不好讲了,有些领域虽然前期改革走得很快,但没有深入涉及。几十年来左碰右碰,一直没有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4-10-13 13:32:00
今天这个题目(指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觉得经济中心最适合来讲的应该是宋国青教授,但可惜他今天确实来不了,这是今天讨论的一个损失。我是研究很小事情的人,讨论这么大的中国经济从何谈起?中国经济现象非常复杂。我认为科学方法是要找简单的东西来解释现象,而不是构造一个比现象还要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它。这是我的取向。简单的东西要挑要选。我用一个简单的命题观察中国经济,这个命题就是“成本是在竞争当中决定的”。市场当中一瓶水能卖多少钱?一方面不能超过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价,另一方面不能超过市场上其他厂商的要价。如果有人比你要的价低,东西一样,那你就要降价,一直降到靠近成本,靠近成本还要降,就要控制成本。如果对手比你成本低,你不控制,你就出局。

25年前中国开放时,中国一个工人和欧美、日本的工人相比,薪水和福利差不多差100倍。改革以前,虽然我们工价很低,但很多产品根本生产不了,生产出来的品质根本摆不上世界市场。圆珠笔当时我们不能生产,后来生产出来了,写字时不出水,不写的时候它出水,所以百分之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看不出来。中国经济一开放,劳动成本差100倍,那不得了。从那儿开始,20多年之后主要是两件事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厉害。第一、劳动力成本很便宜,但改革前我们把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一套经济制度非常昂贵,改革开放就是降低这个制度成本。第二、就是了不起的学习过程。我们劳动力收入低但学习的能力并不低。无论我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改制后的国营企业、三资企业,在开放过程中通过学习进步非常大。中国经济20多年成长,我的看法主要是由于制度成本下降和学习效应,然后我们的比较优势出来,竞争优势出来。

今后发展还是与这两个问题有关。今年已经出现农民工短缺的问题,不要以为随时都有廉价劳动力。随之而来就是制度成本、组织成本在国际上有没有竞争优势?现在不仅中国开放,而且俄罗斯开放、东欧开放、印度开放,亚洲国家开放,今后怎么样还是在竞争当中决定。如果有人成本降低比我们更快,那么中国相对局面就会不利。中国渐进改革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渐进改革现在看来有很大的代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13:34:00
刚才易纲已经讲到我认为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后来又转开了。一双鞋3美元、5美元出口,这里不能补偿的有很多东西,比如环境、水污染、子孙后代的利益等等。但是为什么3美元、5美元卖出去呢?如果高于3美元、5美元就卖出不去。那进一步研究,能不能说因为水和环境问题把成本提上来呢?提上来可以,但那样就更没有竞争力了。出路在什么地方呢?成本里面两类,一类是所谓要素的成本,一类是把要素组织起来的代价。如果我们可以提高一些要素的报酬,包括自然资源、人,但是我们要把组织成本降低,使得鞋还是3到5美元出口,但其中可以补偿水,补偿我们的人,可以给各方面做回报。

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制度里有很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非常难处理,就是国家和政府的作用。市场有很多能人,有的企业老总讲话很厉害,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特殊支持的话,他们受到市场力量约束。你今天厉害,出一错招明天就找不到你了,不能容你。市场上制度上有一个变量很难处理,就是政府的力量。这是一种特殊的强制力。什么力量能够平衡让它上轨道?我认为这是制度当中重点的重点,难点的难点。中国历史上没有平衡这个力量的传统,要么就农民起义,以暴易暴。社会矛盾积累了,就造反,不能找到具有一个平衡的力量使得政府组织进入法制轨道。所以我非常觉得杨小凯思想具有启发性,他关注这个因素,而且把它跟增长的技术成本和竞争条件联系在一起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3 20:54:00
既然他觉得小凯的研究有价值,可是小凯关于宪政与转型的研究并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证,研究就得继续。为什么又说自斯密以来的理论就够了呢?真怀疑名人现在都不读书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14 13:43:00

高手,BBS上有NIE这类比张维迎、周其仁读书更多、更透的牛人,实在可喜可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0-15 12:23:43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4-10-25 10:42:00

周其仁,不是很了解,看过他的一些说法,包括这篇,觉得此人看问题偏颇之处颇多,

"我也不赞成有东方理论和西方理论。理论没有国别,能解决现象就是好理论。我自己的素养比较低一点,我不认为经济学还有什么重大理论上的问题需要攻关", 居然有这种话, 哎,让我如何评论他?!

也许就这种性格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