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个题目(指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我觉得经济中心最适合来讲的应该是宋国青教授,但可惜他今天确实来不了,这是今天讨论的一个损失。我是研究很小事情的人,讨论这么大的中国经济从何谈起?中国经济现象非常复杂。我认为科学方法是要找简单的东西来解释现象,而不是构造一个比现象还要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它。这是我的取向。简单的东西要挑要选。我用一个简单的命题观察中国经济,这个命题就是“成本是在竞争当中决定的”。市场当中一瓶水能卖多少钱?一方面不能超过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价,另一方面不能超过市场上其他厂商的要价。如果有人比你要的价低,东西一样,那你就要降价,一直降到靠近成本,靠近成本还要降,就要控制成本。如果对手比你成本低,你不控制,你就出局。
25年前中国开放时,中国一个工人和欧美、日本的工人相比,薪水和福利差不多差100倍。改革以前,虽然我们工价很低,但很多产品根本生产不了,生产出来的品质根本摆不上世界市场。圆珠笔当时我们不能生产,后来生产出来了,写字时不出水,不写的时候它出水,所以百分之一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看不出来。中国经济一开放,劳动成本差100倍,那不得了。从那儿开始,20多年之后主要是两件事情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厉害。第一、劳动力成本很便宜,但改革前我们把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生产的一套经济制度非常昂贵,改革开放就是降低这个制度成本。第二、就是了不起的学习过程。我们劳动力收入低但学习的能力并不低。无论我们乡镇企业、民营企业、改制后的国营企业、三资企业,在开放过程中通过学习进步非常大。中国经济20多年成长,我的看法主要是由于制度成本下降和学习效应,然后我们的比较优势出来,竞争优势出来。
今后发展还是与这两个问题有关。今年已经出现农民工短缺的问题,不要以为随时都有廉价劳动力。随之而来就是制度成本、组织成本在国际上有没有竞争优势?现在不仅中国开放,而且俄罗斯开放、东欧开放、印度开放,亚洲国家开放,今后怎么样还是在竞争当中决定。如果有人成本降低比我们更快,那么中国相对局面就会不利。中国渐进改革有很强的优势,但是渐进改革现在看来有很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