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水平与技术利润贡献的实证研究
【原文出处】中国工业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812
【原刊页号】38~47
【分 类 号】F3
【分 类 名】产业经济
【复印期号】200902
【英文标题】An Empirical Study on Technical Level and Profit Contributions of Technologies
【标题注释】[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产业安全链重构:突破跨国‘链主’纵向控制的理论和对策研究”(批准号08BJY086)。
【文章日期】2008-10-15
【作 者】周勤/蔡银寅/杜凯
【作者简介】周勤,东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蔡银寅,东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杜凯,东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南京 211189)
【内容提要】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从稀缺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对利润的贡献是递减的。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不同生产性质的行业处于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其生产者对技术投资有不同的偏好:在同一生产性质的行业内部,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者对技术投资也有不同的偏好。反之,如果技术投资偏好是可以测量的,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行业的技术投资数据来实证该行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及其技术水平。本文对这两个偏好建立模型,并根据我国1996-2006年间18个代表行业的技术投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分析这些行业的技术投资偏好和其所处的技术水平阶段,为我们制定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摘 要 题】市场绩效
【英文摘要】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a process from scarce to general, 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profits is diminishing in it. Then we have two questions: first, different industries stand in different stage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the producers may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second, in the same industry, different levels of technology producer may also have different preferences in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investment preferences can be measure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hase can be investigated through empirical data. According to the 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data of 18 industries from 1996-2006,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the model, analyzes the investment preferences and the level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inally, it provides us theoretical basis for industrial policy.
【关 键 词】技术水平/技术的利润贡献/技术投资偏好
technology levels/technological contributions to profits/technological investment preference
【正 文】
[中图分类号]F4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8)12-0038-10
生产不同性质产品的行业对技术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只有技术在产品利润中占有显著比例的那一类企业才会对技术投资表现出极度的热情,对于一般性质的企业来说技术也许并没有像我们所想像的那样重要。或者说,技术是否领先并不一定是决定盈利多少的关键,这还要看产品自身的属性。为什么技术要素对不同的产品来说其利润贡献不同呢?这其实与技术演进的路径有关。在以往的文献中,我们一般认为“所有行业的技术都是同质的,而忽略了不同技术本身的差异”。
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从稀缺到一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对利润的贡献是递减的。这样就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是不同生产性质的行业处于不同的技术发展阶段,其生产者对技术投资有不同的偏好;二是在同一生产性质的行业内部,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者对技术投资也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行业对技术投资肯定存在一个基本的偏好,即技术要素在产品利润中的贡献程度决定该行业对技术投资的热情程度。这个偏好还可以表述为,技术投资对处于不同技术发展阶段的行业来说其吸引力也是不同的,这与技术投资的回报程度有关。同时,行业内的不同生产者存在技术差异,这种技术差异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表现出来——企业和国别层面。这就产生了有关技术投资的第二个偏好,即处于不同技术水平的生产者将技术投资用于改良自身生产设备、自主研发、学习模仿还是直接购买引进新技术,这与生产者改进技术的成本和收益有关。反之,既然生产者在技术投资方面存在着这样两大偏好,我们就可以从这两个偏好出发,利用不同行业多年来技术投资的经验数据来研究该行业的技术发展阶段和其所处的技术水平,这是本文最基本的理论逻辑①。
一、文献综述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看,这些年来对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主研究和开发(R&D),技术引进和整合以及自主研发与引进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一直以来,R&D就是一个比较热门的问题,因为早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研究表明,R&D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Griliches,1964;Mansfield,1965),这就为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理论提供了非常清晰的研究思路,特别是对那些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契机。近期,主要研究R&D的文献有Hu(2001),Jefferson et al.(2004),吴延兵(2008)。
事实上,R&D只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途径(吴延兵,2008)而不是唯一途径,对处于不同技术水平阶段的生产者来说,R&D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此时引进先进技术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林毅夫,张鹏飞(2005)指出,通过模仿、吸收和消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落后国家能够得到经济加速增长的效果,而且可以使得落后经济最终收敛到发达经济。这就是说,如果通过学习、模仿、吸收和消化新技术,可以使落后经济收敛到发达经济,那么就可以肯定,学习和模仿的效率在技术进步方面要比R&D高,但这个前提是,学习和模仿者本身的技术水平不是领先的。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生产者当期所处技术水平和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积累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是显著的,因为这直接决定了生产者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模仿能力。一方面,如果生产者当期的技术水平很低,那么其学习、模仿的能力肯定不高,这会导致其所引进的先进技术的使用效率不高,使引进新技术的成本变大,R&D的作用就显得比较重要,生产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有目的地去研发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技术,而不是盲目引进自身行业的高新技术。例如,Hu(2001)运用北京市海淀区1995年813个高科技技术企业样本,Jefferson et al.(2004)运用中国1997-1999年5451个大中型制造业样本,均发现自主研发对生产率有显著正影响。
另一方面,接近高技术水平的生产者虽然有很好的学习和模仿先进技术的能力,但其学习和模仿的成本也很高。孙文杰和沈坤荣(2007)的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与世界先进技术国家之间存在较大的技术差距,中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了较快的技术收敛,引进技术的效果比较显著;但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开放的规模不断扩大,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缩小,同时与外资企业之间的技术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背景下,引进技术的难度越来越大,引进技术的成本逐渐上升。因此,他们重点研究了技术引进对内资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认为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竞争压力的综合作用下,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会增强,建立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创新成本会相对下降。该观点也得到国际上有关技术引进在促进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研究文献的支持,如Driffield(2001)、Kaminski and Riboud(2000)、Lutz and Talavera(2004)等,由于技术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有一些研究发现FDI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没有影响或影响不显著(Aitken and Harrison,1999;Djankov and Hoekman,2000),这非但没有使上述观点失去代表意义,反而帮助证明了前文所提到的处于低端技术水平的生产者更喜欢进行自主研发的结论。
此外,研究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之间相互关系的文献还有很多,例如,何洁(2000),徐涛(2003),王飞(2003),潘文卿(2003),陈涛涛(2003),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冼国明和严兵(2005),蒋殿春和夏良科(2005),蒋殿春和张宇(2006)等,他们主要研究了消化吸收的“门槛效应”、技术引进和扩散的“溢出效应”等,用于说明技术引进和R&D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综上所述,有关技术进步方面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一点,即生产者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技术创新以及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和结果是怎样的,或者说,生产者对技术进步的方式是有选择的。本文正是从这一问题的反面出发,通过研究中国多个代表行业近年来所采用的技术创新方式,说明其行业性质以及其所处的技术水平。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